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取材范围: - 杭十四中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715470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题取材范围: - 杭十四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题取材范围: - 杭十四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题取材范围: - 杭十四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题取材范围: - 杭十四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题取材范围: - 杭十四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题取材范围: - 杭十四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取材范围: - 杭十四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语选读复习1试题取材范围: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论语选读模拟题一、

2、为政以德(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

3、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 的社会。(1分)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

4、怎么认为? (3分)参考答案:1、有道/有德/为政以德2、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

5、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1分)2、(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

6、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二、克己复礼(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克己复礼)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 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2分)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

7、为仁之本与”?(2分)参考答案: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2)阅读论语选段,回答文后试题。(4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宋代理学家将孔子的“克己复礼”阐述为“明天理,灭人欲”。你认为“克己复礼”与“明

8、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点出观点不相同。解释含义“克已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明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须泯灭人欲。(1分)辨析差异定代理学家将“克己一理解为“灭入欲”是扩大了“克已”的内容。从“非礼勿视”等语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仅仅是约束自己连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同样,宋代理学家将“复礼”理解为“明天理”,也是拔高了“复礼”的高度。另外,“克已”“复礼”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明天理”灭人欲”之间存在的完全对立的关系。(2分)总结因此,我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有本

9、质不同的。(1分,亮出观点和总结只要出现其一,即给1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克己复礼沂水春风)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11.26)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2、 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2分)参考答案:1率真(直率)、不谦逊

10、。(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2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

11、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2)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

12、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1)丈人与荷蓧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2)丈人与荷蓧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参考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

13、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分)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2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从而后

14、,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5)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