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amp#183;五戒&amp#183;十善&amp#183;四摄&amp#183;六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761815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皈&amp#183;五戒&amp#183;十善&amp#183;四摄&amp#183;六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皈&amp#183;五戒&amp#183;十善&amp#183;四摄&amp#183;六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皈&amp#183;五戒&amp#183;十善&amp#183;四摄&amp#183;六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皈&amp#183;五戒&amp#183;十善&amp#183;四摄&amp#183;六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皈&amp#183;五戒&amp#183;十善&amp#183;四摄&amp#183;六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皈&amp#183;五戒&amp#183;十善&amp#183;四摄&amp#183;六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皈&amp#183;五戒&amp#183;十善&amp#183;四摄&amp#183;六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内容简介口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法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过的步骤,也是学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口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次:口(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弟子学习和景仰、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口(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阶段,三皈后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 不犯错误,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方向发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扩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过程,由消极的自利,走向积极的利他方面。口(三)四摄六度专以利人度生为目的,一切都为利益他人考虑,不计较个人财产得失, 生命

2、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实质所在,修学的人,虽是凡夫,亦称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利 他实在也包含自利,在修学过程,改变了自私习气,扩大了心量,磨炼了志气,以救度众生 苦难为己任,历久功深,必然成佛。印光大师开示法语:皈即三皈依。皈即“皈依”,也作“归依”。皈字是“白”与“反”二字组成。取反染成净的意思。口皈依三宝,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口所谓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佛是觉悟的意思。所谓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 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指法轨和模范。所谓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等懿范。 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这是自性三宝。所谓住持 三宝

3、。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应恭敬 如佛。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净行, 都是僧宝。“归”是归投的意思。如水归海,如客归家。“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 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若肯发志诚恳 切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就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我们失足堕海,狂涛汹涌, 有灭顶之忧。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这就是归投的意义。由于 了解自性三宝,从此克己修身,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便可消除恶 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

4、永脱生死轮回。譬如遇险登船,安坐到岸。过去的凶险已脱 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这就是依托的意义。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 死大海,众生当都以三宝为船。既得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既归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开始,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归依 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典籍。既归依僧 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徒众。如果既归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 鬼神,则虽日常念佛修持,也难得真实利益。因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的希望。愿大家引起警惕。口另外,要知道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个

5、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我, “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依师,并非归依我一个人(不是拜一个师父)。 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的,在家人则说“我归依某法师”,出家人则说“某人是我归依弟子”。这是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因此顺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大家注意。口茗山法师在江苏省无锡市佛教协会讲: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口这次我受江苏省佛教协会的委托,从南京到无锡来,传达中国佛教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 议精神。昨天已将赵朴初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传达过了。今天,各位又要我 来谈谈佛法。但“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叫我从何谈起?我想:就照赵朴初会长报告中提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来讲一

6、讲吧。口赵朴初会长说:“我以为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又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 口谈到佛法,就必须从三皈依谈起。口什么叫三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口“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口“法”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快乐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口“僧”是个严守戒律、传承佛法的出家人,他们抛弃人间五欲,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我们

7、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请教。口“三皈依”有二种形式口一、参加佛寺或佛教团体的宗教仪式,在佛前正式决定以“佛、法、僧”做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样就是一个佛教徒了。口二、如果真正没有出家僧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萨形像前,虔诚地心念口言三次:“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作为我今后立身处事的 准则。这种人虽然没有参加“皈依”的宗教仪式,他心口一致,当然也是佛教徒了。口从今以后我是佛教徒了,应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要“立志”自勉,自 己警惕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思想、坏习惯、 坏行为改过自新,一

8、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爱亲友、爱父母、爱子女、爱眷属、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人高尚的人格一一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口综合以上所说的,要想做个佛教徒,认真实践佛的教诲,以达到成佛的目标,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口信f解一行f证口用简单的话来说,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得认真去研究佛学,了解佛 的理论(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着佛的教导去修行(行;)这样, 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盘的快乐,(涅盘,就是没有疑惑、烦恼、超越了 生死的意思),亲自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一一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我想:五戒十善、

