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1644547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摘 要: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明清时期、清末至1949年、1949年至今三个阶段。不同的研究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研究向度和视域:明清时期,研究形式主要是序跋、笔记、评点一类,表现出较零散自发的状态;清末至1949年间,小说频繁出现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编辑、专科目录及文学史小说史中,呈现一种较系统自觉的状态;1949年至今,相关研究逐渐多元化,呈现系统性、专题性的特点,在小说研究的角度上,取得了惊人的突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关于东周列国志的研究与其声名极不相称,亟待加强。关键词:东周列国志;研究阶段;综述在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东周列国志具有突出的地位,它流传颇广,声名仅

2、在三国演义之下。但是,数百年来,关于此书的研究文字却只有寥寥几十篇论文和少数几部著作,与卷帙浩繁的三国演义研究成果难以相比。本文试图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做一个总的梳理。东周列国志按照其研究资料的多寡和探索的深浅程度,大致可分为明清、清末至1949年、1949年至今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其特点。一、明清时期先驱性探索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史传小说理论发展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理论体系,小说理论大都散存于各类小说的序跋、笔记和评点之中。东周列国志的研究成果也未脱离这一共性。这段时期的研究主要可见于小说序跋和随笔两处:新列国志序,由明代吴门可观道人小雅氏所作,通过对比新列国志和列国志传对史实处理的异同,赞新列

3、国志:“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核甚详,搜罗极富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譹?訛他也肯定了新列国志为“稗官之近正者”。同时,他也提出历史演义小说具有普及知识、以古鉴今的“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的创作办法。对新列国志的基本创作思想、创作原则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新列国志序可看作东周列国志目前研究资料中最早的研究文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序主要继承了可观道人的思想,并认为小说“条其得失而抉其隐微”之目的在于“天道之感召、人事之报施、智愚忠佞贤奸记言行事之得失”。?譺?訛李元复常谈丛录,较早将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进行比较,提出了小说“于各朝代之兴衰治乱,皆有叙述,而三国演义最称,其次则东周列国

4、志”的观点。他还论述了东周列国志在创作上难于三国,源于“国多则头绪纷如,难于连贯;又列国时事多,首尾曲折不具详,难于敷衍”?譻?訛,又盛赞东周列国志善于在左传基础上加以详解,敷衍成书,肯定了其艺术手法,使得东周列国志得到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况周颐餐樱庑随笔?譼?訛,说东周列国志“胪叙事实,与左、国、史、鉴十九符合,绝无向壁虚造之言”,赞其符合史实。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1960)录黄人小说小话,言东周列国志“见经营惨淡之功”,却也说:“唯左、国、史记之叙事妙绝千古,东周列国志妄为变换铺张,不免点金成铁。”明清时期关于东周列国志的研究,角度大多局限于合乎事实与否,以史论文的倾向明显,只

5、有少量涉及到小说主旨和艺术得失,总体而言并无太大价值。二、清末至1949年的繁荣与发展这一时期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小说的认识逐渐改观,历史通俗演义小说研究状况也有所好转。尤其是到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小说界革命”的爆发,使得小说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学界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也愈发深入,期间的研究成果主要见于文学史、小说史和专科书目的著录。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明之历史的神异小说论及到东周列国志时评价道:“文笔参差,且多谬误。”于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一篇中又言:“文笔参差,又已拘牵史实,袭用陈言,故既拙于遣辞,又颇惮于叙事。”认为它和别的讲史小说都“大抵效三国志演义而不及”。?譽?訛再有刘大

6、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对其成书过程、艺术成就及艺术缺陷等作了简要的分析。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33年)?譾?訛和吴县潘氏宝山楼通俗小说书目(20世纪40至50年代)?譿?訛作为这一时期专科著录的代表,将东周列国志这一通俗历史演义小说收录其中,虽然证明了其受关注程度较之前有所发展,但关注角度仅限于介绍版本、卷数、版式、评点、序跋、藏书地点等情况,对小说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基本没有进行详细的探索。这一时期的研究角度逐渐脱离了“羽翼信史”这一层面,能够横向纵向联系其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涉及到著录、版本、艺术价值等多个角度,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代研究者的重视。但总体而言,其研究视野仍然不够开阔,

7、也不够深入。三、1949年至今的多元化视野1949年后,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多元化局面,东周列国志逐渐获得文学史、小说史、批评史各个方面的关注,传统层面上专科书目著录继续增加,小说文本的整理出版以及研究资料相继出现;相关的专著和专题论文的逐渐增多,专题性、系统性加强。而主要成绩则来自于研究向度,不仅有纵向的深度发掘,更有横向的视野扩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种文学史、小说史如雨后春笋,研究的专著论文也进入繁荣的高潮时期。其中有不少论及东周列国志:游国恩、章培恒、袁行霈在各自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都在论述“列国系列”小说时,提及了东周列国志的成书演变过程。其他文学史,如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简

8、史、郭英德、郭常宝著中国古代文学史、宁稼雨、李瑞山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下)、魏崇新主编中国文学史话(明代卷)等,都提及东周列国志,或多或少分析其内容、艺术成就、缺陷、成书过程等。南开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小说史简编在明代小说一章中,勾勒了从列国志传新列国志东周列国志的发展脉络,并对三书的艺术得失略作了分析。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沈治钧中国古代小说简史、李献芳中国小说简史(古代部分)、陈文新、鲁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等书谈及“列国”系列小说时,多围绕列国志传、新列国志的版本、艺术得失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主要限于成书过程和版本。这一时期主要以小说理论方面的资料汇总、编纂提炼序跋

