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方法技术模板1025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728023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项方法技术模板1025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立项方法技术模板1025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立项方法技术模板1025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立项方法技术模板1025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立项方法技术模板1025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立项方法技术模板102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项方法技术模板1025(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1:1万地质草测工作布置在主要异常分布区或矿化富集地段。总体要求:大致查明区内的地 层层序、构造特征(特别是成矿有关的构造特征)、岩浆岩分布以及与矿化带及 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特征及分布;主要控矿因素等。技术要求:1、选用1:1万比例尺的地形图或用放大且经过校正的的1 : 5万地形图为底 图。2、实测23条完整的1 : 10000地质剖面,详细划分地层岩性、标志层, 初步确定层位关系和填图单元。3、填图采用路线剖面法、地质界线追索法及露头圈定法,并布设地质点进 行观察。线距一般200300米左右,点距50100米,在矿化带、蚀变带上点 距加密。4、地质点布设在地层岩性分界面和特殊地

2、质体上,对厚大岩层加密地质点 控制,布点力求均匀。5、导线测量用皮尺测距,罗盘定向。野外地质点采用手持GPS进行定位, 并将地质点及时标于地形图上并用红油漆标于明显地物处。6、对野外地质现象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对特殊地质现象要求放大地质素 描记录。在填图过程中,进行路线信手剖面素描,素描应准确反映客观实际。重 要地质现象要拍照并准确记录。要求野外观测细致,描述客观、准确,资料齐全。7、地质界线要求实地连结,并及时进行实际材料图的整理。工作中严格按照DZ/T0078-19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和 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执行。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一)、野外工作

3、方法1、采样点布置根据任务书和设计要求划定的工作区范围,在1:25000地形图上进行点位布 设。本工作区面积共279km2。布点方法执行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1991 要求。本次1:25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布点密度为20-30个点/km2,点位平均密度 不小于25个点/km2。在1:25000地形图(采用1:50000地形图放大)上勾绘I级水系,采样点主 要控制I级水系及更次一级的沟系,样点布设力求合理、均匀。语句规范要求布设5%密码检查样和2%重复采样点。2、采样点编号采样大格编号:以1:50000国际标准分幅图面上的每一公里网格(1km2) 作为一个采样大格,在

4、每个大格中划分出长宽各0.5km方格网,1km2内可得四 个面积各0.25km2小格,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分别标号为a、b、c、 d。每一个小格中第一个样标为1,第二个样标为2等等。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 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采样点号格式为:大格号+点号,如上3274大格 a小格七个采样点,编号分别为3274a1、3274a23274a7。采样点坐标提取采样点布设、编号完毕,经100%检查无误后,在MAPGIS中,提取出采样 点理论直角坐标,按顺序编排、打印装订成册,以备野外施工使用。3、野外定点野外GPS校正要求野外施工前,选用3个以上国家三等控制点对GPS进行误差校正,校正误

5、 差15mo GPS在测区内定点误差50m。GPS坐标系统选用北京54坐标系,6 度带,与野外施工图坐标系统配套。野外定点利用已在1:25000地形图上预先布设并经审批的设计点位图,根据所提取的 理论直角坐标,采用GPS卫星导航仪,结合实地地形、地貌、地物特征定点, 测定坐标最大限度接近理论坐标时进行定点,并记录定点坐标。点位误差小于 50m。定点要根据野外水系分布、可采集样品介质及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等具体情 况,灵活、合理移动,绝不能不考虑点位布设的合理性、完全以理论坐标定点, 导致出现重复控制或漏控现象。4、样品采集及记录水系沉积物采样部位选择在水系底部,或河岸与水面接触处。在干沟中主要

6、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 支沟与主沟交汇处、水流由窄变宽处及河道转弯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富集处采3 处以上细粒物质组合成一件样品。采样重量要求大于500g,确保过筛后样品重量在150g以上。对密码样酌情 加大取样量。为防止污染,确保采样质量,装样品的布袋无论新旧都要经过洗涤 才5、采样记录采用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附录F 中表F1要求(有修改)格式,统一使用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记录卡, 用2H或3H铅笔填写,按记录卡要求内容逐项填写。6、样品管理样品初加工:样品初加工粒度采用一40目。样品加工过程中要避免样

7、品受潮和交叉污染。初加工后样品重量要求不小于150g,最大不超过10%。二、野外质量监控为确保化探工作的高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野外采样质量检查 制度和室内资料验收制度,严格履行“三级检查”制度。1、采样班组日常自检互检。采样小组和样品加工人员应保证工作质量,做 好日常自检、互检工作。2、项目检查。项目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 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质量检查。3、总队检查。项目组要定期抽查大组的野外工作质量,其中包括对项目检 查的内容做适量(10%)的抽查。检查内容同大组检查。野外工作结束前6-10天,项目组要通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对野外工作进 行检查验收。野

8、外工作未进行验收、评定。野外工作人员不得离开施工现场。三、样品分析测试方法及质量要求样品分析测试由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的实验室承担。样品分析按单点样分 析,分析元素根据调查区主要矿产结合1:5万区域化探反映的异常元素组分和区 域已知成矿元素、伴生元素的种类综合确定。水系沉积物样品分析Au、Ag、Cu、 Pb、Zn、Mn、Mo、As、Sb、Bi、Hg、V、Ti、Cr、Ni、Co 共 16 种元素。样品分析执行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91)和地质矿产实验 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0130.694)。各类样品元素测定检出限按表6-2执行。表6-2元素分析方法及分析元素检出限一览表主元素分析方