9、四摄六度,大家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 公行不得”。纵然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 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 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 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受敬,善名流布,身心安乐。去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 乐,乃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实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仅不是清净居士 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

10、到成佛度生了。出 家比丘,以前四戒为根本戒,应清净受持,不得毁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坏,枝叶花果 皆不得生,如人断头,不可复活,于僧团中不得共住,永弃于佛门之外,死后堕落三途,长 期受苦。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鹜远,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淫、妄语、 饮酒。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 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 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 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 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因此,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直是吃素不

11、吃荤, 已成为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 杀害之念,常 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怎样戒盗呢?我们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针一草, 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 弊等,都不应为。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我们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 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当守护,勿起 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重。怎样戒淫呢?在家居士,唯制邪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淫秽行为

12、。出家比丘, 全断淫欲,如或干犯世间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经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又说:“淫佚 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因此,我们佛弟子,应当誓守此戒,常修不净观,多多念佛,避绝犯 缘,克制欲念。怎样戒妄语呢?妄有四:一者妄言,谓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如凡夫自称圣人,说我已证罗汉等, 其罪极重,更不应犯。以上四种妄语,要坚持勿犯,另一种方便妄语,是为了救人急难,护 他生命,方便权巧,说些慈悲利济的话,不算犯戒。如果为了方便自己,说假话,打妄语, 应立即忏悔,不可再犯。怎样戒饮酒呢?学佛人一

13、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所谓药酒,还应告知 大众,方可饮用。无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优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种种 过失,由此产生。贪饮酒者,迷了心窍,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丧生,因此,学佛入防 患未然,应持酒戒。我们将入佛门,先要皈依三宝,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 堕三途。在守持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 第一、不杀生而行放生、救生、护生。对人类应常行救死扶伤,敬老怜贫,保育幼儿, 帮助残废,救人急难,调解纠纷,以及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维护和平等公共事业,都要

14、当 仁不让,见义勇为,对众生也要学古人“水中救蚂蚁,行路不伤虫,卷帘归乳燕,怜峨不点 灯”。随时随地常行慈悲,广修方便,见生即放,见难即救,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第二、不偷盗而行施舍。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财送财,求法说法;又如看到盲人 搀一手,看到腿脚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难帮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 劝导,吵嘴打架的给予劝解,老人跌倒扶他起来,见到寻短见的设法挽救,需要帮助的人为 他出点力,做点事,如此等等,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出钱出力,舍己利人,都是功德无量 的好事。第三、不邪淫而修梵(清净)行。出家人应全断淫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乱搞 男女关系。依戒修行,看

15、经念佛,洁身自好,自净其意,敬事三宝,孝养父母,亲近良师, 远离恶友,深信因果,广种福田,学修正法,断除邪见,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为梵行。第四、不妄言而说老实话。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我们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语,不混淆是非,不颠倒真理。第五、不绮语而说质直语。法华经云:“若欲说此经,当舍嫉恚慢,诌诳邪伪心,常 修质直行。”学佛人,直心是道场,应当存直心,说直话,修直行,这是佛教徒本色,花言巧 语,哄人骗人,非佛弟子所应为。第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成实论说:“善心劝化,虽使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 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最深,堕三恶道。若得为人,

16、世世得敝恶眷属”。因此,我们在人 与人之间,在遇矛盾争吵,都应善意调解,排难解纷,解怨释结,息事宁人。第七、不恶口而说柔软语。法华经云:“是人口清净,终不受恶味,以深净妙声,闻 者皆欢喜。”我们学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语,自当“柔和顺善,而不卒暴。”别人听来, 也就欢喜接受,假设口出粗言,疾声厉色,辱骂诽谤,别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难免招受 苦报。第八、不贪而修不净观。对治贪欲。贪欲有五种,即财、色、名、食、睡。使人造业受 苦,是障碍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一、贪财:对于财物我们应不悭贪而慈心施舍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 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严重的人,他为不择手段去猎取财物。根本不考虑法 律、正义、良心、和他人受损害等等。既得之后,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