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170048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论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论析作者:杨俊峰来源:观察与思考2020年第2期杨俊峰提要:中华传统美德来源于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与具有现实价值的 积极成分。我们党历来既注重深入批判和清除封建伦理道德的消极影响,也重视继承和吸收传 统美德的有益资源,以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我们今天弘扬传统美德,必须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以现实社会发展需要为依归,从传统美德的 根本精神中寻找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生发之点,从而推动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者杨俊峰,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

2、员(北京100732)。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 文化软实力,也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底色与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 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 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与 宝贵精神财富,能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极为重要的助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

3、 伟大复兴,需要来自于祖先的传统智慧;经济实力的持续发展,更需要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与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是相互联系但并不等同的两个概念。中华传统美德来源于中 华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与具有现实价值的积极成分。要把握中华传统美德的概 念与内容,必须首先要对中华传统道德有一全面认识。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群体 关系的一系列行为标准与规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道德逐渐形成了极为丰富繁杂的内 涵。不同的思想学派有不同的主张,同一思想学派在历史发展中也有不断的变动与演化。从思 想学派的角度来说,包括儒家道德

4、、道家道德、墨家道德、佛教道德等类别。儒家道德在中华 传统道德中处于中心地位,其他学派提倡的道德观念也对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道德 与道家道德、墨家道德、佛教道德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精 神面貌。(一)儒家道德儒家创立于孔子,但儒家道德却具有更为久远的历史渊源。它其实是在孔子继承综合夏商 周三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之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根 源。在这个意义上说,儒家道德其实并非某一特定学派的主张,而是中华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 集中体现。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儒家道德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演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 的思想面貌。不过,以“五

5、常”与“三纲”为代表的儒家基本的道德观念始终具有稳定性,构 成了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特点与精神面貌。儒家道德的源头是家庭伦理。在家庭伦理规范中,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便是孝悌。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构成了一切道德品质的根本 与起点。“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儒家所推崇的德性,代表了儒家道德观念的基 本内容。“三纲”则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儒家对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最 重要人伦关系的处理原则。(二)道家道德道家道德是与儒家道德具有明显不同,是长期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的道德理论体系。中文 “道德”一词本即源于道家学说,“道”指作为世界本原的运行规律,而德包括人在内的所有 事物

6、得自于道的秉性与特点,两者具有一致性。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 第二十一章)德来自于对道的顺应与效法。从对世界本原一一大道的独特体察出发,以老子与 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崇尚自然,蔑弃仁义,反对礼法,提出了异于儒家的自然主义伦理道德 主张,包括自然无为、贵柔不争、以德报怨等道德原则。(三)墨家道德作为在先秦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家,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道德思想观念。墨家道 德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功利主义,即完全从社会功利的角度来衡量和考察道德原则的价值。在先 秦时代,墨家以其独特的道德信念维系着组织严密的团体,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秦汉以后,墨家团体因丧失了赖以存在的社会

7、土壤而归于消亡,墨家道德除部分地为后世的游 侠群体所继承,部分地融入中国古代社会普遍道德观念体系外,整体而言也走向衰亡。墨家道 德内容比较繁杂,总体而言,其影响较大、与儒家道德差异明显的主要有两点,此即兼爱利人 与节用节葬。(四)佛教道德佛教持因果报应说,认为人的生前身后的一切境遇都是个人自己的行为与意念造成的。从 这种观念出发,佛教要求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法句经),其全部教义几乎可以 说都是对人言行心意的规范与调整,广泛涉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 系等各个方面,构成了系统严密的道德理论体系。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对中华文化产生深刻 影响的同时,也大量吸收和容纳了中国

8、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主张。自南北朝以来, 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教道德对于中国人、特别是普通民众影响极大,构成了中华传 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德体系庞大繁杂,与道德行为规范相关的佛教戒律涉及衣食住 行的方方面面。概而言之,平等慈悲是佛教道德的基本原则与出发点,而“五戒十善”等则 构成了佛教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五)劳动人民的道德传统除了由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以及佛教所提供的道德理论与规范外,传统道德还包含由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自发形成和产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传统。这些道德观念 和道德传统,诸如勤劳、节俭等,尽管在古代文人学者那里也有所表述和体现,但更多地体

9、现 于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与生产劳动中,表现为劳动人民自发传承的行为习惯。这种道德传统不 是由任何一种学派或宗教提出的,但却具有最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普适性,为整个社会所普遍 尊崇和奉行。可以看出,中华传统道德的内容丰富繁杂,良莠并存,不但具有大量的思想精华,同时也 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绝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所谓中华传统美德,特指中华传统道德的 精华部分与仍然具有现实价值的积极因素。不能将中华传统美德等同于中华传统道德。中华传 统美德是在对中华传统道德进行分析与甄别基础上形成的,而同时,对中华传统美德也需要进 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二、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美德

10、的继承与发展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弱积贫,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悲惨命运。很多知识分子在反思落 后原因、寻求救亡图存之路时,将矛头直指中华传统道德,一概视之为“封建礼教”而予以批 判和摒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传统美德的传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下,既注重批判和清除封建伦理道德的消极影响,同时也重视继承和吸收传统美德的有益资 源,以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在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 人在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入批判与剖析的同时,也从当时的革命现实需要出发,积极吸收和转 化有价值的传统美德资源。毛泽东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

11、给张闻天的信中提到, 要以历史唯物论的态度对孔子的道德论进行考察和批判,澄清像“知”“仁”“勇”这类观念 的准确意涵与局限性,不能想当然地接受和盲目提倡。针对当时革命战争时期的形势而言, 他认为不应在政治上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所谓“仁恕之道”。因为“现在的任务是 用战争及其他政治手段打倒敌人,现在的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这二者都是所谓己所不欲,要 施于人”。传统道德观念是否正当,要看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于符合时代需要的传统美 德,当然要加以吸收。毛泽东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提到:“共产党员在 各级政府中应该成为坚决勇敢、刻苦耐劳、急公好义、礼义廉耻的模范,并受中央和地方党的

12、 严厉监督。”这里就直接借用了传统道德中“礼义廉耻”的术语,以表达对共产党员的道德 要求。更有代表性的是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的表述。在这篇党的重要文献中,刘 少奇借用了很多儒家道德理论中的术语,如“修身”“慎独”“三省”等,以表达共产党员的 道德修养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容。他说:“在中国古时,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说 自我反省的问题。诗经上有这样著名的话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说朋友之间要 互相帮助,互相批评。这一切都说明,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 行自我修养。”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批判封建 道德的同时,并未忽视对传统美德

13、的吸收和借鉴。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力争快速增强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 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充分意识到传统道德资源在推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 发挥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 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 蚀腐化。”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提到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作用。他说:“我们的民族,有 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 国求

14、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仁人志士无比崇敬,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 我们要永远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实践中,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他还提出要用传统美德的价 值观念处理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古训,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好和 平、渴望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良好愿望和深厚文化底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 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胡锦涛同 志也指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美德与精神

15、是使改革开放事业不断获得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 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与发展问题,多次强调要 弘扬传统美德,经常借助传统美德的一些观念来阐明新时代党的方针政策与对共产党员的道德 要求。他特别强调要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对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充分发挥 其教人育人的社会作用,并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成果向世界传播。“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 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

16、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 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加强对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 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在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发挥传统美德的重要促进作用,从中华传统文 化与传统道德中汲取丰富营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 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 要源泉。”“中国人历来崇尚气节、崇尚严谨、崇尚务实,讲良知、守信用,严和实是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是传承民族品性、倡导社会新风、培育和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