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范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17821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范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范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范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范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范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范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5月到2021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54例,其中儿童年龄1.2方法对2009年5月到2021年5月的326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症状做了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有对儿童的不良反应临床诊断、对于儿童反应的大多数表现以及对这些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2结果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对于儿童普通疾病的发生采取的给药措施以静脉注射为主,静脉注射占总给药途径的70.9%,在儿童用药的类型选择上,其中对儿童的用药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其抗菌类药物占总给药的49.3%,而儿童对用药的不良反应大多表现在皮肤上,其

2、比例占42.6%。本院2009年5月到2021年5月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对儿童治疗的有218例,占66.9%,而使用药物口服的儿童病患有44例子,占总体的13.7%,其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用药、外用药等方式占18.3%,由此可见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是对儿童用药的最主要方式。从本院的抗生素用药调查显示,对于326例的儿童用药情况,我院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为100%,其中主要运用的抗生素药物为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针对于儿童的细菌感染的疾病中,本院主要运用青霉素对其治疗。3讨论儿童的不良反应有多种,大致包含为:皮肤的不良反应、消化不良反应、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等,其中以

3、皮肤的不良反应居多,在本院2009年5月到2021年5月的326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的临床表现中,皮肤上产生不良反应的儿童有139例,占42.6%,而在目前大多数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表现,也以皮肤上的不良反应最多。产生这样的情况,离不开抗生素在我国滥用的原因,也离不开病毒或细菌耐药性增强以及细菌的扩散性和传播性增大有关。从滥用抗生素这方面来讲,抗生素的滥用并不只是医疗机构在利益驱使下的行为,也离不开儿童患者的家属的很多行为情况,比如对于儿童生病的情况,很多家属都有不论病情大小都要求医生能尽快控制病情,减小自己子女的病痛,缓解儿女的病情,家属的这种急迫心理和要求医生用好药的需求,使得医生只能加用抗生

4、素来缓解儿童的病情。据回顾性调查显示,总给药途径为主的静脉注射中,在注射选用的药物上,也均以抗菌类的药物为主,因此不论是口服或者是注射等方式,儿童都离不开抗生素的使用。但是抗生素的使用中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儿童的不良反应也因此增多。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理上不仅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够完全,而且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也比较欠缺,因此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做为患者的主体表现大多为哭闹、语言描述含糊等,因此医生在对儿童病情诊断的时候,这些情况会对其有影响,从更大层面上增加了医生使用抗生素的几率。而抗生素的使用又可能会引起儿童的不良反应,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针对于这种现象,就应该提高相关医

5、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加强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儿童药品的监管不能仅局限于药品上市前监管,因上市前的药品监管缺乏对大范围患者使用情况的监测,因此在药品上市以后继续跟踪监测,从最大的力度上把药品监管工作做好。做为医务人员,对于儿童的用药的不良反应症状,在临床上应该有更深人、仔细的研究,通过研究和分析来获取更多的工作经验,从经验上总结出如何避免使用抗生素或者少用抗生素来治疗儿童的病情。第2篇:儿童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分析目前对儿童临床用药缺少统一相关研究资料,很多药物使用剂量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且儿童表达能力较差,无法严格区分药物本身不良反应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影响。临床要注重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

6、监测,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ad-,ADR)的认知,方面可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尽量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水平。有报道表明ADR中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1。1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收集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3天,最大16岁。其中新生儿2例,1个月至2岁8例,35岁11例,612岁19例,1316岁28例。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给药为主,占49例,口服13例,肌内注射6例。1.2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0,ADR的临

7、床表现参照药品说明书及i新编药物学H。病情转归的判断指标:治愈为本次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后的结果;好转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明显减轻;后遗症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未能痊愈而留有永久的或长期的生理功能障碍。2结果在68例ADR患儿其中治愈58例,好转7例,死亡1例,后遗症2例。结果显示,在所分析的ADR患儿中多数不良反应在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相应治疗后均可治愈或好转,有少数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后遗症甚至死亡。引起ADR的药物共涉及39个种类,其中抗菌药物有21种,居首位,合并用药者12例。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消化系统(41.2%)、皮肤及其附件(25.0%)。3讨论近年来,儿童临

8、床用药及药物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与成人相比,儿童面临更大的治疗风险。因儿童体液占体质量比例较成人偏高,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药物的氧化、水解作用较弱,肾脏排泄功能不足等,均可导致儿童体内药物存量增大、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ADR的发生。有报道认为,儿童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体内药物代谢相对成人较慢,药物很容易进入血-脑脊液屏障造成ADR,同时儿童用药安全性问题对于以后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随着对儿童生理、发育和行为因素的了解,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药物在患儿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并将会引起与成人不相同的ADR6-。

9、3.1发生的原因引起ADR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人为因素及可以尽量避免,如用药剂量问题、皮试问题、用药前注意了解患儿有无过敏史、合并用药时注意药物配伍,即可减少ADR发生。而患儿的个体差异引起的ADR虽然难以预防,但对于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强ADR监测。3.2抗菌药物与合并用药目前药物种类的增多和联合用药的广泛应用,用药频率高,致儿童ADR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国内儿童ADR的平均发生率为5.8%15.5%,国外为10.0%,其中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可达60.0%。由表1可知,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21种,占药物总数的53.8%,与报道相符。滥用抗菌药物或合并用药不

10、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带来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本组资料中合并用药引起的ADR占12例,虽然不能确定合并用药和ADR之间的关系,但有资料显示0合并用药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用药种类越多,越容易发生ADR。因此,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减少用药种数。3.3给药途径本研究资料的ADR有49例是静脉给药,占ADR例数的72.1%。采用静脉给药可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到达靶器官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由于药物直接迅速进入人体,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且静脉给药产生ADR的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药品质量、输液环境、护理操作水平等,这都是静脉给药容易发生ADR的原因。

11、因此,临床用药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或肌内注射。有学者报道,在儿童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在严重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30.8%。建议儿童临床用药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主要临床表现,ADR以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见,与有关报道致,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易于区别于原发疾病;很多药物本身就是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易引起变态反应,不仅会出现皮肤局部症状,有的还会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表现。本组1例死亡原因是患儿曾有过药物过敏史,在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后发生药物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12、。中药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中药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且儿科使用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较少,缺乏儿科使用中药用药指南。以后应加强对中药在儿科中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有力的数据和依据。临床在用药过程中应权衡利弊,判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充分考虑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产生特殊性与复杂性的药物作用91243。同时加强和指导家长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区别餐前、餐后、空腹或睡前服用及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饮料或其他食品同时服用,哪些药物不能压碎服用等,通过对家长开展药物安全教育可以适当减少ADR的发生。对于一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药师可以通过儿童体质量、体表面积或药动学参数计算给药浓度,根据患儿临床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开展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从而使药物疗效达到最安全,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总之,临床医护人员要对患儿发生ADR引起足够的重视,掌握用药指征,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同时加强和深入ADR培训教育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使患儿得到最佳的药物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