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的加工技术摘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164148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饮料的加工技术摘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茶饮料的加工技术摘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茶饮料的加工技术摘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茶饮料的加工技术摘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茶饮料的加工技术摘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饮料的加工技术摘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饮料的加工技术摘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饮料的加工技术研究进展茶饮料是指茶叶经预处理、浸提、澄清、调配、罐装、灭菌等工序处理后,制成地具有 茶汤风味的制品。现代茶饮料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陆续传到日本、欧洲及我国 XX等地。我国对茶饮料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产品有茶汽水、 茶可乐、凉茶等,但未形成气候,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XX旭日集团向全国推岀了冰 茶、暖茶,其强大的广告宣传使广大消费者认识了旭日升冰茶,也真正接受了茶饮料。随后, 一些大型食品企业纷纷参与茶饮料的开发与生产中,使得茶饮料生产异常火爆。1997年我国 的茶饮料产量为20万t,1998年为40万t,1999年为80万t,

2、2000年达150万t, 2002年达300万t, 已成为继碳酸饮料、饮用水之后的第三大软饮料。在品种方面,主要有3种,即调味茶、纯 茶和混合茶。国外所称的冰茶就是一种调味茶,是加入茶成分的果味饮料或果汁饮料。混合 茶是将茶叶提取物同其他一些食品原料混合而得到的一种茶产品,如乳酸菌茶饮料、罗望子 茶饮料、红景天乌龙茶饮料等。近几年来,茶饮料在我国饮料市场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产工艺得到了不断的改善, 生产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茶饮料在澄清、包装、灭菌、护色护香等方面都有了较 大的改善。国内外在饮料生产中开发岀许多高新技术,如膜分离技术、酶技术、微波技术、 非热杀菌技术、无菌灌装技术、芳

3、香物质回收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等,这些技术有望部分替 代传统茶饮生产技术,解决茶饮料生产上现存的一些技术难题,如营养物质的损失、芳香物 质逸散、后混浊的产生等问题,从而提高茶饮料的品质。本文就目前茶皂素饮料加工技术的 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的综述。一、萃取技术茶饮料萃取技术是茶饮料加工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其技术研究主要围绕于萃取效 率和品质保存两个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影响茶饮料萃取效率和品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萃取方式、茶叶的形状和大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茶水比例、水质条件等。近年来,茶 饮料萃取技术在如何提高萃取效率、更好地提高茶饮料的品质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 展。目前常用的茶饮料萃取

4、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批次浸岀式萃取法;(2)浇渗式萃取 法;(3)逆流连续萃取法。逆流连续萃取法不仅萃取效率高,可以连续作业,所需人工成本 低,而且能萃取高浓度茶汤,是三种方法中相对较好的。近年来,XX对应用于茶饮料的逆 流连续萃取技术及设备进行了大量研究,利用逆流连续萃取设备可获得高达15 20Brix的茶 汤。逆流连续萃取技术可以免除茶汤的浓缩过程,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减少了因浓缩而岀 现的茶汤色香味品质劣变,非常适合用于茶浓缩汁和速溶茶的生产。低温缓程萃取技术的应用,对于茶饮料的萃取起到积极的作用。日本学者研究认为高温 萃取品在高温饮用时感官品质较好,低温萃取品在低温饮用时感官品质

5、较好。目前液态茶饮 料主要在常温或低温下饮用,因此从口感而言应以相对低温萃取为好。研究表明,相对较低 的萃取温度可以明显减轻茶汤的浑浊和沉淀物的产生,香气的保存性也较好10。而用微波萃取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萃取速度快、时间短(比常规方法缩短1/3)、萃 取得率高的特点。一般萃取步骤是:将一定量的茶叶置于微波萃取器内,加入适量的水,然 后把设备控制在所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下,加热萃取,最后经过滤得到茶汁。茶汁浸提时细胞降解酶(包括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的使用,破坏了细胞 壁的结构,同样有利于茶叶有效成分的扩散、浸出,不仅增加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使茶 汤色泽明亮透明。据XX农大谭淑宜报道

