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165058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和出路陈 旭(吉林大学 硕士研究生 吉林省 长春 130000 )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入手,揭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脱离社会实际、脱离人民群众、逃离社会矛盾的研究状况,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出困境的原则、路径和研究中国问题之范例的建议。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困境;主体;中国问题The Difficult Position and Outlet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y ResearchChen Xu(Ji li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arxism Province Ji lin cha

2、ng chun China)Abstract: From the Marxist philosophy research difficult position, the paper revealed the present Marxist philosophy research to be separated with the society actual, the people and the social contradictory, proposed the suggestion that was the principle and way of the Marxist philosop

3、hy research getting rid of difficult position, and model of the Chinese question. KeyWord: The Marxist philosophy; Dilemma; The Main body; The Chinese question 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要求着反映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营养的沃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状况看,理论成果与社会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理论相对于实践的滞后性已经演变成理论满后于时代。从社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求与民众的

4、期盼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在困境中。面对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理论和实践要求,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理清基本的理论问题,并从中国当代之现实出发,是走出困境、寻找出路之根本。一、从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从研究的景象看,百花盛开,一片繁荣。从研究的结果看,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是知识的积累和材料的梳理,缺少原创性的思想。反思和追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乏力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最原始的概念,提出最简单的哲学命题,“哲学是什么?”按照古希腊人

5、的说法,哲学是爱智慧。按照辞海哲学分册的说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回顾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人们不仅要问,历史上的哲学形态是什么样?在人类的思想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形态和哲学家,唯独不见是的是哲学。哲学作为最基本的学科概念,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呢?事实上,所谓的哲学概念,是一种对西方诸种哲学形态概括后的理论总结,是一种问题的共性。当有人把哲学规定为爱智慧时,是一种对思想理解的低智。古希腊人说哲学是爱智慧,从表达的思想看,只是要说明“爱”智慧的这个动词是不同的哲学家在思想自然、知识和神时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属性。也就是说,爱智慧仅反映了哲学的属性,而不是哲学本身,就象有人说哲学是一种思维方

6、式一样,除了揭示哲学思想的属性外,并没有说明什么。在人类的哲学发展史上,除了哲学家们就天、地、人、神及其关系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外,我们找不到一本关于什么是哲学的经典书籍。在共性的哲学概念上,如果探讨哲学的话,永远都是某个哲学家的哲学,即关于什么问题的思考理性。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它除了智慧与思维方式的属性外,它所研究的关于无产者如何从贫穷到解放的思想才是它的本质。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离开马克思当年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无产者及其阶级斗争,特别是无产者,他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和诸范畴与逻辑的承担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原理的研究中,如果抛弃了主体无

7、产者,并从抽象的主客关系研究和构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话,结果只能是范畴和逻辑的游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和目的。在哲学的王国里,有人从时代出发,把有产者当作自己思想的主体;也有人把无产者当代自己思想的主体;更有人把神当作时代的核心,用神来审视这个世界。如此种种现象,表现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在哲学领域中的主体反映。因为每个人都是他那群体和阶层的代言人。如果马克思当年丰衣锦食,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哲学来。换句话讲,马克思就是当时无产者的代言人,是痛苦地无产者之一。按照辞海哲学分册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总和,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等等。从概念

8、的规定和上面的论述看,这样的概括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回顾马克思的一生及著作,他所关注的事件和写作的论著,没有一件和当时的无产阶级的贫困和解放相脱离,他没有写过自己专门的哲学著作,相反,他的哲学智慧都是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批判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他的哲学从来没有离开过无产阶级的具体贫困。因此,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马克思本人的贫困和研究的无产者的事件出发,杜绝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弄成范畴和逻辑相结合的概念游戏,拼凑成没有生命力的研究者哲学。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以教科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到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回归、中

9、西马的对话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研究,哲学的成果很多,但能够为中国当今之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思想指导的又太少太少了,特别是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相脱离成为哲学家的学问时,马克思主义哲学陷入了困境。从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到认识论的研究,再到价值论的兴起以及存在论的复兴,种种的哲学研究都在做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某一部分的独立与发展工作。所谓的学术热点,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自觉和定位、中西马哲学之间的对话与融通等,都是在探讨哲学王国中的纯哲学问题,是理论王国中理论圣人探讨理论的神圣。换句话,是天国的牧师在天国的的国度中用高贵的气质、骄傲的语气

