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4KB
约33页
文档ID:431722941
山东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_第1页
1/33

word某某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如此〔试行〕某某省建设厅二○○六年六月 / 前 言本导如此主要为指导某某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而制定根据建设部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由某某省建设厅村镇处和某某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本钱导如此本导如此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的根底上,贯彻国家有关村庄建设规划的政策,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对某某省内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省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本导如此由某某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和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反应给某某省建设厅村镇处目 录1、总如此11.1 规划目的11.2 适用X围11.3 规划依据11.4 规划原如此11.5 规划任务21.6 规划编制与审批21.7 规划期限22、村庄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32.1 村庄用地分类32.2 宅基地标准32.3 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3、建设用地构成比例33、村庄分类33.1 村庄规划分类43.2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43.3 新建型村庄规划5 村庄撤并54、村庄建设用地布局5村庄建设用地选择5规划布局原如此6规划布局类型65、住宅6住宅建设标准6住宅设计原如此7住宅平面设计7住宅立面设计76、公共设施7公共设施分类7公共设施的配置原如此8公共设施的布局8公共设施的配置标准87、生产建筑9农业生产设施用地9工业用地10仓库与堆场用地108、绿化景观规划10绿地分类10绿地配置标准10公共绿地布局原如此11风貌特色11景观节点11河道景观规划11环境设施小品设计129、根底设施12规划原如此12道路12停车场13给水工程13排水工程13供电工程14电信工程14工程管线综合14能源利用15环境卫生设施15防灾减灾15竖向规划1610、附如此16附录A :规划编制程序与成果要求17根底资料收集17规划成果17附录B :村庄用地布局示意21村庄根本布局模式示意21村庄扩展模式示意23公共设施布局示意251、 总如此1.1 规划目的为加强对我省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开展,达到“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快速开展,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制定本导如此。

1.2 适用X围本“导如此〞适用于某某省行政管辖X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X围外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类资源保护X围内与其它有特殊要求区域内的村庄要同时符合相应有关法律法规、规X规定与规划要求城镇规划建设用地X围内的村庄规划按城镇规划标准编制1.3 规划依据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某某省村镇规划编制方法》( [1997年) 《某某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2005年〕城镇〔乡〕总体规划城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乡〕经济社会开展规划国家、省、市有关村庄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政策、规X与标准等1.4 规划原如此集中开展的原如此调整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结构,减少村庄数量,壮大村庄规模,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鼓励合村并点节约用地的原如此通过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用地进展旧村改造,新建用地要尽量选择非耕地进展建设,集中紧凑布局,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已搬迁合并村庄要尽快进展土地复垦,实现退房还田或还林远近期结合、切实可行的原如此村庄规划要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开展水平,实事求是,量为而行;同时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开展、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传承文脉的原如此规划布局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合理继承原有的布局结构、空间形态,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古树名木、标志物,表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突出地方特色保障公共安全的原如此全面建立防洪、防火、防疫、防污染、减灾的公共安全体系1.5 规划任务在乡镇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村庄布局规划根底上,明确村庄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X围和建设时序,科学进展村庄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各类根底设施和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适合当地特点的人居环境1.6 规划编制与审批村庄建设规划在市〔县〕、镇〔乡〕总体规划指导下,以镇〔乡〕为单位,由镇〔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统一进展编制编制村庄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资质的设计单位承当村庄建设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由乡〔镇〕人民政府公布1.7 规划期限村庄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规划期满或有重大环境变化〔如上层次规划的调整或重要根底设施项目发生变化,对村庄建设有较大影响等〕时,经原批准机构同意,方可进展规划修编或调整2、村庄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村庄用地分类村庄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9大类、28小类。

