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171353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井渠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

2、B集体经济 C商品经济 D游牧经济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A商代B秦代 C汉代 D唐代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8、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

3、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古代河北 B古代河南 C古代陕西 D古代浙江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 B苏州 C扬州 D洛阳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是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A秦汉 B六朝 C唐朝 D宋朝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

4、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A洛阳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草市”和集镇开始出现 C“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D开始设立专门管理“市”的机构14、“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秦朝咸阳城 B.汉朝长安城 C.北宋开封城 D.明朝北京城15、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蜀客游维扬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中也写道:“大凡今之报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引文反映

5、了A长安、洛阳是汉朝最繁华的大都会 B扬州、开封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C临安、成都是南宋最繁华的大都会 D扬州、成都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1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17、西汉初年,政府曾经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景帝时期,更是明确指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表明,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农商皆本 D重商抑农18、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

6、展 C、打击敌对势力 D、防范反清活动19、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影响有保护了民族工商业发展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避免了西方殖民者侵略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A.B.C.D.20、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21、某校同学在观看校园历史板报时,看到解读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场景的一段文字: “市”在东汉时期已有发展,当时“市”的四面建有门、墙,有专门管理机

7、构,管理相当严格;城市中心还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集市上商品众多,有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有丝绸、瓷器、活字版印刷的精美书籍等手工制品,交易频繁。由于东汉政府鼓励弃农经商,所以在集市上来往着众多腰缠万贯、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的商人。 同学们看完这段文字后,纷纷说其中有些表述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这段 文字表述中的三处史实错误,井说明理由。(12分)22、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

8、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6

9、分)(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9分)(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12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9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40分)21、(1)(12分) 22、(1)(6分) (2)(9分) (3)(12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12分

10、)错误一:城市中心出现“草市”,应是离城镇稍远;错误一:集市上出现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活字版印刷的书籍。不可能出现在东汉,应在宋明时期;错误三:东汉政府鼓励弃农经商、商人地位高,应是重农抑商,地位低。22、【解析】本题主要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来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第和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属于容易题;第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参考答案:(共27分)(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26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至(开元)十三年(长安、洛阳)东至宋(令河南商乓南)、泞(令河南开封),西至吱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材料二 隋唐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