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论文:硬件薄弱学校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初探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692887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论文:硬件薄弱学校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论文:硬件薄弱学校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论文:硬件薄弱学校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论文:硬件薄弱学校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论文:硬件薄弱学校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论文:硬件薄弱学校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硬件薄弱学校高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践初探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加突出。硬件薄弱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克服这个弱势,笔者尝试采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和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合作,借助internet、教师办公室电脑和多媒体教室进行多途径教学等方式探究数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丰富了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词:高中数学 信息技术 整合教学 实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

2、学本质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同时,应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师应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2006年秋浙江省在全省高中阶段全面实施新教材的教学。数学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如内容的增减,知识结构的变换,教学理念的更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等等。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

3、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A版)为背景,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就信息技术在新教材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几点肤浅的体会。我校是农村普通中学,全校共有二十九个教学班,其中高一年级十个教学班。学校拥有学生用计算机教室两个,主要满足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另外一个多媒体教室供全校各年级各学科日常教学时使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十分薄弱,短时期内也无能力改变这种状况。另外,先进的TI图形计算器价格不菲,学校也无资金购买供学生使用,让学生自行购买则更加不可能。若要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则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而我校硬件设施的缺乏制约了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开展。如何解决

4、这个矛盾,成为摆在我校高一数学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做了以下尝试。一、未雨绸缪,对学生进行几何画板软件应用培训利用暑假学生进行军训的有利时机,对高一新生进行几何画板软件应用培训。本次培训总共有四课时,第一课时“几何画板的启动和绘图工具的介绍”,让学生对几何画板软件有一个初步地了解;第二课时“用绘图工具绘制简单的组合图形”,给学生一个用计算机绘制几何图象的全新体验;第三课时“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简单初等函数图象的绘制”,这一课时的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机和数学知识的有效结合;第四课时“让函数图象动起来”,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对几何画板软件和自己的绘图动手能力发出了大大

5、的惊叹,很快就喜欢上这个有用的工具。我们认为经过四课时的培训已经能够让学生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95%左右的学生能独立借助几何画板进行简单几何图象和函数图象的绘图。这为以后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跨学科合作,成立课题组由于我校只有两个计算机教室,并且高一信息技术课的日常教学课程安排的很满,计算机教室根本没有空闲的时间供学生在数学课上来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学习的体验机会是十分渺茫的。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数学课堂上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在信息技术课上可能不会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我校教务处和教科室的牵头组织下,高一数学备

6、课组和高一信息技术备课组联合组成“信息技术和数学整合”课题组,对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的成立不仅方便了跨学科教师的合作教学,还为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信息技术老师也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知识(如Internet的相关知识、Microsoft excel软件以及几何画板软件等)进行及时地补充。三、运用积件,适时、适度地开展教学积件具有信息技术特征,可以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于一体,形式和内容都丰富多彩;积件又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增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更好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务处的安排下,对部分时段的数学课程进行合理

7、地调整,以便多媒体教室能给高一数学老师开展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整合教学腾出时机。在奇函数、偶函数的教学时,利用几何画板中动态作图功能对函数图象的平移、旋转、翻折,伸展等变化逐渐演示,这些积件有动有静,形象直观,充分揭示了函数性质和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加深学生对知识整体的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教学通过几何画板模拟各种不同的参数,在同一坐标系中描绘出相对应函数的图象。还可由学生调用软件,自定参数,观察图象的变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二分法教学之前,高一数学备课组和高一信息技术备课组进行了沟通,信息技术老师对学生进行了Microsoft excel软件的教学,使大部分学生对M

8、icrosoft excel软件有了较好地掌握。为了能和几何画板中的函数运算规则相统一,在excel函数运算教学中,指数形式的函数运算符号改为“”(如“=A3” ,而不采用“=POWER(A:A,3)” )。在学生掌握excel软件应用的基础上,教学中就可以借助excel展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过程。这样处理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又能条理清晰、直观方便的体现求解过程,并且还可以做到快速准确地运算。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并不影响相应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借助Internet,多途径地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和数学整合的时间和空间也不仅仅局限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课余自主探索学习和课后的作业中

9、也要有所体现。我校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生,他们在校期间也只能在信息技术课上才有使用计算机的机会。现行教材中部分课后作业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才能完成,如第一章的实习作业,让学生亲自了解函数的发展历程及其广泛应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学生完成这个作业只能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的知识;第三章“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中“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课后练习要求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的图象,并比较它们的增长情况等。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完成这些作业,并把自己的作业用电子邮件发送到数学任课老师的邮箱里,老师批改后再用邮件反馈给学生,师生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教学沟通,提升了学生交作业的热情。五、利用教师办公室

10、电脑,开展个性化教学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个体能力、学习水平和适应程度等不同,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没有很好领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计算机演示的观察也许不是很清楚,对计算机辅助数学学习的方法还没有很好地掌握。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计算机辅助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妙。让这些学生在课余闲暇时利用教师办公室电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探究,及时地完善其认知结构,让他们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动手带来的成功喜悦,促进其个性的培养。六、教学后的再思考 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有了这些想法。1.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能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以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教

11、学。2.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数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培训,以便使得全体数学老师能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3.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逐步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广大老师在工作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4.广大数学老师应及时更新观念,尽快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新教材不要再用老方法去教学。5.继续进行跨学科合作教学的课题研究,并且将课题的范围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也可以进行积极有益地尝试。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对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作用和很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师和教材的约束;

12、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原有的角色;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用的学习素材;可以创设更丰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可以促使学生有耐心地解决更为复杂的学习任务。硬件条件薄弱的学校,在实施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整合过程中,困难是非常大的,但我们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千方百计创设条件,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探索和实践。我们可喜地发现,学生比以前更加喜欢学习数学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对信息技术和数学的整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徐晓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第1,2合刊.3.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4.孙杰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J.广西教育.2003年第二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