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723961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魔 幻 的 颜 色教学目标:1认识三原色。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教学重难点: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课前准备: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教学过程:一、 引导阶段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水彩颜色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1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水彩吗?谁能说说水彩颜料有什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2师:水彩不但能帮我们画画,还能帮我们和更多的颜色交朋友呢! 二、 发展阶段1认识三原色:问:在这么多颜色当申,怎么样的

2、颜色称为原色?哪几种颜色是原色?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的颜色叫原色。(师贴出定义)。b. 出示范图师:哪几种颜色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合成?(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 (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c. 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的颜色是原色,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2认识三间色:a.观看范图,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b.演示色轮,出示三色轮,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3、?(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c师小结:用色块表示。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d. 做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师演示:为了证实三原色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先从红、黄两杯色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色?(师边说边做)。生:橙色。让学生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色水实验。师小结:通过色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说明了三原色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橙、绿、紫。e. 得出定义。师:通过刚才的讲解、实验。我们发现这三种色里面,不管哪种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根据这点,我们也给间色下定义。生:(答)师贴出间色定义 (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

4、色叫间色)。3师示范三原色调配三间色,师在预先绘制好的一色环图上演示三间色的调配过程,边调边填。在色环上先填上三原色,在两原色之间再依次填上三间色。三、 课堂练习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译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色和三间色进行填色练习。2作业要求:可自己设计图形填色。调色时注意水份的掌握。平涂着色。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4讲评作业。四、总结1看课本第P1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色、间色的定义,也知道了哪几种色是三原色,哪几种色是主间色,我们还应该懂得三原色、三间色在日常生活申处处可见。如课本中: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蓝色的有海永、天空,绿色的荷叶、小草、树

5、叶等。2看图片师:大家一起来观看一组图片,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原色、间色。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看了刚才的图片。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人生。五、收拾与整理六、课后拓展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万 花 筒教学目标: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教学重难点: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课前准备:一些有万花筒图

6、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彩色纸,剪刀,绘画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导阶段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二、发展阶段1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3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

7、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三、学生作业,老师巡回辅导。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四、收拾与整理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五、课后拓展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大 人 国 与 小 人 国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教学重难点:1能

8、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3构图是否完整。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课前准备: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绘画工具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导阶段(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请同学欣赏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2提出问题:(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

9、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二、新授阶段1、 观察、思考、感受:a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b出示课件: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三、发展阶段1 假设提问: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2

10、)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2课堂练习: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讲给同学听。3小结:4 展示、评价、延伸:各组选出有特色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给予肯定。四、课后拓展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11、。(第2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课堂教学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要有主题,有情节。画面要饱满、丰富。三、学生练习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四、小结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前 前 后 后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

12、系。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二、发展阶段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2教师小结: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学生分组讨论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

13、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三、学生作业 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四、收拾与整理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五、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天 然 的 斑 纹教学目标: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教学重难点: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2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课前准备:收集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蜡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一)摸一摸,说一说。(引导学生认识肌理)1、教师用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自然

14、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2、教师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3、教师可以示范: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对比,譬如:棉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润,细腻(二)看一看,猜一猜。欣赏拓印的肌理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的肌理?(三)想一想,说一说:怎么来拓印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四)学一学,试一试。二、发展阶段1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

15、: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也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2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拓印的方法。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3作业展示:评评自己的作业, 评评他人的作业。三、收拾与整理由于这节课会用到多种材料,教室里会显得凌乱一些,所以,下课前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收拾物品。四、课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