6、:用3%纤维素酶液提取红碎茶、绿茶水浸岀物,提 取率分别比对照高20.5%和9.6%,处理效果相当明显;当使用0.1%果胶酶提取碎红茶、绿茶 时,提取率分别比对照高5.4%和5.6% ,且碎红茶提取液红亮、沉淀少,绿茶提取液较亮、 较透明。由于低温酶法提取使茶叶香气成分在提取过程中散失较少,大部分香气成分得到保 留,从而明显改善了速溶茶香气。二、澄清过滤技术在茶饮料的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岀现浑浊与沉淀。其主要原因包括:茶多酚类物质的酚 羟基分别与咖啡碱的酮氨基、可溶蛋白质的氨基通过氢键结合成络合物。同时碱也可与蛋白 质以氢键结合成络合物,络合物的粒径可达10.7 10.5 cm, 在茶汤冷却后析

7、岀沉淀。酚类物 质与蛋白质结合产生蛋白质茶多酚沉淀,并且以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 )和表没食子酸儿 茶素没食子酸酯(L- EGCG )沉淀蛋白质的能力最强。在温度较高时,可溶性的蛋白质和果 胶冷却后分别形成絮状沉淀和云雾状沉淀。酯类物质与茶多酚、蛋白质、咖啡碱间存在疏水 作用。茶多酚、蛋白质、咖啡碱以氢键形成络合物时, 酯类物质与蛋白质、咖啡碱同时进入 疏水区而产生沉淀。此外,由细菌等微生物污染引起茶饮料变质而岀现混浊沉淀。微生物来 源包括茶叶原料、水质和设备。水中或茶叶原料中金属离子与茶叶内含成分也能形成络合物 而沉淀。因此,茶汁的过滤技术是影响到茶饮料生产及存放期间澄清度的关键因素。传

8、统上采用 的化学法、离心沉降法及机械过滤法在效果和操作上都存在着较大缺陷,无法彻底解决浑浊 沉淀问题,如国内某厂家采用2次进口离心设备处理茶汁后,茶饮料在存放期间仍产生浑浊 现象。也有人用孔径在1 5um的精滤过滤茶饮料,存在过滤后浊度高,滤芯更换周期短等 缺点。膜分离技术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 双组分或者多组分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操作。随着膜技术的发展与完 善,一些研究工作者及生产厂家用膜技术进行了尝试,茶饮料生产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膜 分离技术主要是超滤(UF)技术和反渗透(RF)技术。目前国际上,超滤(UF)在茶饮料的澄清工艺

9、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传统的茶汤澄清工艺技术是采用低温沉淀后离心去除,或采用转溶和吸附法去除,严重损失 了茶汁的特征性成分。超滤是在低压0.100.5MPa条件下,利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半透膜(截 留分子量500 3000000KDa)阻止液体中高分子物质或固体颗粒的通过,从而达到分离的目 的。超滤过滤技术可有效地去除茶叶中的大部分蛋白质、果胶、淀粉等大分子物质,而茶多 酚、氨基酸、儿茶素、咖啡碱等特征性成分含量损失较少;原有的纯正香气和醇厚滋味得到 保持,汤色清澈透明,并能基本消除沉淀现象产生。X成兵采用分子量为50000KDa聚丙烯腈 材料膜对罐装红茶饮料进行超滤,通过对可

10、能引起质量变化的可溶性固形物、色香味感官品 质和贮存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滤可使茶饮料产品在保质期内质量稳定性得到较大 10甘 提高。酶技术在茶饮料中的应用可以实现茶汁的低温浸提,促进茶汁的澄清,从而改善茶汤感 官品质。目前已开发可应用于茶饮料的酶制剂有单宁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葡萄糖氧化酶、蛋白酶,淀粉酶等。早在1976年Takino就用酶法澄清茶饮料,发现单宁酶在 茶汤pH为56、温度45C下作用3060min后,茶汤中的茶乳酪形成量最少。而1985年 Thomas和M urtagh研究发现单宁酶的最适作用pH为5-6, 反应温度为35C,当茶汤pH大于6 或温度高于3

11、5C时,酶活性降低。之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酶法 澄清技术先进,澄清效果明显,且专一性强、副反应小。其中单宁酶的澄清效果最好,与纤 维素酶、果胶酶或氧化酶等配合使用后具有增效作用,比单独使用效果更好。单宁酶能切断 儿茶素上没食子酸的酯键,释放没食子酸,游离的没食子酸又能同茶黄素、茶红素竞争咖啡 碱,形成相对分子量较小的水溶物。有研究发现:在45C、pH为5.0条件下用0.5%单宁酶处 理红茶和绿茶提取液,处理样品与未处理样品相比,浑浊度降低,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 风味强度提高。1993年,日本专利也有添加单宁酶和B-环状糊精(B-CD)改善茶提取物 品质的报道。三、茶