9、法检出限要求(10-)Au发射光谱法(P-ES)0.0003-0.001Ag深孔电极-发射光谱法(ES)0.05As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 法(HG-AFS)0.05-1Sb0.3Hg0.01-0.05Bi0.3Mo极谱(POL)1Cu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2Zn20Co1Ni5V20Mn30PbX射线荧光光普法(XRF)5-10Ti100Cr10-15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1-1991)。备注:文中红色字、相关数据及表号,应根据各自项目具体情况计算和确定。-切记!三、1:1万地质岩石剖面主要用于查证1:2.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和矿点检查,以初步查明异常

10、地段地 质体、构造及矿化特征,初步确定异常源的性质、展布方向、范围等。每个异常 不少于3条剖面,其中最少有一条剖面穿越异常浓集区,并到达背景场。工作比 例尺 1: 10000o剖面布设:剖面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或异常长轴方向。用测绳或皮尺测量, 每尺量距、罗盘定向,每导线始、终点用校正后的手持式GPS定位。样品采集:样品采集要重视样品代表性。在每个采样点周围1/10点距范围, 选区5-8处同一岩性的新鲜岩块组成一个样品,重量大于300g。采样点位两侧 同一岩性连续拣块取样,采样间距 40m。在构造蚀变矿化带地段适当加密至 5-10m。并将取样点位和编号标注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采样记录:现场对

11、采样点的地质、构造、岩性、矿化蚀变及接触关系等进行 认真观察,全面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剖面号、点号,采样位置,地层层位、岩石 名称、风化程度、矿化、蚀变类型及强度,以及构造(褶皱、断裂)特征等。样品加工:样品加工采用鄂式破碎机粗碎后,用高频振荡器细磨至-200目 分析粒度,装入试样袋,送化验分析。样重大于100g。样品分析测试:样品分析元素暂定13种,根据具体1/2.5万水系沉积物测 量的异常组合情况确定;分析方法及要求同1:2.5水系沉积物测量样品。四、1:1万(1:5000)激电中梯剖面测量1、测地工作剖面布设尽量垂直地层、矿化带(异常带),剖面方向尽量与已有磁法剖面 一致,剖面长以控制完整

12、异常区或矿化带为准,点距40米(或20米)。剖面布设应用GPS定出剖面起始点,采用全仪器法进行。其它事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DZ/T015395 执行。2、激电工作(1)使用装置和参数采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测量,中间梯度装置,采用正反向标准直流脉冲供电, 供电极距AB初步选择1200m-1600m,脉冲宽度4秒。在A、B极间2/3地段观测,MN 距应适合关系式MNN(1/501/30)AB。供电极距、测量极距、供电脉冲宽度、延时、供电电流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技术试验剖面,应选在地质情况比较清楚且地电断面相对比较简单的地段尽可能 通过天然露头和探矿工程。最小供电电流

13、应使二次电位大于0.3mV以上,选择合 适的供电极距、测量极距、供电脉冲宽度、延时、供电电流,以读数稳定、可靠, 异常清晰为原则。(2)、野外工作方法 、测站设置,导线布设和电极接地测站设在发电机附近且靠近测线的观测段。所用所有设备均需防潮、防雨、 和防晒。导线应分别固定,导线不应悬架设,在横穿河沟、沼泽地等液体湿地时 需将导线拉紧,导线横穿马路,铁路、公路河流时需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导线露 电,受损和影响车辆、行人通行、安全。电机采用不锈钢电极,电极的根数根据 野外接地条件确定,为取得较大供电电流,可采取增加电极根数、给电极浇流酸 铜溶液或移动电极位置等方法来减小接地电阻。测量电极采用不极化电

14、极接地电阻应小于15KQ,电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和 杂物,地表干燥时应提前向坑内浇水,但避免将电极打在流水、污水里或沙土、 沙堆上。在测量过程中电极附近不得有人文干扰,严禁在测站附近用对话机讲话。 、野外观测与技术工作中应经常检查仪器、导线的绝缘性能,每日开工、收工均进行仪器检查 和绝缘检查,供电线绝缘N3MQ、测量线绝缘N5MQ ;供电电极采用金属棒状电 极或铜片、铝箔等,应保证接地良好,供电电流大小应符合规范要求,使观测的 二次电位大于0.3mV,输出电流稳定,其变化率不超过10mA/h。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有明显干扰现象难以保证最终观测结果的精度时或视极 化率异常出现突变点时,可进行23次的重

15、复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当测线长度大于三分之二AB距,需移动AB极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时,在相邻 观测段间应有23个重复观测点。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旁剖面与主剖面的最大 距离,不应超过AB距的五分之一。野外观测的全部结果均应记储存在仪器中,当天工作结束后将原始数据及时 传出,进行编辑、整理后打印成册。对要用记录本记录的数据,记录要详尽,不 得兼做其他杂项记录,不得空页、撕页和贴其他纸张。记录清晰,不得涂改或擦 改,记错时可以划去重记,但要注明原因。(3)、电性参数测定采用露头法和标本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电阻率和极化 率,每类岩(矿)石标本不少于30块。(4)、野外观测质量的检查与评价系统质量检查应按“一同三不同”的要求进行,质量检查地段尽可能在工作 区内均匀分布。测地工作检查量不少于总工作点数的5%,要求点位中误差图上不 大于1.25mm,剖面相邻点距相对中误差不超过12.5%。激电系统质量检查的工作 量应占总工作量的3%-5%以上,要求视极化率总均方相对误差MW7%;视电阻率 总均方相对误差MW土 12%电性参数测定要求检查工作量电测工不少于总工作量的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