9、、评点为主流。曾祖荫等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大连图书馆参考部编明清小说序跋选、黄霖、韩同文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南开大学朱一玄等编校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等书收录了东周列国志凡例、序言,有的还收录了一些评点文字。其中黄霖、韩同文编纂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注释较为详确,史评结合,并收入了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读法等等。小说出版也在此期间内兴盛,笔者搜集的除2002年岳麓书社版(有蔡元放评点)外,还有1996年人民文学版,其它如1955年、1978年人民文学版,2008年凤凰出版社版,2009年中华书局版等都只署有蔡元放的姓名,而无其评点。此段时期的专著主要有竺青的列国志系列小

10、说。?讀?訛这是近代较早一部研究列国志系列小说的专著,主要内容为列国志系列小说的“时代背景、演变轨迹、思想蕴含、艺术得失”?讁?訛四个方面。靳雨生主编的东周列国大观?輥?輮?訛对东周列国志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百科知识等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曾良的东周列国志研究?輥?輯?訛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东周列国志的专著,它是十八篇专题论文的汇总集编,建立在比较扎实的本事梳理的基础上,从材料辨析及扎实的考证入手对东周列国志的成书演变、小说思想、艺术、文化观念、人物形象等有较为全面的考察,并对史料来源进行了系统搜索,为目前东周列国志研究的集大成者。除此之外,随着研究的深入,东周列国志研究的专题论文也日趋繁盛

11、。此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成书过程与创作理念罗静文在其东周列国志:三百年磋磨成名著当中对东周列国志的成书流变过程做了系统的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时期,列国之间战争的故事历代被人传诵。到了宋元年间,话本小说兴起,这些散乱流传的故事,便成为话本小说创作者进行加工创作的好题材。故而在宋元的讲史话本中,出现了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历史延续至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时值历史小说创作的高潮时期,春秋战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又成为历史小说创作者看好的题材。前有余邵鱼始起发轫,根据先代历史书籍的记述,吸取话本成果加工写成列国志传,使列国故事初具规模。全书共226节,不计回数,每节随

12、事立题。从商纣起,到秦皇统一天下,较为全面、生动地记载了列国历史。但其中穿插许多与史实严重不符的部分,如秦孝公临潼斗宝等,也充斥着封建伦理道德和天命论的说教。后由冯梦龙凭据史传,把列国志传改编为108回的新列国志,于明末刊行。曾良在东周列国志研究?輥?輰?訛中冯梦龙辑演新列国志的思想艺术成就一篇,将冯梦龙辑演新列国志的过程,定义为是不断向史实靠拢、艺术上变粗为精、变野为文的过程,并对他的贡献做了归纳:第一,扩充了新列国志的篇幅,将列国志传中叙事与史无征的部分多予删除,使之更合符史实;第二,列国志传叙事有疏漏,上下缺乏连贯,新列国志以左传、国语、史记为主要依据,参考二十馀种著作,对人物、叙事谬误

13、处,一一改正;第三,列国志传叙事或详略失宜,或缺乏细节描写,不免有枯燥之感,新列国志则“一按史传”,详取其事,使之血肉丰满,并且还纠正了列国志传制度失考、诗词韵文堆砌缀余、词句欠妥处,兹不赘述。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仿效金圣叹评改水浒传、毛宗岗评改三国志演义的形式,为列国志传加上读法、大量评语、夹注和夹评,改名为东周列国志刊行。东周列国志实际为新列国志评点本,内容基本相同,蔡元放只作了枝节的修改,大都仅订正历史知识。罗静文、曾良等学者认为,这次修改并不成功,蔡元放“既缺乏金圣叹、毛宗岗那样的文学评论功底,所下功夫又远不如金圣叹评改水浒传、毛宗岗评改三国志演义那样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周列国志

14、语言艺术不高、史传气味过浓、人物性格不够鲜明,再加上头绪过于繁杂,大大影响了小说的文学价值。聂付生的新列国志与列国志传的比勘亦持这一观点。蔡元放的理论,代表着那个时代小说创作和小说评论基本观点史之支流。杨菲在其稗官为史之支流论?輥?輱?訛中指出,历史演义小说题材来源于宋元的“讲史”话本,具有鲜明的史传性。故而,小说在创作方面也表现出史传性特征。演义小说作者通常希望“羽翼信史”,在小说地位低下的古代,这能够为小说的生存和发展寻找到一个合理的依据。其他如范道济明清小说功能论研究之一:补史论概观持以“正史有缺,稗史拾遗,小说记正史之未备”的观点,态度也大致与此相同。(二)思想文化文学作品研究绕不过去

15、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思想意蕴、文化内涵的分析。曾良在东周列国志研究?輥?輲?訛一书中,有东周列国志的忠义道德、东周列国志的任贤图治思想、东周列国志的婚姻问题、东周列国志的妇女观以及东周列国志的神秘文化五部分涉及这一问题。忠君爱国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周时期诸侯林立,忠与义的交织便显得尤为突出。东周列国志便充满着忠、孝、节、义等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其中“忠义”道德是最为浓重的思想观念。论东周列国志的忠义道德将忠与义分开作了解释和归纳。关于忠,东周列国志特别突出地表现了臣子应忠谏自己的君主,当君主有过失的时候,应从国家和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惜生命地劝谏,“若知而不言,是不忠于君也”,小说甚至充分肯定臣子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有损君主体面、违背君臣之礼的过激言行;其次,小说在彰扬臣子忠谏君主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应纳忠谏,突出地宣扬了忠于君主的思想。而东周列国志所宣扬的义,也是含蕴指向多端而丰富多彩的,首先是君臣之义;其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