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172802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上的大气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地球上的大气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地球上的大气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地球上的大气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地球上的大气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上的大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上的大气(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5地球上的大气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考向分析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考查内容看,主要有:(1)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等压线的判读。(2)典型地区气温、降水的特征与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点分析。(3)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从考查形式看,以选择题考查为主,综合题为辅。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1)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应用、等压线(面)图的判读。(2)以重点区域气候要素分布图为背景,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特点及成因。(3)以天气系统图为载体,考查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影响。 (2013北京文综)以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2、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大气中()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在夜间减少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从图中能够看出,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升,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准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2(2011安徽文综)根据材料和以下图,结合

3、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以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图示时间银川气温_(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答案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解析根据材料:“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以及“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等信息,可知影响成都的天气系统是冷锋,从等压线能够看出银川此时处于冷锋锋后,被冷气团控制,成都位

4、于锋前,尚在暖气团控制下,银川气温低于成都。21世纪*教育网考向二大气运动与降水3(2013浙江文综)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以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相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表达,准确的是()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答案C解析由图知,拉萨7月降水量日变化具有周期性,应与当地气流的周期性日变化相关。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受到山谷风环流的影响。白天,气流沿山坡上升,谷地处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水汽

5、冷却凝结,C项准确,D项错误;夜晚,气流沿山坡下沉,谷地处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冷却凝结成雨,AB项错误。(2014福建文综)以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45题。4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A BC D5以下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答案4.B5.D解析首先看清图中的各项信息,图中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海拔,横坐标以0为界,左侧为7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右侧为1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从图中能够读取某纬度某海拔某点的风向(实线或虚线)及风速。第4题,就此

6、题来说,所谓季节变化能够比照1月和7月的风向和风速,图中风向只有东风和西风两种,风速能够直接读出,任何一点,只要1月和7月风向相同就能够排除。根据上述分析,(约60N,海拔约7 km)和(约49N,海拔约7 km)两点的1月、7月均为西风,排除;点(约4N,海拔约7 km)1月无风,7月东风,但风速很低,变化不大,排除;点(约20N,海拔约8 km)7月为东风,风速5,1月为西风,风速15,变化最大,应选B。第5题,盛行风是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所以洋流与盛行风密切相关,其分布也与风速、风向分布规律相类似。(2014海南地理)甲地(位置见以下图)气温年变化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6

7、7题。6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7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A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D受高纬干冷气流控制答案6.B7.B解析第6题,首先气温年较差大小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只有纬度较低,甲地冬季气温不会比夏季降得很多,气温年较差较小,B项符合。第7题,58月份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副高控制甲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B准确。www-2-1-cnjy-com1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气温的分布规律时空表现分布规律时间变化日变化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气

8、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般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度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年变化就北半球来说,一年中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推迟一个月。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垂直分布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空间变化水平分布世界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海陆间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内陆地区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沿海地区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温度较低(2)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2)(3)

9、(4)4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分析思路第一步,弄清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有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21-cn-jy第二步,分析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的原理规律。气压气流天气状况垂直面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热胀上升,冷却下沉上升气流阴雨天气,下沉气流晴朗天气水平面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弯曲: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凸由高压流向低压水平气流形成风第三步,分析特殊情况的热力环流。部分地区因为地面状况的差异,造成地面出现受热不均,形成部分的热力环流。对于特殊情况的热力环流分析,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环流所在地面状况实

10、行分析,哪里受热多,哪里受热少,从而明确环流方向,推断天气状况。5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及影响(1)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2)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大气垂直上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丰富;大气垂直下沉,空气温度上升,天气晴朗,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21*cnjy*com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受南北半球的西风带、东亚的东南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多降水;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受其影响,天气较干燥,如受极地东风、信风控制的地区降水较

11、少(假如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带来充沛的降水,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沿海)。题组1大气的受热过程读以下图,回答12题。1图中()A晴朗天气,a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C二氧化碳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2甲、乙、丙代表太阳辐射能在自然界常见的三种类型,则()A甲包括水能 B乙包括沼气C乙包括石油 D丙包括煤炭答案1.B2.C解析第1题,a为太阳辐射,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绝大部分到达地面。湖泊湿地,地表温度变化和缓,地面辐射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水平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c较多补偿地面失热。冰雪地面,地

12、面反射作用增强,吸收太阳辐射量减少,ab的转化率减少。第2题,结合图示知,甲主要是直接利用的生物能;乙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并不包括沼气;丙包括水能、风能等自然转换的太阳能。题组2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以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3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差值可能是()A6 B8 C10 D124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地()A太阳辐射不同 B经度位置不同C距海远近不同 D地形特征不同答案3.C4.D解析第3题,根据等值线判断方法知,甲地位于闭合等值线内,其气温年较差数值为 20甲22,同理乙地气温年较差数值为 10乙PE。(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PB,PAPC。(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