12、饮料的灭菌技术茶饮料的传统灭菌工艺多采用121C的高温灭菌,灭菌后产品风味品质劣变严重,岀现 色泽加深褐变、香气熟化(甘薯味)、滋味滞钝苦涩等变化。近年来,茶饮料加工中开始广 泛采用135140C的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茶饮料品质得到显著提高,但对茶饮料的色香味 仍有一定的影响,茶饮料失去新鲜醇和的风味。传统热灭菌后,茶饮料尤其是绿茶饮料的色香味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茶饮料常会产生 不良气味或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茶饮料的色泽褐变加深,明亮度下降,其中绿茶饮料由翠绿 色转变为黄绿色或橙黄色,乌龙茶饮料由橙黄色变为褐红色,茶饮料则由红亮变为红褐甚至 黑褐色。绿茶饮料滋味由新鲜醇爽变为熟汤味,乌龙茶饮料由

13、新鲜花香味变为焦熟味,红茶 饮料滋味则由鲜爽强烈变为平淡熟汤味。有研究表明,与115C、20min灭菌处理相比,131C、 30s灭菌处理能更有效地保存茶饮料的香气成分。超高压技术的应用始于二十世纪初,直到20世纪80 年代才应用于食品灭菌。日本学者 对超高压灭菌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研究较早,一般认为该法对茶汤风味影响较小,压力大于 200MPa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才能达到商业无菌状态,但对孢子无效。Takeo研究认为压力 小于400MPa和室温条件下不能杀灭绿茶汤中的孢子,采用700MPa压力和80C温度可完全杀 灭微生物,同时不良风味现象和化学变化大为减少。采用300MPa压力和100C温度杀

14、菌可 望成为茶饮料的灭菌技术发展方向。对不同茶叶而言,红茶、乌龙茶采用超高压技术效果比 绿茶要好,可能与在红茶、乌龙茶中含有较强的杀菌活性成分有关。传统的杀菌工艺一般采用热力杀菌法,但由于茶饮料属于热敏性产品,采用热力杀菌仍 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目前,人们正致力于茶饮料的非热力杀菌技术的开发。非热力杀 菌又称冷杀菌,包括超高压杀菌(U HP)、脉冲电场(PEF)、紫外照射(UV)电脉冲等,其 中,超高压杀菌是目前研究最多、商业化程度最高的非热力杀菌技术(日本已有120 多套高 压设备在使用),UHP是指将食品密封在容器内、放人液体介质中或直接将液体食品泵人处 理槽中,然后进行100 100

15、0MPa的加压处理,高压能导致酵母菌、霉菌和营养细胞的伤害, 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例如:利用高达300 70MPa的压力在70C下处理10min,既 能抑制茶汤的化学变化,又能全部杀灭细菌。与此同时,现代膜分离技术除了用于过滤澄清 外还可以用于截留微生物, 起到除菌的目的。采用该法灭菌可以有效避免高温杀菌引起的茶 饮料汤色褐变和不良风味的产生。四、茶饮料的护色以及增香技术(一)护色技术 茶饮料色泽是影响消费者选择这一产品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除了产生直接的感官影 响之外, 可以影响对该产品风味和质量的感知。茶汤是一种不稳定的体系, 容易受氧、高温 的影响而使汤色发生褐变、滋味变苦涩, 从

16、而使感官评分降低。影响其色泽改变的主要工序 是萃取及杀菌。茶饮料的护色技术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化学技术和物理技术两大类。化学技术就是通 过外源添加某些化学物质,以达到护色的效果,主要有包埋法、酶处理法、离子护色法、加 抗氧化剂法以及PH调色法等;物理技术主要包括包装技术、灭菌技术和除氧技术。包埋技 术主要是在绿茶饮料生产过程中使用包埋剂,将其中的一些大分子物质包埋,使得这些大分 子物质不易沉淀,并保护绿茶饮料中决定绿色的有效成分。目前绿茶饮料中使用最为广泛的 包埋剂是B-环状糊精(B-cyclodextrin,简写为B-CD)。3-CD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稳 定的化学性质,不易受酶、酸、碱、光和热的作用而分解,具有保香、抗氧化、抗光解、保 色作用,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葡萄糖氧化酶可作为护色酶应用于茶饮料生产中,添加后茶汤中的茶多酚、维生素、芳 香成分等对氧敏感的物质变得稳定,从而起到了护色作用。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可采用较 便宜的果胶酶、原果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