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饶平县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3172491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饶平县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饶平县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饶平县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饶平县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饶平县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饶平县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饶平县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饶平县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9高二下平顶山期末) 名句名篇默写。 (1) 归去来兮辞中,“_,_”一语双关地表达了作者原本就无心于官场的心志。 (2) 逍遥游中说明鹏鸟飞翔时对风的依赖就像舟浮动时对水的依赖的句子是:_,_。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和“_”描写了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 (4) 李煜虞美人中“_,_”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深感慨。 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2. (5分) (2018高三上浦东月考) 按要求选择。 (1) 小明在写一篇咏春的作

2、文,想引用一些诗句以丰富意境,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B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C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D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决定性瞬间”是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_,_,_,_。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

3、126张摄影作品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A . B . C . D .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3. (12分) (2018钦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华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实际上是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从文献和出土文物看,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基于农耕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当然要比狩猎采集时代的文化发达,也更为精细,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再加上农业社会有超过日常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品,社会分工也更为细密合理,因而在当时

4、经常发生的部落或部族战争中容易获胜。这样,中原文化靠着文和武两种手段慢慢地向外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并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随时吸取当地部落部族的文化,边扩散边演变壮大。如果我们放眼历史,中华文化的这一趋势至今也未中止,以后也不会终结。商周活动的地域在今河南、陕西一带,这里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但同时自然灾害频仍,接近北边和西边的游牧部落。中华文化的根基大致就是由这一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刺激而形成的。农业生产需要社会的稳定和氏族、家族与家庭的延续。农业的耕种和收获是以年计算的,只有稳定,才能春种秋收,才能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生活也才能逐渐富裕起来;只有延续,土地、工具的占有才能长久,技术的传承

5、和提高才有保障。要稳定,就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要延续,就要重视血缘的纯正,要分清正支与旁支,要保持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既然时时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和外来兵灾,就要与水旱风雹、虫兽疾疫搏斗,要和入侵劫掠者拼杀,灾后还要艰苦奋斗以恢复家园。在应对种种自然界和人的挑战过程中,不但磨炼了人们自强自立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也使得对自然界的观察越来越细密,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学、医学等都有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高度发达。这样,中华文化就种下了吃苦耐劳、聪明睿智、自立自强、知难而进、崇和反战、宽容豁达、重视伦理、忠孝仁义等基因。中华文化形成之后,表层、中层和底层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体系。这是中华文化历

6、久不衰的内在原因。任何文化,表层是最易发生变化的。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的物质条件关系十分密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一经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就要跟着变化。中层变化的速度仅次于表层,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的加深,礼仪、风俗、艺术、宗教、法律、制度等也必须相应地演变。表层与中层文化的每一次演变,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惟有底层文化,经过了数以千年计的表层和中层的反作用而不断地“修订”、加强,已经深深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中,极难改变。但是,既然表层和中层对于底层有着反作用,那么表层和中层变得久了,也就要动摇底层文化。(选自许嘉璐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7、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原文化基于农耕生活产生,远远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渊源。B . 商周活动的地域特点磨炼了人们的意志和能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复杂的基因特点。C . 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不对外输出,同时还吸取各种不同文化,最终演变壮大。D . 随着时代变迁,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逐步加深,中华文化必将发生根本改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认为中华文化根源于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这是全文立论分析的前提。B . 对商周文化产生所受的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文章从稳定和延续两方面进行了分析。C . 文章先分析了中华文

8、化的渊源,接着从地域特点分析了其特征,最后表明其稳定性。D . 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提出了独到见解,很有说服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不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中华文化未必起源于此。B . 如果表层和中层不断发生演变,底层文化也会动摇,可见表层和中层对底层有反作用。C . 中华文化重视伦理,提倡忠孝仁义,可见其强调血缘纯正和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D . 如果一个地区社会稳定,氏族、家族与家庭延续正常,那么文化就会得到飞速发展。4. (20分) (2015高二上贵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暗记聂鑫

9、森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

10、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且慢!因为他是

11、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石丁的脸忽

12、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您说呢?”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树根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

13、精到的技艺。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辙。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14、“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看就是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B . “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一句中,石丁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对世间小人之多的愤怒。C . “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以及“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等文句都是为下文胡笛并没有换走石丁的原作埋下的伏笔。D . 石丁“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他这样做是为了警醒自己,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与信任的呼唤。E .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此描写表现了胡笛的傲慢以及不满。(2

15、) 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 胡笛具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加以概括。(4)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5. (9分) (2017高二下唐山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行香子赵鼎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注】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草色芊绵。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