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微观效应一个三重改善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69623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微观效应一个三重改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微观效应一个三重改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微观效应一个三重改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微观效应一个三重改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微观效应一个三重改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微观效应一个三重改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微观效应一个三重改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微观效应:一种三重改善 官永彬(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重庆 400047)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是农户为了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规避家庭经营风险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因此,利她的外出劳动力把一部分收入通过家庭内部重新分派的方式寄回或直接带回乡村,而这种外出收入的转移将有效改善家庭的福利、消费以及投资状况即产生三重微观效应:福利效应、消费效应以及投资效应。核心词:外出收入 福利效应 消费效应 投资效应老式观点觉得,农村劳动力流动会对农户收入的增长、福利状况以及农业产出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993861”部队(指只有老人、妇女和小孩留守农村),进而导致农户

2、整体福利水平的下降、农村土地的闲置和农业的减产。E.Taylor等人觉得,外流劳动力的汇款和带回款可以在相称限度上弥补劳动力流失的效应并从整体上增进农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基于此,笔者将运用全新的视角和措施分析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家庭的三重效应:福利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进一步证明和补充Taylor等人的观点。一、 福利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论文研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发生地区性转移,即到乡外从事就业活动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是农户为了追求家庭福利最大化而作出的经济选择。而这种转移行为与否对未转移的家庭成员和发生了转移的家庭的福利状况有所改善呢?笔者采用帕累托改善原则(指一种人的福利状

3、况变好,同步并不以别人的福利状况变坏为代价),选择相应的参照群体,分析家庭在作出转移决策之后福利状况的改善状况,即探讨转移对家庭的福利效应。1、改善未转移家庭成员的福利水平评价一种人的福利状况与否改善,核心看选择的参照群体,不同的参照群体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样,评价转移农民的福利水平,也要看参照群体,即从农村转移到都市的农民与否会变化其参照原则。如果转移农民以迁出地作为参照群体,由于农民在都市的收入比农村平均水平高,因此农民会感到福利状况的改善;而如果以迁入地作为参照群体,由于城乡分割的体制约束,转移农民在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方面明显不如都市的居民,因此农民会感到福利水平的下降。事实上,转移农民

4、受自身价值观念的影响,不会变化其参照群体,她们常常选择与自己有地缘或亲缘关系的人居住在一起就是一种较好的实证。因此,转移农民在不变化参照群体的前提下,在都市获得比农村较高的收入必然提高她们的福利水平。那么,在转移农民的福利状况没有下降甚或有所提高的状况下,未转移的家庭成员的福利水平与否得到改善呢?表1可见,在外出收入没有转移前,转移劳动力的收入人均为2907元,其她家庭成员为602元,两者差距很大,而收入转移后,转移劳动力的人均收入变成1927元,其她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为1067元,增长了465元。尽管转移劳动力的收入由于转移有所下降,但是,正如上面的分析,转移劳动力的福利水平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5、。因此,未转移的家庭成员的福利状况在转移成员的福利水平没有下降的状况下得到了改善,即实现了帕累托改善。表1:转移劳动力与其她家庭成员的比较转移劳动力 其她家庭成员收入 外出收入转移前的人均收入(元/人) 2907 602 人均收入 -980 465 外出收入转移后的人均收入(元/人) 1927 1067资料来源:蔡昉等,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P1252、改善转移家庭的福利水平 O.Stark and E.Taylor借用相对经济变化假说最早由伊斯特林(Easterlin)提出此假说,以此解释人的经济行为,而所谓的相对收入,是指一种人根据一种内在化的盼望生活原则对收入作出的评价

6、,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决定的生存水平。提出了劳动力转移行为的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即人们转移不仅受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动,还受到农村户与户之间相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即那些按照本地基本规定来看收入水平太低,因而感到经济地位的下降的农户,会有转移动机(O.Stark ,E.Taylor,1991)。以此解释,那么未作出转移的家庭,除了那些处在人力资本绝对局限性,贫困状况致使其承受不起必要转移成本的家庭,一般意味着感受不到相对剥夺(相对经济地位的下降),因此可以假设其福利状况未发生变化(蔡昉,)。而对于作出转移决策的家庭,其福利水平能否得到提高呢?表2阐明,转移家庭的人均收入为1068元,其中66.78%来自外

