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179692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营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二00年四月东营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第一章 编制依据和要求一、编制依据1、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2、水利部和省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3、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4、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5、孙义福副厅长在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视频会议上的 讲话;6、山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7、山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8、已批准或编制的流域开发综合治理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地方 水利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 相关

2、行业规划。二、编制要求1、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 对“十二五”水利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认 真总结东营区 “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认真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东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入研究水利发展中的 重大问题,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和理念,拓宽水利发展 视野,增强水利服务社会的能力,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有益的意见和见解; 分析论证依据可靠,数字指标要准确,以形成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 创造性的新阶段水利发展规划。2、紧密结合东营区实际,根据经济社会对水利的发展要求,重点解决水 资源的开

3、发与利用、节约与保护,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问题。3、注意与各单项规划、上下级规划的衔接,做好与“十一五”水利发展 计划的衔接。4、根据东营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反映水利发展与改革 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发展目标和改革措施。第二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概况一、自然概况1、境域位臵东营区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是东营市的中心城区。地跨 北纬37 14/ 13 37 31 57,东经 118 12/ 42 118 59, 52, 东濒渤海,西依黄河,与利津县隔河相望,南接东营市广饶县、滨洲市博兴 县,北邻东营市垦利县,海岸线长26.7km。东西最大横距67.

4、5 km,南北最大 纵距26.5 km,总面积1155.62 km2。城区北距垦利县城152,西距利津县城20 km,南距广饶县城50 km,西南到省会济南220 km,西北到首都北京450 km。2、地质地貌 境区内地势平坦,广为第四系覆盖,地表无基岩出露。据钻井资料,区 内地层自下而上发育太古办变质岩系、新生办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第四系, 其中下第三系尤为发育,沉积厚度巨大,是重要的生油层和储油层系,蕴藏 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东营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滨海地带,属黄河三角洲尾闾部分,位于东 营市和胜利油田腹部,西靠黄河,南边与广饶县和博兴县接壤,北边与垦利 县接壤,地势呈西高东低,自然比降为1

5、/10000,地面高程最高点海拔 11.5 米,最低点海拔2.5米,地面高程一般在68 米之间。3、河流东营区共有 3 大水系、9 条河流。一是黄河水系,黄河是境内唯一的自 然河流,直流入海;二是支脉河水系,支脉河水系有河道 6 条,即支脉河、 广利河、新广蒲河、老广蒲沟、武家大沟和五六干合排;三是溢洪河水系, 该水系有溢洪河和东营河两条河道。4、水文气象东营区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虽濒临渤海,但大陆气候 明显。基本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干冷、夏季温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因地 处平原,境内气候南北变化不很明显,东西分布略有差异。春季气温回升快 降雨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往往因为上年冬季

6、雨雪少而形成春旱;夏季气 温高,降水增多且集中,湿度大,气候湿热;秋季气温下降,雨量骤减,昼 夜温差大;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刮北风或西北风。气候总特点以干 旱为主1、气温据东营区气象站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全区历年平均气温12.4C,年极端最高温度39.7C,极端最低温度-192 、霜期历年平均出现日期初霜为 11 月 2 日左右,终霜一般在 3 月 30 日左右,无霜期历年平均 214 天,最长的年份为262 天,最短的年份为173 天。3、降雨东营区在省内属少雨地区,年均降雨量553.9 毫米,50%年份降水量565.1 毫米, 75%年份降水量447.3 毫米。四季分配不均,春季仅能满

7、足小麦需求量 的1/3和春播需水量的1/2;夏季(68月)多数年份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 要,且与夏热吻合,有利于作物生长,但由于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匀,时 有旱涝发生;秋季(9 11 月)降雨量较少且多集中在早秋,故晚秋多旱;冬 季(122 月)雨雪稀少。该地区旱涝灾害具有年内年际交替出现的特点,且旱灾发生的年份多于 涝灾发生的年份。总的规律是春旱,夏涝,秋冬又旱,交替出现,旱多于涝4、蒸发据多年蒸发资料,年平均蒸发量为 1900.8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年平均 降雨量的 3.3 倍左右。5、风向、风速东营区处在我国东部沿海季风盛行区内,累计年平均风速为3.3m/s,四 月份为全年平均风速最大月

8、,为4.3m/s。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有明显的 季节变化:春季多南、南东风,夏季多东、东南风,秋季多南、南东风和西 南西风,冬季多西北风。6、光能源光能源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779.7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高于全 省平均值。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的年内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多集中于农作 物生长发育期间,特别是5、6月份光照时间最长,总辐射量也高,在农业上, 对小麦的扬光灌浆、春播作物生长极为有利,但7、8月份日照时数则明显减 少,这对喜光喜热的棉花、玉米等作物有一定的不良影响。7、冻土区内历年最大冻土深度为 0.54米。二、社会经济概况东营区辖史口、六户、牛庄、龙居4镇和辛店、胜利、黄河路、文

