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现代文说课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1732820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现代文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现代文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现代文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现代文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现代文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现代文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现代文说课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老师们辛苦了!我是X号选手,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诗风筝。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文本解读,说教学理念,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首先说说文本解读风筝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诗,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尽管文体不同,但都是与亲情有关的,这些优秀的作品会让学生感悟到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它有时温馨和美,有时交织着矛盾与冲突。鲁迅的散文风筝便是一篇在误解和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的文章。文章讲述的是鲁迅童年

2、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会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本文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文风:语句深奥,含义深刻,感情深切,思想深邃。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文章中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

3、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为了更好的实现这节课的教学愿想,我秉承的教学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的教学愿想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深入感知、感受、感悟。另外,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结合文章的特点及学情特点,我确立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鲁迅作品。(二

4、)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揣摩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通过朗读法品读文章的语言风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兄弟间的浓浓亲情,并结合自身生活的体验,品味生活、感悟亲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从而激发勤奋学习的热情。由于本文难点太多,学生容易出现 “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教学时就要找准问题切入点。本着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 “化繁为简”的原则,我把教学重点锁定在 “品读课文,感悟亲情”,难点定为 “理解含蓄深刻的语句,多元化解读主题”。教学时通过突出重点带动难点的突破,

5、“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到达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教法和学法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语文课堂应该充满青春的活力,闪现智慧的火花,寓教于乐是教法首选。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各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读”贯穿我的课堂。同时,“教学是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结合具体的目标,我初拟以“激趣、听读、讨论、探究、点拨”相结合为我的教法和学法。“说”、“读”、“演”、“解”多种能力的训练相互渗透。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

6、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教学流程综上所述,结合临沂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风筝的教学框架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 “以问题为中心,以亲情为重点,以朗读讨论为支撑点。”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让学生跳出教材提问题。在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激活美好期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合作探究,品读感悟亲情与文本对话,拓展升华情感布置作业,激发阅读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活美好期待。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展示的fiash动画三月三(苏红演唱)“又

7、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有声有形,唤起美好回忆)学生体味并用美的语言描绘放风筝的情景和感受。师总结:看来放风筝的心情随着风筝的飞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呀。风筝虽小,却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和梦想。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在一篇文章中写下这样沉重的文字。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板书课题:风筝)这样通过唤起学生的个体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利于理解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在同学们兴致渐起时,我们来走近作者,感受文风。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吧。谈谈你读书的感受和收获。2师总结这篇文章围绕“风筝”,讲了前后二十年当

8、中,哥哥与小兄弟之间发生的事情。(板书:哥哥 弟弟)这一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指导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认识与把握,是下面教学环节的必要铺垫。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1以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单位,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引导、点拔、补充。(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就可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教学重点或难点,提出来,在下一环节全班讨论解决。)2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此环节要抓住问题关键,教师预设要充分,教师要善于引导,课堂生成才会精彩。其实此环节主要解决4个问题。第一问:“以上诸多问题,缘于一次误解和冲突。你认为文中的误解和冲突有

9、哪些?”抛出问题后请同学们跳读3、4两段,读完后让学生找出误解和冲突所在。第二问:“在这样的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吗?”解决此问需要学生撩开掩盖亲情的面纱,是不容易的,也许学生跳起来仍摘不到桃子,这就需要教师搭建相应高度的梯子,设计一些降低难度的小问题帮助学生。比如 “哥哥为什么要如此严加管束弟弟?“哥哥一点也不爱弟弟吗?”通过启发提问,让学生再次深入课文找出 “放风筝是没出息的玩艺” “不幸” “心直堕下去” “总想补过” “讨他宽恕”这些体现哥哥关爱弟弟、悔不当初的沉重心情的词句,让学生明白:原来哥哥对弟弟的爱是很深沉的呀,是无言的呀,这种爱弥足珍贵。第三问:中年后的鲁迅想弥补自己的过失,

10、但弟弟早已忘却,这不是更好吗,但鲁迅为什么感到更加沉痛和悲哀?这是课文难点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首先排除“弟弟故意为难哥哥,故意不给他解脱的机会”的情况,并从文中找出:做风筝躲到少有人去的小屋,哥哥毁坏风筝时惊惶,瑟缩的表现等,明白弟弟本来就认为哥哥管得对,不妨举例上语文课,学生画画被老师发现,画作被没收,你会怨恨并反抗吗?经过这样引导,突破难点就比较容易了。此问能将文章内容引向深入。封建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戕害和伦理道德等内容被挖掘出来,一个勇于自责和严于批判社会的鲁迅形象逐渐丰满。这些内容都是课文重难点,教学时要让学生通力合作,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学生

11、思想认识的局限,此处仍需老师点拨。第四问:“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此设计意在沟通课堂内外,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感悟亲情,明白亲情也需要包容需要理解的道理,对现在自我中心意识较浓的独生子女来说,很有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的处理会让课文的难点得到突破,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圈点勾画的方式

12、,先让他们自己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一起交流,解决以上问题。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实现师生思维对话,有利于创建和谐高效的阳光课堂。四与文本对话,拓展延伸 读完全文,你想对中年鲁迅说点什么? 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创设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

13、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五布置作业,激发阅读兴趣“透过风筝,我们了解的只是鲁迅的一个侧面,有人说,在中国够资格评诺贝尔文学奖的,当首推鲁迅。不过,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多媒体显示多位名人对鲁迅的评价。高度赞扬的包括毛泽东、老舍、大江健三郎,持不同看法的包括梁实秋、苏雪林、王朔。教师抛出问题:“你如何评价鲁迅呢?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老师认为,在文学的大花园里,鲁迅的作品是永远盛开的奇葩。鲁迅和他的作品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阅读的。”这个设计首尾呼应,抛出看似矛盾的评价激发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兴趣,给他们对名著的阅读留下了一个大问题:我能用自己的头脑去解读伟人吗?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走出了教材,走进了生活。最后来看看板书设计风筝将兄弟俩紧紧连在一起,一边是矛盾冲突,一边是浓浓亲情。矛盾与亲情连成了最稳固的三角,它告诉我们:深藏心底的亲情是永远的!板书设计成风筝型,直观醒目,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美观大方,既能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又能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一篇诗意亲情文,一节返璞归真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