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预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820715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盘山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盘山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盘山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盘山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盘山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盘山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盘山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预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一、应急预案的方针和原则 -2二、应急策划-2三、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及风险分析-3四、突发事件及风险预防措施-3五、应急资源分析-5六、法律法规要求-5七、应急准备-5(1)、项目部应急预案领导机构和职责-5(2)、信息沟通方式-7(3)、各应急小组职责-7(4)、应急资源-7(5)、教育、训练-9(6)、相互协议- 9 八、应急响应- 9九、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1十、现场恢复- 13十一、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13六盘山隧道突发性涌水事故应急预案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

2、续改进”的原则。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企业员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二、应急策划(一)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隧址区地处六盘山腹地,地下水赋存主要受地质构造、地貌、岩性、气候和古地貌条件的控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水力特征,可将地下水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砂砾石层潜水)、碎屑岩风化裂隙水(白垩系)、基岩裂隙水(白垩系)和碎

3、屑岩裂隙孔隙水(第三系)、断裂带构造裂隙水五种含水类型。经计算分析,预测隧道通过地段一般涌水量为Q=17427.6m3/d,最大涌水量为37999.4 m3/d。根据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隧道工程地质特征,对隧道涌突水地段进行预测,发生涌突水可能性较大的段落主要为:隧道在K12+980K13+180m处穿越大峡河谷地段以及隧道穿越褶皱构造带,受向斜、背斜影响的段落,两种岩性的交界带。隧道通过此类地形、地层时均有可能发生涌突水现象。为保证本工程顺利进行,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突破突发性涌水这一难关,圆满完成施工任务,特制定本预案。(二) 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图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的实际情况,

4、认真的组织了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特制定本项目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的应急措施,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现场操作人员应急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和不良环境影响。其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见下图: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辩识、评价编制应急预案成立抢险领导小组组建抢险队、救护车配备应急物资、设备应急知识教育培训定期评审实施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修订未发生发生 图1 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图(三)、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和预防为确保正常施工,预防突发事件以及某些预想不到的、不可抗拒的事件发生,事前有充足的技术措施准备、抢险物资的储备,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国家财产和经济损失,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和预防。

5、三、突发事件、紧急情况及风险分析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及水文地质情况,施工中会遇突发性涌水,根据以上分析,并充分考虑到施工技术难度和困难、不利条件等,经多方讨论和分析,确定本项目的突发事件、风险或紧急情况为突发性涌水。四、突发事件及风险预防措施从以上风险情况的分析看,如果不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给施工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1)项目部加大科研力度和资金投入,组织国内外隧道突发性涌水处理专家研究防治方案,购买TSP203型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探测地质情况。隧道施工队必须做好超前地质钻孔工作。2)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中详细了解工程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并密切注意地质条件的变化

6、及地下水出水的迹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加强超前地质探测和围岩监测,根据开挖面揭露的地质条件及对地下水的观察情况,对开挖面前方地下水的赋存情况做出详细准确的超前地下水预报,并根据超前预报资料制定详细的隧道突发性涌水防治方案。并按监理人员批准的格式填写预报报监理。4)突水处理方案在洞内富水构造被揭穿后,发生大的突水(有水无泥)后,采用以下方式处理: 待其水量减少或消退、水压降低后再进行注浆处理。 若水流很大、水压很高、人员无法靠近,且无减弱趋势,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处理: 在地下水补给区与辅助洞涌水点之间布置泄流钻孔分流泄压,降低引水隧洞涌水点的涌水量和流速; 采用迂回导洞在出水的上游揭

