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域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小麦栽培技术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75893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北地域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小麦栽培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淮北地域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小麦栽培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淮北地域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小麦栽培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淮北地域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小麦栽培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淮北地域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小麦栽培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淮北地域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小麦栽培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北地域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小麦栽培技术(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北地域小麦综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研究|小麦栽培技术 摘要以影响淮北地域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基础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为决议变量,以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烟农19在淮北地域生态点的产量模型,即基础苗万苗/hm2,施氮/hm2,施磷/hm2,施钾/hm2,拔节期追氮/hm2时,可取得最高理论产量9 /hm2;同时提出了预设产量9 000kg/hm2的590种方案及95%分布量的区间数值。在设定的五项农艺方法中,以基础苗对烟农19产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施磷量,基础苗的设定是烟农19在生态点高产栽培的关键。关键词烟农19;农艺方法;产量模型;淮北地域小麦产量的高低除和基因型相关外,

2、还受环境原因和多项农艺方法的综合制约。实现高产优质栽培除要求适宜的品种和生态条件外,更需要部分关键农艺方法的合理配合。因为基因型的差异,各品种所要求的农艺方法适宜值不一样。鉴于此,本研究以影响淮北地域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基础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等五项关键农艺方法为决议变量,以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烟农19的产量效应模型,确定了高产优质栽培的优化农艺方法,为烟农19在淮北地域高产栽培科学化和农艺方法定量化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和方法试验目标选取优质中强筋品种烟农19,研究密度、氮、磷、钾素施量等关键栽培因子和产量的关系,建立起以产量指标为目标函数的综合效应模型,寻求各目标的最好结

3、合点及适宜值。试验设计试验于20212021年度在安徽省淮北柳湖林场繁育基地试验站进行。试验设基础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追氮量五个原因,采取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36区,另加1个不施肥处理,以测定土壤基础肥力,合计37区。小区面积。氮肥用尿素,磷肥用过磷酸钙,钾肥用氯化钾。施肥前取土分析土壤养分。2结果和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以籽粒产量为目标性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烟农19的基础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五项农艺方法和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为:Ya=9 75 + 50X2+ 83X3+ 17X4+00X1X3+ 50X1X5+ 50 50X2X5+ 50 X4X5,

4、F回归,显著水平为 38;F失拟,显著水平为 98。F检验结果表明,产量数学模型的二次方程回归项显著水平,失拟性检验未达显著水平,说明五项农艺方法和产量间的函数关系是真实的,回归结果可靠,可直接用此模型进行优化分析。对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产量效应模型中X1的一次项、X2和X4的二次项和X3和X4的互作项达成5%显著水平。各栽培原因的效应分析产量效应分析。对各原因和产量间的效应关系采取“降维法”进行分析,得出各原因和产量的效应方程:基础苗:Ya19 75 + 38X12;施氮量:Ya2988X22 ;施磷量:Ya39 75+ 88X32;施钾量:Ya49 75+ 38X42;拔节

5、追氮量:Ya59 75+ 38X52。由表2单因子产量效应分析及模型方程检验分析得出,在柳湖林场试验点各试验因子中基础苗对烟农19产量影响大,依次是施磷量、拔节追氮量、氮肥量、钾肥量。由各因子效应方程可知,二次项均为负值,即存在极大值解。分别求各因子对产量Ya的一阶偏导数,并令其为零。解方程得:X1 3,X2- 2,X3 8,X4 1,X5 3。即基础苗万苗/hm2,施氮/hm2,施磷/hm2,施钾/hm2,拔节期追氮/hm2时,可取得最高理论产量为9 /hm2。模型优化分析。因为非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影响,在千差万其余农艺方法中,考虑到实现最优方案的可能性,我们在-2Xi2的取值范围内,按设计

6、水平为步长,以理论产量9 000kg/hm2为基准,合计模拟提出了590套组合方案,并将组合进行频率分析,结果见表3。另外,模拟理论产量超出9 000kg/hm2时,以频率95%的区间分布得出了组合方案中实际设计和投入的理想范围。关键栽培原因的交互效应分析基础苗和基施氮量的交互作用。为分析基础苗和基施氮量和产量的关系,将其它项固定在零水平。由图1可知,基础苗设定的情况下,产量随基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但不一样的基础苗,达成最高产量的基施氮量不一样。在基施氮量0180kg/hm2时,其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提升;在基施氮量180240kg/hm2时,其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说明高肥

7、水平下,必需严格控制群体,走小群体、壮个体的高产路径。施磷量和施钾量的交互作用。由图2可知,施磷量和施钾量互作曲线均为抛物线,不一样的施用量组合达成的产量最大值不一样。施钾量各个水平,随施磷量的增加产量呈逐步提升趋势,说明增施磷肥有利于对钾肥的吸收利用。互作效应的模拟分析得出,最高理论产量时施磷量180kg/hm2,施钾量180kg/hm2,产量为9 /hm2。但从经济效应考虑,不能以较高的施磷量和较高的施钾量来达成产量的最大化。3讨论采取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可实现多因子综合效应的组装,并以较少的试验处理,经过计算机模拟得到广泛的数量化栽培信息。含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科学性。作物产量受环境原因和多项

8、农艺方法的综合制约。高产栽培除要求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外,更需要农艺方法的合理配合。多原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数学模型的建立,为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模式化、数量化栽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经过试验研究建立了烟农19在淮北地域生态点的产量模型,即基础苗万苗/hm2,施氮/hm2,施磷/hm2,施钾/hm2,拔节期追氮/hm2时,可取得最高理论产量9 /hm2;另外,提出了可达9 000kg/hm2的590种方案及95%分布量的区间数值。基础苗设定万苗/hm2,基施氮量 kg/hm2,施磷量/hm2,施钾量 kg/hm2,拔节期追氮量/hm2。所以,可经过生产中农艺方法的调控达成烟农19在该地域的高产。本试验表明,在基础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及拔节期追氮量五项农艺方法中,以基础苗对产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施磷量,说明基础苗的设定是烟农19在生态点高产栽培的关键。本试验在方案优化模拟中仅提出了以高产为第一目标,未包括实际的投入和产值的综合效益。可经过各调优因子的实际投入来确定较高综合效益的最大化。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