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史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648221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寻历史史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追寻历史史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追寻历史史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追寻历史史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追寻历史史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寻历史史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寻历史史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寻历史史迹,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热情 以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设计为例新课程改革后,历史课程标准为我们制定了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要求.具体教学中,还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内容特点,学生情况,从实际出发,书写合理、清晰,有理有据的教案,有备而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可以将教学新的要求与标准落到实处。就像古罗马哲学家赛涅卡说的那样,“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纷风都不会是顺风。下面就以义务教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为例,谈谈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历史有迹可寻,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热情。学生情况分析:对于鸦片战争,

2、初中学生有所了解,但是不够深入,比如对于战争的原因,影响等等可以说知之甚少。但是对于历史人物,比如林则徐则比较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讲清楚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让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分析:看第一单元导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在西方社会跃上世界文明进程制高点的时候,中国则在原地封建社会的迟暮中步履蹒跚。面对全球变局,清政府麻木不仁,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发现走私鸦片可以牟得暴利,于是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清朝官员林则徐认识到了鸦片的深重危害,被道光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在广州虎门硝烟。随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

3、了鸦片战争。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没有退缩,进行了坚决的抵抗,镇江焦山古炮台遗址就是有力的例证。爱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魏源发愤编写了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虎门硝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以及作用。2过程与方法:收集虎门硝烟的信息,编写虎门硝烟的故事讲稿,讲述故事。(鉴于镇江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我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作为

4、课堂学习的一个内容。)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尤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积极学习家乡人民勇敢、坚强不屈的精神)学法指导:1充分利用学案与测评,在浏览全文的过程中完成第一部分即课前准备,进行自主学习。2在上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精读细读、圈点勾画,注意知识的重点。重点难点:重点:虎

5、门硝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法分析:1情境教学:通过播放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陈述史事,用图片与文字资料深化内容,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2讨论法:设置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3图表、表格法:通过图表,表格的设置,让学生自己观察、理解,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书写板书课题:“第一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带领学生回顾初一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重点回顾康雍乾以及以后的清朝历史,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代史的感悟。然后开始新课的学习:

6、“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中国人民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时,不屈不挠的进行斗争,表现出了极高的斗志以及勇敢向上的精神.”二 新课学习之了解1浏览全文,做好学案与测评第一部分即课前准备.2 根据课前准备中的内容,标记课文知识点。18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展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硝烟。18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三新课学习之理解1对于历史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

7、,理解力不是很强,所以对于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我想有必要带领学生认真去探讨。理解一 通过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的比较,说明鸦片战争为什么不可避免,进而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材料一 播放影片“鸦片战争前夕的世界形势”(大约2分钟)提问:这段资料反映了怎样一个主题?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形势,而清政府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的景象。材料二 出示“鸦片贸易数量激增表提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大量的鸦片? 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让学生通过观察这张激增表,认识到鸦片输入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再通过课前学生自己搜集的材料,认识到给

8、整个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材料三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指出弛禁鸦片的危害(节录)当鸦片未盛大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上书使道光帝深刻认识到了鸦片的深重危害,认识到了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样,学生通过材料也认识到了禁烟势在必行。通过影片、三则材料以及课本的插图,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东西方之间的种种冲突以及战争的不可避免,进而知道战争的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即中国战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其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而虎门硝烟不过是直接原因。理解二让学生

9、自己动手设计表格,结合表格内容,分析、比较,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并且深入理解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这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表格,让学生自己归纳记忆,进而认识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接着要讲清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半殖民地”是国家类型,形势上是主权国家,实际上主权和领土完整已经遭到破坏,由于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半封建”是指社会形态,封建制度已经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同时出现新的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指国家的特点和性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举实例帮助学

10、生理解。三 新课学习之感悟1从家乡材料入手14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下游的防务,决定修建焦山炮台,与圃山、象山、江都天庙三处炮台略成犄角之势,以守卫焦山及长江航道。据镇江史料记载:焦山炮台是用质优的材料和方石为基,以黄土、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表面涂有黑色保护剂,整个炮台是呈暗堡式,炮台内分设6()8000斤重的大炮。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一座大弹药库在炮垒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形成,异常坚固。抗日战争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42年7月21日,英侵略者发动了扬子江战役,直逼镇江和南京.英侵略军侵入长江,遭到圃

11、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副都统海龄率领青州兵和旗兵奋力抵抗,面对80余艘敌舰,猛烈炮击,但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焦山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海龄也自焚殉国。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奋勇作战,殊死抵抗,英勇的悲壮斗争,引起了革命导师恩格斯的热情赞扬,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称颂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镇江)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焦山炮台是我国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亦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狠狠打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从身边历史着手,学生通过自己在参观时的感受,领略到家乡人民坚决抵抗外国入侵者的决心和勇气,从而将学生的爱国爱乡热情升华. 感悟历史,走进林则徐(

12、说说你心中的林则徐)材料一 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坚定正直的人。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林则徐在一份一百多年来备受爱国主义者赞扬的奏疏中警告说,若鸦片不予禁绝,数十年后中国将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首先让学生自己评价林则徐,接着结合上面材料,看看有哪些需要补充的。让学生不只是感受到仇恨和屈辱,还要全面客观看历史,要从林则徐的身上感受到不屈的品质,就像课本里写的那样“振奋了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决心和勇气.”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本课结语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

13、进,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从历史中感悟过去,认识到只有不断前进,才可以领先世界民族之林.要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正如我们平时的学习一样,要懂得求实,创新,还要不断的反思自己,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参考书目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3年6月第2版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3年6月第2版新课程学案与测评历史八年级上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08年8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镇江史要严其林著苏州大学出版社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 三联书店 200年版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2年版教学感悟新学期的第一课终于学完了,对于我而言,虽然教过初二,但这学期当我重新拿起初二的课本时,我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我觉得作为一个历史老师,真的是任重道远。历史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当你翻开熟悉的课本的时,你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思想,新的感受。学生也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你去指导.再加上新课改的进行,我觉得每一课学完后,都值得好好反思,改进。正如第一课中以魏源为代表的清朝爱国知识分子一样,面对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创新的重要性。新形势下的我们,同样更应该如此。要在史迹中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热情。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