10、和神圣的眼光做神圣的的事业。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变成了新的经院哲学,我们的哲学研究者与牧师不同的是,他们不用生活在修道院中,而是生活在研究院和大学的围墙里,尽管呼吸人间的空气,吃着五谷杂粮,但说出的话,探讨的哲学问题却没有人民群众的身影,是没有生气的飘浮物,诸如关于实践问题的种种论说与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如出一辙。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不再是人民群众思想和时代问题的反映。当哲学工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王国时,他们已经被时代扔在了后面。有人说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哲学已经不是今天舞台上的主角,是被金钱遗忘的可怜者。多么充分的解释,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当哲学与时代相脱离,不能对社会问题作出自己的说明和解

11、释时,哲学陷入了困境。与新的经院哲学相传承,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远离了时代和群众,远离了我们的社会问题。回顾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过的道路,哲学研究者的艰辛与痛苦,人民群众的不理解和可怜感,所有的种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陷入了困境,是一种和社会现实严重脱离的困境,是固步自封的哲学阿Q。今天的哲学如果还在这样的体系中创造自己的学说,企图借助西方的思想,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种梦想。因为哲学不是文化的重合,哲学是对时代的回应,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对社会问题的作答。不要把哲学看成是研究者的工作,哲学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哲学应当属于人民,人民是哲学的主体。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体与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说的通俗些,就是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乏力与希望同在。研究诸种哲学现象,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体。在中国的土地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民群众,哲学不是哲学研究者的事业,哲学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智慧。当哲学研究者把哲学看成自己的事情,并鄙视群众生活和问题时,哲学就是新的神学。研究哲学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时,我们发现,人民群众是多阶层的组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体的阶层性。随着三十年来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已经分化成多种利益群体。在各种利益群体中,都有自己生存的问题和哲学

13、思想,都会出现相应的利益代言人。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形成了哲学思想的多元化。今天有产阶层的社会问题和无产阶层的社会问题是不同的,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理论有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利益冲突时,两个阶层的矛盾就演化为社会的矛盾,无视两个阶层及相互关系,就不能对中国的问题有全面认识,也就不会形成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问题的反映和理性思考。什么是中国的问题?就是当今中国的发展问题,就是在发展中各利益阶层的关系问题,以及在社会阶层多赢的情况下,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问题。当年马克思在研究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时,从工人在资本家工厂受剥削的具体事实入手,揭示了资本家发家、无产者贫困的经济和政治原

14、因,并站在无产者的整体立场上,提出了解决无产者贫困的策略和方法。今天的哲学研究也要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征地拆迁、贫富分化和劳资纠纷等社会问题入手,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要站在利益群体和国家的层面上,提出理性的思考。这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正确之道。我们的哲学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很少有人去关心这些身边的社会问题,很少有人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做出自己的解释,似乎这些不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庸俗的东西,而自己则在高雅的殿堂中做着高雅的事业。在哲学、范畴和社会问题之间,真实的关系是,社会问题是范畴的生命之源,哲学是对范畴的把握,没有社会问题的研究,范畴和哲学就只能生活

15、在已经死去的哲学中,社会问题是哲学的爹和娘,而哲学研究者不过孩子出生的助产婆。离开了爹和娘,孩子不会有,同样,离开了社会问题,哲学也一样是死去的思想集合。 在哲学的研究中,研究社会问题是一件费心费力的难事,还存在着各种的风险等。如果把哲学归于神圣的殿堂,在研究者构造的理想王国穿梭,用神圣的纺织来完成理想,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业。在人类的思想史,有着各种思想学说,即存在着为天国贡献自己生命的神父,也存在着为道入迷的庄子,更有从善恶人性入手,构造伦理王国的儒学。从西方哲学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俗哲学,他有两个主题,一是对旧世界的反抗。二是对新世界的建设。特别是对新世界的建

16、设,他的哲学生命是在如何建设中新生和发展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回归到世俗的层面,让社会问题去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之途。 四、中国问题之研究与范例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思想构成。至此有人会提出: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样的具体问题,试问与其它具体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学还有区别吗?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这些社会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必须要研究的,就象当年马克思关注资本主义经济写出资本论一样,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资本论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目的,相反,资本论是论证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学论据。如果没有资本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也真的不会成为被科学证明的科学社会主义了。哲学研究者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问题,目的并不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