7、穿水道,排水减压,为隧道掌子面处理创造条件; 直接在迂回导洞(不揭穿水道)内进行超前注浆处理,阻断水流,再在掌子面进行补充注浆处理。5)涌水段处理方案突发性涌水通常来势猛、速度快、流量大,只有待其减退后再行处理。水量减退后,淤泥充填洞内,在清淤引起涌泥增加、掌子面不稳、欲进反退时,封闭掌子面,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加固,超前小导管支护,短台阶开挖方案。 五、应急资源分析1)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指挥部有关部门负责人、项目部成员、顾问专家组、业主、监理等。2)应急设备、物资准备:医疗设备、救护车辆充足,药品齐全,各施工小分队配有对讲机。3)上级救援机构:公司应急领导小组,地方可用的主要应急资源是救护

8、车。六、法律法规要求铁路隧道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七条、第三十一条;安全生产法第三十条、第六十八条;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安全许可证条例。七、应急准备1、机构与职责一旦发生隧道施工安全事故,项目部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险,成立现场应急领导小组。(1)、项目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及其人员组成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项目经理副组长:副经理、总工、书记组 员:项目部的各部室负责人 项目部所属工区长 项目部所属作业队长隧道突发性涌水抢险行动小组:组 长:工区长组 员:工区技术负责人、技术员、安全员 作业队长及作业人员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通

9、讯联络小组组 长:项目部办公室组 员:工区办公室负责人隧道突发性涌水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方设在项目部安质部:负责人:安质部长。前方设在工区分管的安全的负责人 : (2)、信息沟通方式(1)项目部与作业队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主要采用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2)各小组成员之间、各作业队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主要采用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3)各小组成员配备手机或对讲机,联系电话(见附件一)。(4)涌水应急救援期间,要确保指挥系统有效:a、各小组负责人及成员、各队负责人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通,确保通迅系统有效。b、各小组负责人及成员、各队负责人在救援期间必须严格纪律,作好待令准备,服从指挥。c、救援期间,所有

10、员工必须服从所在单位的统一管理,作好待令准备,严禁私自外出。d、在救援期间,对影响指挥系统畅通的单位和个人将从严处罚。(3)、各应急小组职责a、隧道涌水救援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隧道涌水救援期间项目部、工区、作业队的各项工作。负责救援期间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高度和统一协调和管理。负责组织制定、审批隧道涌水应急预案等文件。监督项目部的隧道涌水应急预案演练、演习。发布救援指令,组织抢险和救灾。与各施工队协调救援的各项工作。b、隧道突发涌水抢险行动小组执行领导小组发布的各项救援指令。组织落实救援各项措施。组织进行抢险和救灾。对事故情况进行统计并报告。c、隧道涌水救援通讯联络小组负责收集隧道涌

11、水预报信息,并向领导小组报告。负责救援通讯器材的准备和制定通讯联络方案。负责救援所需车辆设备、生活物质的调度和保障。d、各作业队负责落实本队范围的救援措施。执行领导小组发布的各项救援指令。参与抢险和救灾工作。服从指挥部的统一协调和管理。(4)、应急资源应急资源的准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项目部根据潜在事性质和后果分析,配备应急救援中所需的救援机械和设备、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主要应急物资:在洞内显著位置配备适当的救生器具,如救生圈、安全绳、长竹竿等;内部电话、对讲机等联系工具保持畅通;自备发电机和照明专线保持良好工作状态;洞口和通道口预备沙袋等物,利于堵水和引导水流方向。

12、主要应急机械设备和物资储备表 序号材料、设备名称单位数量规格型号主要工作性能指标现在何处备注1挖掘装载机台9ITC3123现场2装载机台9Zl50c现场3装载机台9Zl50-E现场4机动翻斗车辆27FC-1斗容0.75m3现场5液压汽车吊辆3KY-2525T现场6电焊机台5BX500现场8卷扬机台2JJ2-0.5拉力5T现场9移动式螺杆空压机台4SP522现场10移动式内燃空压机台2FDR500现场11风动凿岩机台40YT-28现场12水泵台3010sh-13现场13水泵台2010sh-28现场14水泵台15250JQC140X2现场15发电机台3202KW现场16发电机台230KW现场17通风机台2DT125-F110现场18通风机台1DT180现场19注浆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