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69546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案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重点难点 1.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2.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 单的

2、集合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学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训.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2 .初中时你听说过“集合”这一词吗?你在学习那些知识点中提到了“集合” 这一词?(试举几例)不等式的解集: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圆:集合中,圆的概念是用集合描述的,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数集:自然数,有理数,分数3 教学内

3、容 1】 集合的含义 课本第2页中间的八个例子。 提问 1、教材第2页的(3)-(8)例子中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 2、2008年厦门市中考所有考生,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 3、本教室内所有人,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 4、一副扑克牌,元素是什么?集合是什么? 5、魔兽游戏超级爱好者?能否组成集合,每天玩一小时、二 小时、三小时叫超级爱好者?无法确定大家对集合、元素已有一定的概念,那么从特殊到一般,我们对元素、集合给一个定义。1、那么什么叫元素?集合?定义: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通俗一点说: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

4、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2、集合中的元素的有哪些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举例,让教室中的同学坐到不同的位置,问本教室内所有人,这个集合是否

5、有变化)3、什么叫集合是相等的?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个数相同,顺序不一定相同)4、如何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例如:1、扑克牌的黑桃为集合A,则红心2A,黑桃2A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

6、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Q、Z、R等 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练习:用符号“”或“”填空: 2 N 0 N 0 N+ 0 Z 3 Q Q 7 R 1.5 Z2】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出集合的表示方法: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2、列举法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如:1,2,3,4,5,x2,3x+2,5y3-x,x2+y2,;例1(课本例题

7、)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用列举法必须注意的事项:(1)大括号不能缺失.(2)有些集合种元素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如下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1,2,3,100自然数集N:1,2,3,4,,n,(3) 区分a与a: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a表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4)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次序.相同的元素不能出现两次.有些集合的元素是列举不完的,此时就要用下面的方法来表示。3、描述法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

8、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例2(课本例2)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例 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吗?答:不是因为集合是抛物线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集合= 是函数的所有函数值构成的数集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

9、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4、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如:集合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如:集合;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5 优点: 列举法:可以明确的看到集合的元素描述法:清晰地反映出元素的特征性质六、课堂练习做练习前, 对集合中元素三个特性再认识:(1) 确定性:指的是作为一个集合中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一个集合一旦确定,某一个元素属于不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要么是该集合中的元素要么不是,二者必居其一,这个特性通

10、常被用来判断涉及的总体是否构成集合。(2) 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如方程的解构成的集合为,而不能记为。这个特性通常被用来判断集合的表示是否正确,或用来求集合中的未知元素。如果已知两个集合的关系,求集合中字母的取值时,求出后一定要检验,以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3) 无序性:集合与其中的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如集合与是相等的集合,这个特性通常用来判断两个集合的关系。1、教材第五页:练习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2)好心的人 (不确定)(3)1,2,2,3,4,5(有重复)3、设a,b是非

11、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4、由实数x,x,x,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5、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C )A、 B、 C、 D、6、在数集中,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来自优化) 7、已知集合,若集合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来自优化)8、下列各组中的两个集合P和Q,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A、 B、C、 D、9、已知集合,则是( )A(题典)A、 B、 C、 D、10、,求实数的值。(世纪金榜)11、已知,则与之间是什么关系?(世纪金榜)1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世纪金榜)(1);(2)(3)方

12、程的解集四、作业1、(1)“某中学的大胖子”(2)“某校身高超过1.80米的学生”(3)“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4) 以上四者不能组成集合的哪几个? 2、集合表示( )A、方程 B、点 C、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D、函数图象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3、(08江西高考理科)定义集合运算:设,则集合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D )A0 B2 C3 D64、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为( )A、 B、 C、 D、5、若以集合中三个元素为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该三角形一定不是( ) A、锐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6、方程组的解集是( )A、 B、 C、 D、(-1,2)7、含有3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也可以表示为,则 8、若,求实数9、已知,且,求值。10、已知集合,且中只有一个元素,求的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