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71628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总动员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苏教版必修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六国论从容说课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的第一课。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过程中,在注重整合、倡导开放、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新模式下,聆听依然清晰可闻的历史回声,让激荡起的历史回声在我们心中久久萦绕,光照千秋。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弊、

2、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义,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教学难点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作者为什么还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另一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展开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是比较难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国形势图、朗诵资料、练习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激情背诵课文,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判、速、再”等词语的意义。2.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并了解使动

3、用法。3.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朗读,小组探讨,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对课文的把握。2.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图及作者的动机。3.通过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及认真做事的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借古讽今,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培养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意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 唐太宗李世民

4、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那么,我们如何以史为镜呢?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下面,我们就学习六国论,看看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是何以演变为一枝独秀的。苏洵的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论证技巧证明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哪位同学对苏洵有印象?生 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北宋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5、到了都城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生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师 讲的不错!生 我还到过“眉山三苏博物馆”呢!三苏祠因三苏父子而享誉中外。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辉耀至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

6、疾苦,为民众做了不少好事,可以说是彪炳千秋。师 我有机会也一定去旅游一次,真切感受“三苏”的风采!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六国论呢?他的动机何在?生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景德元年(1004),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庆历二年(1044),宋又被迫与契丹订盟,每年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

7、夏达成协议,宋每年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 全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多媒体显示战国形势图: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多媒体课件显示课题六国论并播放课文朗诵。】推进新课师 我们知道,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六国纷纷割地求和并被逐个灭掉。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

8、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第1、2节。师 读得非常好!音准气足,字正腔圆哪个同学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一段?生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师 需要强调的词语是:兵:武器。道:规律,这里指原因。或:有人。率:都,皆

9、。盖:承接上文,表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完:动词,完整地保全。师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句话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这句话排除“兵”“战”的因素,强调“弊在赂秦”。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说明“弊在赂秦”的道理: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

10、。”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下面我们读第3、4节并加以注释。生 其实:它实际上。祖父:祖辈父辈。暴霜露:冒着寒霜雨露。举以予人:全把它送给别人。如弃草芥: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同“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至于颠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理固宜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此言得之:这句话正确啊。生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通过战争胜利而夺得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

11、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师 注释和翻

12、译得非常好!事实上,第三节的第一小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而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第二小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和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求安而不可得,说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第三小层(“古人云此

13、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师 下面我们就朗读第四节并注释、翻译这一段。生 单独朗读!生 与嬴:跟秦国交好;与,结交。斯用兵之效也: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始速祸焉: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速:招致。却:击退。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智力:智谋和力量,古今异义。诚不得已: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向使:假使。易量:轻易地较量,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生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

14、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15、(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师 第4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以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指出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第二小层(“燕赵之君诚不得已”),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这两个国家与齐国不同,没有“与嬴而不助五国”,而是“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抗秦,但终于“战败而亡”。原因不仅在于燕、赵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还在于“燕

16、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第三小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国“不附于秦”,燕、赵有正确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师 我们已经朗读和翻译了文章,整体感知了六国论的主旨与风格。下面我们就齐读所学过的14节。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 六国论是宋朝苏洵写的一篇切中时弊的优秀论说文。作者为了寄托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赂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