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本科毕业论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724324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思想史本科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思想史本科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思想史本科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思想史本科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思想史本科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思想史本科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思想史本科毕业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 南 财 经 大 学 天 府 学 院TIAN FU COLLEG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士学位论文BACHELOR THESIS论 文 题 目:作 者 专 业班 级 学 号指 导 教 师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学习的同学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2、意。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主要从葛兆光先所著的中国思想史发散到我队我国的文化的探讨关键词: 发展历史ABSTRACT Chinese culture is extensive

3、 and profound and is worth us to explore, I mainly from GeZhaoGuang first his Chines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al divergence to team are discussedKeywords:development history目 录摘 要I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值得我们去探讨,我主要从葛兆光先所著的中国思想史发散到我队我国的文化的探讨IABSTRACTI第一章 绪 论II1.1 研究背景及意义II浅谈中国思想史,从一个较新的角度了解我国历史,分析我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于

4、我们了解自己的国家,增加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都有很好的帮助。并借此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各个方面。II第二章 基本分析II第三章 结论IV中国的思想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讨。但是不管你是从哪个角度,都要有一定的根据,要全面的看待。我的划分仅是我一己之见。IV参考文献IV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上),第一节(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IV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二编,第二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V第一章 绪 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浅谈中国思想史,从一个较新的角度了解我国历史,分析我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国家,增加我们的见

5、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都有很好的帮助。并借此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各个方面。 第二章 基本分析 中国思想史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极其沉重而又韵味浓厚的字眼。它的沉重,在于它所包含的在时间、空间上的,我无法企及的范畴是无限的广大,这让我感到,去触碰它一分,自己肩上的沉重就多一分。它的韵味浓厚则表现在它所囊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或者更久远)的历史文化大到国家社稷、政治军事,小到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这里面的种种内容都是极赋深度和韵味的。所以我说,中国思想史并非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空间的象征;它不只代表着过去,更是时间与空间的延续。 中国思想史对于发展的历程有了一个明确的体系。打破旧观念,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

6、关注中国思想,而不至于让传统思想史在心里根深蒂固。对于中国思想史,我们可以按历史发展的顺序,从中国思想史的发端往“下”看,以寻求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而并非像传统思想史的写法那样“追本溯源”,以“结果”追寻“原因”式的向“上”研究。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摒弃了大多传统思想史以“精英”和“经典”文化为主线,独立地对精英思想加以表述,从而使思想史形成不可避免的“断裂”的这种弊病,而更加注重思想史形成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一般文化”即“市民文化”。使中国的思想史的内容覆盖得更广,而且也有助于保持历史的延续性和传承性,诚然,如所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说,“仅仅由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一定有一个

7、非常清晰的延续的必然脉络,倒是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却在缓缓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上),第一节(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作者的这种见解是我十分赞同的。传统的中国思想史往往忽略了思想产生的本源,即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而过多地在意对某一时间出现的颇有作为和影响力的精英人物思想的阐述。这种传统思想观不禁让我联想到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重理论而轻实践。现在的很多人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过多地从事理论上的研究,而不重视实践工作,这样岂不就是“本末倒置”?况且这种办事方法不仅效率低下,浪费资源,又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状态。

8、思想史的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从头到尾都只关注那些精英和经典文化构成的思想,而放弃普通、一般的大众思想,那我们也很容易会在某一段思想史上因无精英、经典出现的断层而陷入僵局,从而使整个中国思想史无法衔接起来。这一点,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在书中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比如,我们在专业的学术杂志上看到忧心忡忡地追寻人文精神,看到学者用精密的实验和复杂的公式在追寻超导现象,但实际生活世界里,最能表现人们意识的仍是”以有利无利为基本价值衡量标准的使用价值和用铜钱代替保险丝来接电闸的超负荷现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上),第一节(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 我大致将中国思想史分成了三个部分:遥远的