7、出收入,非转移家庭的人均收入仅698元。 由此可见,转移家庭的收入明显高于非转移家庭,而福利水平或效用是收入的正函数,表白转移家庭与非转移家庭比较而言福利状况有明显改善,即在非转移家庭的福利状况没有发生变化的状况下,转移家庭的福利水平得以增进,从而实现帕累托改善。表2:转移与非转移家庭的比较 转移家庭 非转移家庭家庭人均收入(不涉及转移劳动力) 1068 698 (1)农业收入 482 494 (2)本地非农业收入 121 204 (3)外出收入转移 465 资料来源:蔡昉等,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P124注: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收入+本地非农业收入+外出收入转移)/家庭中除

8、去转移劳动力的人口数二、消费效应由于转移农民的经济生活与本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属于一种消费与生产决策单位,因此外出人员的劳务收入通过寄回或则直接带回的形式以改善家庭的消费与生产状况。笔者一方面运用1986-1999年度农户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资料,分析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变动趋势,在此基本之上,进一步探讨农民的外出收入转移与农户家庭生活消费的关联关系。1、农户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趋势分析(1)从静态上看,以食品为代表的生存性消费支出比重过大,农户家庭的生活消费仍处在低层次阶段。 判断一种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水平或层次常用的原则是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86年以来的里,农

9、户家庭的食品支出不仅绝对数值大,并且相对数值也高,平均每户的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9.28%,占了半壁江山,而代表农民生活质量的用品、生活服务支出以及文化服务支出仅为9.2%、4.58%和4.74%(资料来源: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1986-1999),经整顿计算)。阐明农户生活消费仍在低层次、低水平徘徊。如果把农户家庭的生活消费分为生存性消费(涉及食品、衣着、住房以及燃料等支出)和发展性消费(涉及用品、生活服务以及文化服务等支出),我们从表3可以清晰看到,农户家庭的生存性消费比重远远超过发展性消费,以1999年为例,生存性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是72%,而发展性消费仅为28

10、%。表白目前农户家庭的生活消费处在温饱型消费阶段,要实现小康型消费的目的任重而道远。表3:农户家庭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支出状况 单位:元/户年份总支出合计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实际支出比重(%)实际支出比重(%)19862024.31 1713.95 84.67 310.36 15.33 19872273.48 1891.34 83.19 382.14 16.81 19882810.73 2312.39 82.27 498.34 17.73 19893071.98 2522.83 82.12 549.15 17.88 19903160.44 2582.67 81.72 577.77 18.28

11、 19913307.45 2664.36 80.56 643.09 19.44 19923896.49 2984.90 76.60 911.59 23.40 19934452.79 3432.45 77.09 1020.34 22.91 19944554.69 3510.24 77.07 1044.45 22.93 19957216.44 5616.43 77.83 1600.01 22.17 19967840.81 6053.75 77.21 1787.06 22.79 19977859.51 5939.33 75.57 1920.18 24.43 19987544.38 5580.18 7

12、3.96 1964.20 26.04 19997537.63 5426.83 72.00 2110.80 28.00 资料来源: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1986-1999),中国农业出版社,经整顿计算注: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缺省1992年和1994年的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本文运用前期的序列资料通过回归预测出两个年度的数据 (2)从动态上看,农户家庭的生存性消费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发展性消费在缓慢上升,农户家庭的生活消费状况有所改善。 农户家庭的生存性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986年的84.67%减至1999年的72%,下降了12.67个百分点,相反,发展性消费却由最初的1

13、5.33%升至28%(见表3)。从图1更能明确地反映出自1986年以来农户家庭的生存性消费比重在逐渐下降而发展性消费在缓慢上升的趋势。阐明农户家庭的生活消费状况逐渐得到改善,而其改善的深层次因素在于农户家庭的转移收入或外出收入的支撑和奉献。资料来源:同上图1:农户家庭的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变化趋势曲线2、农户家庭消费状况改善的诱因分析在分析农户家庭生活消费状况改善的诱因时,由于发展性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因此本文选用发展性消费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总量的比重(PDEV)作为因变量。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由收入决定,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而家庭

14、的收入重要由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收入两大板块构成,这里我是从相对量的角度考察家庭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因素,因此选用外出收入由于外出收入转移的数据不能有效获得,同步,外出收入和外出收入转移两者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正有关关系,因此这里以外出收入变量近似替代收入转移。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PLAB)和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PFAM)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PDEV=0+1PLAB+2PFAM+ 其中,0是常数项,1和2待估计的回归系数,表达随机扰动项,假定服从N(0,2 )分布,运用表3和表4的数据资料,消除回归方程的自有关后,得到的估计成果如下(见表5):表4:外出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比重状况 单位:元/户年度家庭全年总收入 外出收入比重(%)家庭经营收入比重(%)19863713.27 170.65 4.60 2750.18 74.06 19874532.72 214.95 4.74 3354.34 7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