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810424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77.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摘要美丽的西江苗寨传说把我们的记忆传送到了 600多年前的古镇,质朴的 苗寨祖先选择了这片富饶的土地,在这绿水青山之间,悄无声息地生活 在这里,世世代代,这没有任何钉子的痕迹,而建造的吊脚楼却经历了 千年的风霜没有动摇,仿佛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的矫揉 造作。而赋予这一切血脉灵魂的苗寨人一代代的继承着时间逝去却未被 遗忘的伟大的遗迹,通过对西江苗寨的建筑风格的研究探索,引发对现 代城市设计的新认识,从而认识到传统与现代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关键词千户苗寨聚落形式吊脚楼当代设计引言想象和现实的距离就在弹指间,当汽车驶一出逶迤蜿蜒的公

2、路时,两旁零星 的小聚落已经有了苗族吊脚楼的缩影,心里开始欣喜,直到下车后步行数里后眼 前豁然开朗,成片的苗寨随性就势,气势恢宏(如图1),那曾经出现在脑海中 的千户苗寨就在眼前,它给我带来的震撼是真实有力的。第一次亲身体验到原来 现实的力量大于一切,真实的给与全身每一个细胞的震撼,同时也为现代化得生 活中有一个保存“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世外桃源而感到欣慰,它不仅是历史的 痕迹,也是时间的遗迹,是让我们这一代人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 的首选之地。西江千户苗寨,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让我们与自然对话,领略自然环 境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我们可以想象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方式,想象他们 经过时代

3、变迁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里留给后人无线的启示,不仅具有观赏的 高度美学价值,也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生活中如何因地制宜的做好设计的启示。富饶的土地上不断地繁衍,形成了千年以上的历史。1、选址分析江千户苗寨地理位置较为特殊,经过很多地质变化后行了一个断层谷地, 四面环山,重峦叠嶂,谷地两侧的山地看上去并不对称,西南方向山势较高且比 较险峻,聪明的苗寨利用这样的地理优势,把西面的山当做天然的屏风,放弃了 开坑,就这样守护着千户苗寨 从古到今宁静、安逸的生活,再放眼望去向东走 势的山地等高线起伏比较小,建筑相对比较集中,高低错落的吊脚楼乱中有序, 依次顺着山路建成,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图2

4、)。这也是苗族 祖先选择定居在此地原因之一吧。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所有的吊脚楼 都依山而建,随行就势,成为了一片镶嵌着吊脚楼的森林,于是几千年以后,我 们去观赏苗寨的自然风景时,犹如还原到远古居民们纯真朴实的古朴生活,不禁 让我们想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的美好意向。2、气候条件建筑的形成和发展都要积极去适应地域气候条件,由于不同气候区的特殊 性,太阳的日照时长、辐射强度,特殊的温差(温度、湿度)和雨雪雷电等各个 多样气候因素也就各不相同了。建筑为满足人的舒适性、长久性的基本要求, 那么就要要求建筑在环境中的整体布局、室内外的功能分区、空间形式、建筑适 应当地环境的构造等方面显示出对于地域

5、性气候的适应和共赢性,最终达到和谐 统一的居住环境。贵州地带属于地质变化较大的地区,科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比较 大,地形也较复杂,在苗寨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就是 人们常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苗寨当地的自然气候。 为了适应特殊气候所带来的潮湿、寒冷的弊端,聪明的苗寨人并没有驻足,穿 上了百褶裙,选择了吊脚楼、开垦了梯田,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生活环境。3、民族文化千户苗寨顾名思义就是苗族人聚居的地区,目前西江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居住在这里的苗寨人有专属于自己的服饰、歌舞(如图3-4),有 自己的饮食文化、节日,有自己的婚嫁礼仪,有未被记载的口头

6、文字,所有的这 些都组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系统。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伴随 整体寨貌巨大的规模与恢弘的气势,让我们感到震撼。图2依山而建的苗寨 图3-4苗族服饰、歌舞二、建筑风格分析1、建筑布局形式整个苗寨建筑依山而建、随行就势,顺着蜿蜒的小巷子就可以到达最高的建 筑,每一个高点都有观景平台,俯瞰整个苗寨,高低错落的吊脚楼宁静的坐落于 山体的每个角落,仿佛已经看不出山体的本来色彩,整个建筑群由白水河一分为 二,河水上方由风雨桥连接,联通左右寨民的交通。左边山地较缓之地建筑房屋, 开垦梯田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右边的山,建筑物略显稀疏,左右两边的建筑形 成疏密天然对比,浑然天成,没有任

