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乞 “乞之”还是“丐之”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756865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丐乞 “乞之”还是“丐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丐乞 “乞之”还是“丐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丐乞 “乞之”还是“丐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丐乞 “乞之”还是“丐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丐乞 “乞之”还是“丐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丐乞 “乞之”还是“丐之” 笔者近日偶读语文版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发觉平素熟知的“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的“乞之”竟然被改为“丐之”。这使笔者大惑不解。到底是“乞之”还是“丐之”?这引发了笔者探究的爱好。就此问题,追本溯源了一番。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伤仲永一文中,此句为:“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书下注释为:“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选自中华书局1959年版临川先生文集”。在语文出版社2021年3月第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伤仲永一文中,此句为:“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

2、或以钱币丐之。”书下注释为:“丐,求,索取,这里的意思是花钱请。”“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比较二者,“乞”和“丐”在两个版本中意思相近,而字形却大相径庭,且全部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莫非临川先生文集有多个版本?这对于才疏学浅的笔者来说可从未听闻过。笔者只知道王荆公临川集有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和南宋杭州本临川先生文集。没措施,笔者只好讨教于字词典。最终在冯蒸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的古汉语词典第559页找到部分蛛丝马迹。该词典中为:“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乞,q求,讨。q给。本处乞取第义。”即使如此,可问题还是没能处理,不能凭此就否定“丐之”。笔者也只能从仅有的资料中对“乞

3、”、“丐”进行详细的比较。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第1版的古汉语常见字字典中:“乞q求,讨。左传隐公四年:宋公使来师。特讨饭。史记豫让传:行于市。 q给。李白少年行:好鞍好马和人。丐gi乞求;乞丐;施予,给。”在修订版词源中:“乞q向人求讨;贫穷;姓。q给和。”“丐gi乞求;乞丐;给。”在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10版的新华字典中:“乞q,乞求,向人讨,要,求。”“丐gi乞求;乞丐,讨饭的人;给。”从以上所辞书来看,能够说二者相差无几,“乞”和“丐”全部有“求”的意思,所以也还是不能说明“乞之”为何改为“丐之”。最终,笔者只好从句子本身来找答案。“乞”或“丐”的意思是“求”,“求”是“乞”或“丐

4、”的常见义。而大家似乎忘记了“乞”和“丐”还有另一罕用义“给”。在伤仲永一文中,“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的意思是:同县的人对她感到惊奇,逐步地请她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她作诗。结合课文可知,仲永当初尚幼,以其聪明过人,人争宠之。或以钱币相赠,以此来诱使仲永作诗。所以,邑人的做法,无非是类似于儿戏之举。若谓邑人向一小儿求讨,悖于常理。且下文“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更明见其是仲永父子主动登门求赏,而非邑人日趋仲永门下求讨题诗。所以,课文“乞”或“丐”的注释就应为“给”。依据规范一点的新华字典,“乞”和“丐”只有“丐”才有“给”之义。这或许就是“乞之”为何为“丐之”的缘故吧!以上只是笔者作的一点粗浅推测。到底应该是“乞之”还是“丐之”,“求取”还是“给”,在下只能以此小文请教于大方之家,还望见到此文的教授学者指正为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