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课后反思范文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172957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雪》课后反思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沁园春雪》课后反思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沁园春雪》课后反思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沁园春雪》课后反思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沁园春雪》课后反思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雪》课后反思范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雪课后反思范文今天正式学习新课,我在初四两个班中安排学习沁园春雪。作为诗词教 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 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一一品一一思一一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 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 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 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 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 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 能与提前

2、预习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 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内涵,并有 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 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 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 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 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 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沁园

3、春雪课后反思范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通过诵读入手让学生在吟诵之中自己领会诗词那种激昂、豪迈的情感并能通过多次朗诵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到位本词所蕴含的感 情。于是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安排了五次诵读,分别是教学刚开始的跟录音磁带的 跟读;了解了写作背景后带有感情的朗读;整体认识了上阕学做内容后,挑选自己 喜欢的句子进行诵读,并说明为何这样读,老师进行点拨后,全班集体诵读上 去阕;分析完下阕内容,学生理解下阕所抒发感情后集体诵读下阕;全诗思想感情 分析完毕,指出同学们才是未来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让同学们带有这种后 来者居上的豪情再诵读一遍文章。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同学们确实通过多次阅读 锻炼了自己的诵

4、读能力,一遍比一遍感情充沛,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 且在诵读之中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一己体悟掌握了许多朗诵技巧,如想要更 好的把握诗歌所传达的感情,需要对诗人生平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朗诵诗歌除了把握感情之外,还要学会停顿,把握语速和重音等,这样才能把诗 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出来。特别是在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自己喜欢的诗 句并给大家介绍为何这样读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大家共同分享总结 出来的朗诵技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课后反思了一下,了解背景之后的那次诵读是否需要安排还有待于商 榷,文章写作背景对把握诗词情感是有重要作用,那么在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诗 词意思的情

5、况下,仅仅通过写作背景能体会到多少思想感情呢?毕竟有限!因此, 最好是分析了文章内容后,在学生充分领悟到景语中所蕴含的情语后再进行诵读 比较合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解释诗意为主的教授模式,尽量通过学生自己所读所析 感悟到 诗歌蕴含的主要精神内涵。如在上阕教学中,了解了上阕主要描写的景 物以后,就开始边读边阐明自己处理诵读的理由,这理由中也就饱含了一些重点 字词的含义以及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是一句双雕,学生印象也比较深 刻。但是,我感觉自己在进行点评时候还不够机智,不够灵活,启发性还不够, 这方面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强

6、加锻炼!沁园春雪课后反思范文沁园春雪这一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虽然上课的整个过程比较流畅, 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比较高涨,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值得肯定的地方: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 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 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 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2、备课时也 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 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 也引发了有价值的

7、比较阅读。不足之处: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 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 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 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 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 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 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 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 外学习(如查寻背景

8、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 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 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 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 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 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 “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 “学 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 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 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 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 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 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