9、古代(思想史萌芽期)轴心时代(思想史成长期)秦汉时期(思想史形成期)。需要说明的是,并非秦汉以后的思想史就此完结,而是我认为,之后的中国思想史都是对秦汉时期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它们发展的大致方向都是以秦汉时期的思想为蓝本,其本质已无大的变动。换句或说,就是中国的思想几乎在秦汉时期就已定型。 中国思想史从萌芽到最终形成经历了漫漫数百年在这之中的三大发展期则体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是远古时代。原始人将对天地、自然的畏惧和崇敬转化为祭祀、占卜等形式,再通过类似的象征法以形成“数字”,从而使“天”“地”“人”都有了各自秩序的代表。从此,由于原始人民开始了使用这类知识和技术,使得中国思想

10、史上最重要的“阴阳”思想逐渐萌芽,为形成独立的只属于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动乱时期,也正是有了这种国家分裂的社会背景,人民的思想才能得以自由驰骋。在这一时期,“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利的拥有者出现了分离,思想话语与实用知识在这时也出现了分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二编,第二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之前的时期,“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利的拥有者”是统一的,都是上层贵族。他们既有一定的统治国家的政治权利,也有为祭祀占卜(这是当时的平民百姓所不能从事的)不得不涉猎广泛知识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此

11、在这一时期,“知识权利”与“政治权利”处于平衡状态。而到了轴心时代,两种权利出现了明显的分离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从上层贵族下降到了“士”阶层,而政治权利依然操控在上层贵族手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既是该时期王权衰落的直接结果,也是中国思想迅猛发展的体现。我们知道,在从前,学习知识只有贵族子弟才被允许,这也导致大多思想的传播受到了阻碍。轴心时代知识权利的独立,不仅让士大夫们掌握了拥有了知识的权利,也直接促成了士大夫们大力开办私塾,促进知识的广泛传播。同时,当时的人们已将用“数字”代表天、地及人间秩序发展成了一定的概念和制度,即“礼”和“仪”。这在当时形成的各家学派,特别是儒、墨、道、法各家,都或多或

12、少地遵循了这一无可厚非的原则,并以此来阐述各家的观点。继而,人民开始热衷于追寻世界的本源,从而提出了“道”、“一”等思想。自此,中国思想史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语言与事实发生了分离,人们对语言本身开始了纯粹的研究;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进一步扩大,从而变成了真正的中国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自此,中国思想史已经形成。 从远古到秦汉,中国思想史中形成过各类思想。然而我发现,无论哪个时代何种思想要形成,必然要具备一个条件,即要找到当时存在的在大众看来毋庸置疑的依据,这是思想形成的必要前提。例如,从远古到秦汉,人们先是找到了与“天道运行”相符合的规律,后又习惯于用“经典”加以支持,这些在当时都是受到大多数人推崇,

13、也是人们确信不疑的。从 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人历来的思想状态和信仰。 总的来说,我们以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从远古到明清,对各个时期的各类思想都加以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其内容之多,涵盖面之广。同时,我们可以另辟蹊径,用以时间为顺序描述思想史的写法打破了传统的“以人为章”的思想史的写作方式,这真可谓是独树一帜,进一步拓宽了中国思想史在时间、空间上范围。 我们可以参考,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他很好的分析了我过思想史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个古老而又有魅力的问题。不过,这部思想史也存在着一些弊病。它以思想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为写作大纲,虽然扩展了其思想内容,但同时有时也会让人觉得读起来深奥难懂。我曾经读

14、里面的一段话,前后共读了三遍才彻底弄清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不免对我们这些粗鄙之人来说是一个极大地挑战。其次,它里面涵盖的知识面广而博。由于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资料,特别有过多的文言句子没有注释,进一步增加了语句理解的难度。据我统计,文中引用的中外各个名家的著述就达上百种,这未免又显得此书内容过于冗杂。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葛兆光先生的这部中国思想史无论是写法还是内容,都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文坛上绝无仅有的。这是否预示着我们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又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著作找到了解我国思想史的新方法。 第三章 结论 中国的思想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讨。但是不管你是从哪个角度,都要有一定的根据,要全面的看待。我的划分仅是我一己之见。 参考文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上),第一节(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二编,第二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