其中水域和其它用地不列入建设用地统计详细内容见附录C《〈村庄用地分类和代号〉与说明》2.2 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平原地区城郊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得大于90平方米/人,其它居民点不得大于100平方米/人;丘陵山区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得大于80平方米/人〔见表2-2〕位于城市规划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类资源保护区X围内的村庄,当地市〔县〕人民政府有明文规定或法定规划有明确要求的,应按当地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或法定规划要求执行2.3、建设用地构成比例村庄规划要合理控制各类用地比例,规划四类主要用地按“表2-1〞进展控制邻近旅游区与现状绿地较多的村,其公共绿地所占比例可大于4%表2-1建设用地构成比例类别代号用地类别占建设用地比例(%)中心村基层村R居住建筑用地55~7070-80C公共建筑用地6~122-4S道路广场用地9~168-15G公共绿地2~42-4四类用地之和 72~9282-952.4 宅基地标准村民宅基地标准按《某某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执行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城市郊区与乡〔镇〕所在地的村庄,每户面积不得超过166平方米;平原地区的村庄,每户面积不得超过200平方米;村庄建在盐碱地、荒滩地上的,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266平方米;山地丘陵区的村庄,村址建在平原地上,每户面积不得超过133平方米;在山坡薄地上的,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266平方米。

人均耕地面积666平方米以下的,每户宅基地面积可低于前款规定限额〔见表2-2〕如各市〔县〕人民政府对村民宅基地有明确规定,其确定的标准低于上述条款的,按当地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执行;高于上述条款的,按本导如此执行表2-2居民点类型人均建设用地〔m2〕户均宅基地〔m2〕容积率城郊居民点平原居民点≤90≤166≥山区居民点≤80≤133≥其它居民点平原居民点≤100≤200≥山区居民点≤80≤133≥3、 村庄分类3.1 村庄规划分类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开展过程、现状建设根底、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结合地区开展需求,村庄建设规划分为改、扩建型和新建型两种类型按照村庄规划期末常驻人口规模,将村庄分为小于500人、500-1000人、大于1000人三种规模村庄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宜分为基层村、中心村3.2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充分挖掘村庄用地潜力,加强绿化、环境卫生建设,完善设施配套水平,提高居住生活环境质量改建和扩建的村庄规划应妥善处理好新旧村的建设关系,延续和开展原有的村庄格局,衔接好新旧村庄的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构成等要素,选择适宜的开展方向,促进村庄合理有序地开展。

改建和扩建的村庄规划应形成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防止无序的蔓延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自然风景资源优美,属于自然与文化遗产,已纳入国家和地方保护X围,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民风俗和旅游价值的村庄,应编制保护规划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3.3 新建型村庄规划需要新建的村庄应首先考虑向城镇、集镇、行政村迁并新建村庄的规划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用地布局合理,住宅组织有序,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宜人,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表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3.4 村庄撤并根据乡〔镇〕域规划,本着大村并小村、强村并弱村、交通便捷的村并交通不便的村、合并临近村的原如此,因地制宜撤并村庄规划撤并的村庄,除危房维修以外,所有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包括危房改造〕,都不得在原村址进展,应纳入所并入的村庄统一规划4、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村庄建设用地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新建村庄建设用地应选择在水源充足,通风、日照和地质地形条件适宜的地段,宜选择荒地、薄地,少占或不占耕地、林地和其它农用地。

村庄建设用地应防止被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所穿越由两个以上自然村合并组成的村庄,应采取集中紧凑开展的模式,选择一个区位条件优越、现状根底设施和建设条件良好的自然村,作为建设重点,其它自然村应控制开展集中布局,紧凑开展采取集中紧凑的集约式布局,节约用地,保持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节约根底设施投资,同时要防止穿越过境公路、高压线等大型根底设施利用现状,结合自然 与现状布局结构、道路系统相结合,减少拆迁量与现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相适应,规划布局宜活泼自然,不宜过于追求方正、规如此方便生活,有利生产村庄布局要达到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改善日照、交通、卫生条件和配套设施水平,满足村民从事各类生产活动需要继承传统,改善景观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保持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布局形态,改善居住环境,表现地方特色汽车专用公路和一般公路中的二、三级公路,应防止从村内部穿过;现状已经在公路两侧形成的村庄,应进展调整4.3规划布局类型村庄布局通常分为集中式布局、组团式布局、分散式布局布局示意见附录B5、住 宅住宅建筑面积每户不宜超过250平方米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住宅层高不宜超过3米,其中底层层高可酌情增加,但不应超过3.5米。

村庄低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35%,容积率不高于0.6;多层住宅建筑密度不超过25%,容积率不高于1.1住宅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节能、卫生、美观的原如此,积极推广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