9、汇、东 城、胜园6个街道办事处, 201个村民委员会, 5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1.8 万人。2008年东营区生产总值(GDP )实现180.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上年增长2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6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二 产业增加值9 2 . 4亿元,比上年增长2 0 . 7%;第三产业增加值7 8 . 09亿元,比 上年增长21.0%。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5.4:51.3:43.3。2008 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28800万元,比上年增长 22.01%。2008 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8856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1720 万元,林业总产值1824万元

10、,牧业总产值63491 万元,渔业总产值38294 万 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3229 万元。全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瓜果类 等。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2万亩,其中:夏粮播种面积6.6 万亩,秋粮 播种面积 8.6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64992吨。棉花播种面积16.3万亩,棉 花总产量 12927吨。蔬菜、瓜类播种面积8.03万亩,总产量 37.6万吨,油 料总产量 565 吨,水果总产量 20844 吨。林业生产成效显著,当年造林面积 10710 亩,其中经济林面积945 亩,防护林面积9765 亩,育苗面积增加7740 亩,林木覆盖率达 19.05。

11、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实现了 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镇规划建 设面貌一新,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农村居住环境、教育、卫生医疗全面 改善,农村人口消费支出也呈现出多元化、合理化的趋势。全区农民收入稳 定增长,生活逐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38 元,比上年增长 14.07%。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43元,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庭汽车4 辆,彩 电 107 台,电冰箱45台,移动电话118 部,洗衣机62 台,影碟机71 台,摩 托车 83辆,热水器43 台。全区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8.14平方米。2008年全区规模以

12、上工业企业达到99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44.05 亿元, 实现增加值 93.77亿元。三、水资源概况全区可供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和客水资源黄河水,地下水基本 不能利用,主要利用地表水和黄河水,现状水利工程供水条件下,保证率 50% 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38亿m3,其中地表水3869万m3,黄河水I860万m 3,地下水1301万m3;保证率75%的水资源可用量为2.27亿m3,其中地表 水3111万m3,黄河客水1.83亿m3,地下水1301万m3;保证率95%的水 资源可利用量为2.07亿m3,其中地表水2194万m3,黄河客水1.72亿m3, 地下水1301万m3。全区历年平均降水

13、产生的地表水径流量为0.65亿立方米,多集中在夏 季,一部分排入渤海,可利用率在60%左右。黄河在东营区境内长度14公里, 是全区工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所依赖的主要客水资源,全区每年平均引用黄 河水量 2 亿立方米左右。地下水:全区地下水资源全部为地下潜水资源,潜水多系矿化水,淡水 极少。地下淡水资源按埋藏条件可分为深层淡水和浅层淡水,水层厚度是南 大北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深层淡水,碘、氟含量过高,不能用作饮 用水;浅层淡水,只在龙居村以西沿黄地区有分布,系黄河积水渗入的地下 潜水,因地势低洼、咸水侵蚀的影响,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含量变化较大。经 测算,全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水资源量为 1627

14、万立方米,可利用率约在80%左 右。第二节 水利发展现状及建设成就综述一、治水思路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全区水利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 水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思路、管理体制、运行 机制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面的、根本性的转变,形成了水利与社会发展联系 起来,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以发展生态建设型、资源节约型、管理优化型 技术密集型的资源水利为手段,以防洪除涝高标准、抗旱供水高保障、生态 环境高质量、管理运行高效益为目标,优化水资源配臵,确保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逐步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水利建管新机制。治水新思 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我区水利可持续

15、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水利发展与改革情况“十一五”以来,我区水利事业飞速发展,改造和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 项目,为工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兴建了一批生态工程。(一)、骨干排水工程治理情况区内现有排水河道8 条,新广蒲河、东营河属于东营区管理,其余六条属 东营市管理。1、东营河治理东营河西起胜利油田钻井四公司,跨文汇、胜利两个街道办事处,经石 油大学、八分场、辛安水源入溢洪河,全长21.4km,流域面积103.4km2,它 担负着两个街道办事处及胜利油田和地方多家工矿企业的排水任务,是一条 重要的城市防洪骨干排水河道。自一九九六年起,东营区人民政府与胜利石油管理局联合投资 100

16、0 多 万元,进行了多次综合治理, 2005 年又在上游修建了从六干渠引水冲刷东营 河的引水渠道,完善了部分配套设施,通过多年的治理,既增加了河道的排 水能力,提高了防洪除涝标准,同时又减少了东营河油污的淤积,美化了两 岸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治理后的河道达到了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排 涝标准,设计比降1/50001/10000,设计水深2.83.0m,河道底宽15.0 20.0m,边坡 1: 2.5。2、新广蒲河治理新广蒲河起源于黄河南展区大孙排水闸,流经龙居、史口、牛庄、六户 四镇及黄河街道办事处,入武家大沟,全长43.4km,流域面积280km2。新广 蒲河地处我区腹地,东西贯穿整个东营区,是我区境内的一条骨干排水河道, 担负着两岸农田部分中心镇区的排涝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