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83071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 姓 名: 英艺铭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61班 学 号: 2216120 指导教师: 李义波 职称: 讲师 2009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国企改制以来老工业基地职业流动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 英艺铭指导老师 李义波摘要:伴随着老工业基地重组改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流动问题,当代职业流动研究再度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对职业流动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分类、国内国外职业流动问题的研究成果的作一综述性回顾,从整体上研究我国职业流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及影响职业流

2、动的个体与社会因素,并着重讨论老工业基地职业获得的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因素,为老工业基地的职业流动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与参考。关键词:职业流动;社会流动;老工业基地A Summary of the Occupational Mobility since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Recombination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YING Yiming Tutor LI YiboAbstract:Since the social mobility question has been ignited by the recombination o

3、f the old industry centres,the occupational mobility of the old industry centers revolution have become a focu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nce again.Based on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into the collation of literature,the study researched the basic situation,characteristic and in

4、fluence factor of the occupational mobility in our country on the whole,from the conception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to the progress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research,the study reviewed existing research and made a brief assessment in order to use for reference to the old industry centres recombinat

5、ion.Key words:occupational mobility;social mobility;old industrial base前言 近年来, 伴随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企改造的步伐, 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与职业流动成为研究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的重要线索, 老工业基地的就业安置与社会流动问题的妥善处理,是老工业基地平稳过渡的重要保证。因此, 探讨老工业基地国企改制以来的职业流动问题, 对于稳定老工业基地发展是有效的保证。一、职业流动的概念界定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对社会结构的动态分析,是研究社会分层过程的重要领域,主要考察个人或者社会经济地位相同的社会群体在社

6、会等级位置中的变化。1职业是一个人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也是个人所处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准,因此,社会流动的操作化研究多选用职业这一指标,把职业流动当作社会流动的操作化概念,用职业流动的结构和趋向说明社会流动的特征与方向。25 职业流动(occupational mobility)是社会流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通过描述劳动者在不同职业群体之间流动、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研究人们在职业分层中社会位置的变动,反映一个社会的流动性程度。合理的职业流动是社会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的协调机制。327按个人社会位置起点的不同,职业流动可分为代际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7、和代内流动(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前者着重关注父辈社会地位的传递效应和子女的继承效应,代际流动的世袭率、流动率及趋势直接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后者主要研究个人在一生中经历社会地位的变化,通常以职业地位作为分析参照物,以个人最初职业和社会地位为起点,以最后职业为终点,比较这两个时点之间的职业变动,直观反映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动。245 在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产生巨大作用的工业集群区域或城市,被称为老工业基地(old industrial base)。其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华中以及上海。4老工业基地人口的职业流动,就是从事传统

8、工业劳动的人向其他城市或地区流动迁徙,或者在本地寻求新的劳动职业,由单纯的工业生产劳动者成为农业、工业、信息业生产劳动者的角色变换过程。依据地理和职业空间上的双重流向,可将老工业基地的职业流动划分为“离土不离乡”的社区内转移、跨地域流动的“经营型”和跨地域流动的“务工型”三种类型。5研究当代老工业基地的职业流动问题,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益,从根本上破解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问题。二、国内外职业流动的理论 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职业流动现象最为显著、最为引人注目,国内外围绕职业流动展开了广泛深入地探讨,产生了一批丰富的研究成果。(一)国外关于职业流动的研究 社会流动与职业

9、流动在早期被视为同一概念。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创始人索罗金在其1927年发表的著作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流动的相关命题,标志着社会流动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初步形成,他所构建的概念体系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617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支专门从事社会流动研究的学者队伍,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社会流动研究成果,使社会流动研究正式成为了社会学中的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在这一时期的众多成果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李普塞特和本迪克斯主编的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y)、米勒所著的比较社会流动研究(Compa

10、rative Social Mobility)以及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所著的美国的职业结构(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其中以美国的职业结构最为著名,对社会流动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7 与以前的成果相比,布劳和邓肯展现了一套研究社会流动独特的分析框架、专门化的分析技术和系统严谨的分析模型,其概念更为合理,分析更为系统,尤其是在定量分析的方法上精细、高深。他们运用基于多元回归的路径分析方法,建立复杂的因果统计分析模型,用以解释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实现过程。直到今天,美国的职业结构中所使用的职业声望量表以及路径分析方法仍是社会流动研究的常用方法,并且还不

11、断地为其他领域研究所借用。8 关于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研究,索罗金认为,“社会上层的人口出生率低于社会政治功能对它的要求,使向上的社会流动具有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当人们因为其出生而被置于他们不适合的位置时,就会对之产生不满并发挥其天性之潜能来改变这种状态。”其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的差异、父母与子女的差异、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地位的社会性分配缺陷等。643 在职业流动的方向上,较有代表性的是桑德斯的观点。他把职业流动划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认为子辈比其父辈就业的职位高的情况更为普遍。此外,新结构主义理论通过对社会关系网络、劳动力市场结构和生产组织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讨论社会流动

12、和社会分层过程。941 皮奥雷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初级劳动力市场和次级劳动力市场,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中工作的人有更有可能获得较高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就业和晋升机会。而次级市场中工作的人则更大程度上面临着低工资、不良工作机会、不稳定的就业和稀缺的晋升机会。107(二)国内关于职业流动的研究 1.职业流动的历史过程 任何社会都存在职业流动现象,只是不同的社会,流动的质和量都存在差别而已。“古代的中国也实行等级制度,与欧洲的等级制度、南亚的种姓制度比校,中国的等级制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科举制度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架起了一个阶梯,为社会下层人士进入上层提供了合法途径。”27 我国真正意义上大规

13、模的社会流动,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而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与农村改革并驾齐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户籍制度的松动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追寻他们的“城市梦”,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342 继农村体制改革之后进行的城市体制改革,在城市的劳动和分配制度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狭隘的“单位制”,给人们选择自己职业的自由,带来了“经商热”、“出国热”等社会流动热门现象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随着我国城市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变化重组产生了城市职工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再就业问题,新的职业流动高潮再度兴起。”911 面对这一巨大的变化,我国社会学掀起了继家庭、小城镇

14、之后的第三次社会研究热潮。20年来职业流动的研究,已使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和人类学日益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一个多学科、多理论、多角度参与的研究领域。学者们逐渐摆脱学术西化的影响,研究主题和内容逐步深化,努力运用本土的经验材料,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架构。 2.转型时期的职业流动研究 我国对职业流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林南利用在天津得到的调查资料发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地位获得方式着重于“单位地位”,兼顾职业地位。113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涉及全国6省市近万户居民,对于我国职业评价指标、代际流动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实现机制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又主持了青年职业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调查以特定的年龄段人群为对象,对代际和代内的职业流动、工作流动等做了实证分析,并对社会流动现象进行了新的解释。250 在城市居民的职业流动研究中,陆汉文在对武汉市千户居民职业流动的调查后认为我国的社会流动正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过渡。12 在农村妇女的职业流动研究中,石巧兰、李宝兰认为农村妇女的职业垂直流动缓慢,水平流动迅速,代际流动逐渐明显,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数在相对减少,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相对增加。13 3.职业流动的其他相关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