7、何人工雕琢的痕迹,犹豫天生的建筑就这样 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苗族人。2、建筑材料运用所有的寨子几乎都用了木材,背靠大山,对于环境较为封闭的区域,村民们 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木材便于采集、搬运,同时由于当地多雨天气,植物生长迅 速木材获得性容易,聪明的苗族人用石材当地基,用木材搭建,不用一钉一铆, 建造了现代建筑的瑰宝。3、建筑结构形式西江千户苗寨最让人震惊的就是对于建筑的贡献。苗族建筑大多都以木质的 吊脚楼为主(如图5)是半干栏式建筑的,一般分为两层,上层较为干燥,适 合作为起居室;下层阴暗潮湿大多用来堆放杂物,一栋房屋大多为4排3间为主, 在苗寨可以看到单吊式、双吊式等多种类型的吊脚楼。根据地势,

8、房屋 多数建 在比较舒缓的坡度上,形成了特殊的建筑优势:一是居住时间长久,便于修复, 二是 木材的选择较为地域性,比较好的实现建筑的建筑结构。三是在有限的区 域内最大限度的建造房屋和耕地。房子的框架主导榫卯衔接,各榀之间木枋衔接, 枋梁交错,形成纵横交错的整体,坚固而美观。整座苗寨就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 合,为地域性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苗族很早就有了 根据风水学建造吊脚楼的理念,例如风水理念,水口修建风雨桥,阔地铺架通天 路。这样就出现了风雨桥(如图6),它带给苗寨多一份的灵动,起初人们为了 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而建,后成为人们联通各处的交通要到,也成 为了苗寨

9、建筑的一道风景线。风雨桥多为木质结构,和寨子里的吊脚楼共同形成了苗寨的标志建筑物。图5吊脚楼图6风雨桥三、地域性建筑风格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1、对于建筑布局、结构的启示观赏西江苗寨以后,在对它的气势恢宏所震撼的同时,也不忘从中吸取古人 几千年来的建造经验来为当今的设计有所指引,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首先是对 建筑布局的启示:西江苗寨之所以能够得到大自然的庇护,千百年来保存完好, 没有遭到破坏就是应为它顺应了自然,利用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我 们在做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与建筑设计时,“依山造势”这种手法是值得我们 学习的,在和谐的基础上均反映出一个地域的独特建筑风格,同样做到天人合一 (如

10、图7-8)。同样西方建筑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也是天人合一的完美案 例,设计做到了嗅觉、触觉及听觉全方位互动的模式,亲和自然,与环境交融, 利用了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进行布局,采用和里的结构进行构造,这种手法和西 江苗寨有这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在设计是一定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每一个地 区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所以设计就一定要有当地的地域性特征。其次是对结构形 式的启示,结构万变不离其中,古人不用一钉一铆创造出来了独特的吊脚楼,是 “干栏式建筑”的传承和创新,而我们现在做设计就要依据这种吊脚楼的形式感 但是还要在此基础上创新,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材质设计出符合当代人的建筑形 式。作为一个本土设计师伍新

11、凤老师,他的设计就处处充满创新,真正的做到了 将地域性建筑进行再创造,做出新时代的中国风。其中侗族风情街项目就是一个 很好的案例,它结合当地古朴别致的原生态民居建筑风格,提炼其代表性元素和 艺术语言,通过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手法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时代气息,形成 特色民族民居建筑群,弘扬民族地域文化。2、对于材质的因地制宜启示现代建筑大多千城一面,即使是形式上有了创新,但是材质确没有任何变化, 没有当地特色,我们居住的环境就是用钢筋混凝土搭建的现代化建筑中,越来越 缺少了人性化,人文关怀也在慢慢缺少。当某个设计需要某种材料,恨不得从外 国高价进口回国,也没就地取材,用当地有特点的材质去发觉去创新

12、,然后把这 种创新的结果提现到所设计的建筑上不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吗?就像苗 寨,如果居民不用木材去建造房子而是用石材去建,那他要花掉更多的金钱更多 的时间建出的只是一座石头山,就不会有现在苗寨这种天人合一的恢弘气势,所 以通过这次苗寨之旅让我学到了很多,学到了设计给人的真正启示,大自然给予我们创造价值的空间,我们应该做的是从中吸取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真谛。图7-8魅力苗寨四、结语印象里的苗寨,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炊烟渺渺、蜿蜒流淌、穿寨而过,是一 幅美丽而震撼的画卷,不禁的为苗寨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告别苗寨,心中有几 分不舍,人生多一次这样美好的旅途多一份阅历是最大的收获。本文通过系统的阐述苗寨这种地域性较强的建筑形式所形成的原因,包括气 候条件,地形、材质等对于建筑的布局、功能组织、空间形式、等方面的影响, 以及聪明的苗寨人运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因地制宜,建造“天地 人”如此 和谐的生活环境的方法来对当代建筑设计产生一定的启示,希望在以后的设计道 路中能够学以致用,把自己置身一个真正的环境中体验设计给我带来无限的真 谛。参考文献1 王铁湘南民居印象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第一版2 罗德启中国建筑民居丛书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1 注:图2、图4选自“多彩贵州摄影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