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1627644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超引导下pice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 1月一2019年12月间我院收集的PICC置管患者50例,随机分配成对照组(传统 PICC置管)和观察组(B超引导下PICC置管),比较置管成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 发生率,分析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更高,且置管后 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 o结论:B超引导下 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确保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 推广。关键词:B超引导:PICC置管;应用效果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近些年在

2、临床中应用较为普遍,但是该种方法需要 盲穿状况,极易受到机体血管的影响,加上穿刺部位多选择肘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静脉 炎的发生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卞塞丁格技术呈现的人们的视野。该种方法 可更好的观察到患者血管状态,弥补传统PICC置管术的不足,如穿刺条件高、血管条件差者 穿刺成功率低等,同时该种方法的穿刺部位亦发生了转变,降低了置管损伤力度,避免并发 症发生几率。本次实验尝试对我院2018年1月一2019年12月收集的患者给予B超引导卞 PICC置管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以2018年1月一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50例患者

3、为例,随机分成对 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区间55-79岁,平均年 龄(6321201)岁。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区间54-80岁,平均年龄(6322203)岁。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并不显著(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传统PICC置管:取平卧位,外展上肢与身体呈现90度,做好血管穿刺工作, 并测量患者臀闱和导管长度,铺巾消毒,预冲管,穿刺成功后缓慢置入导管15-20cm,叮嘱 患者头部偏向穿刺一侧,卞颌紧靠于肩部,待导管置入剩余10cm时方可停止压迫,恢复头 部位置,然后缓慢退出穿刺鞘,回血冲管,采用心电定位法确定好尖端,取出导丝

4、,并做好 导管修剪工作,连接好减压套筒和输液头,冲管并封管固定,通过X线片判断导管尖端。观察组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视锐5TM超声引导系统观察 患者肘上臂部位血管,包括贵要静脉、肱静脉和头静脉,详细观察患者血管情况,如深度、 走向、内径、血栓、血管畸形,密切评估血管并标记好穿刺部位,按照血管的深度选择合适 的导针器。置管期间,首先需要将导针插入导针槽内部,观察超声显示屏仔细穿刺,一旦发 现显示屏血管的白色亮点,观察到穿刺针尾部是否流出血液,方可代表成功穿刺,然后送入 导丝,取出穿刺针,扩皮送管,余下步骤参照对照组。1.3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

5、况,主要考察指标包括置管后出血、静脉 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比较分析临床应用效果。1.4统计学处理整理试验数据并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X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杲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o详见下表表1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3讨论对于长期静脉输液者、粘稠性高者、高渗者来说,PICC置管具有无痛静脉治疗特点,可 人人降低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风险,减少患者死亡风险,避免医疗意外引起的医疗纠纷。 PICC置管多选择贵要静脉至上腔静脉,其目的在于机体贵要静脉整

6、体管径较粗,静脉瓣较少, 在机体手臂垂直于身体的前提下,临床医师可更好的进行置管,从而提高置管成功几率。另 外,机体肘关节上5cm部位血流量较人,选择该部位作为主要穿刺点可降低机体血管壁的损 伤力度,防止导管脫出,提高置管成功率2。本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 照组(P0.05),这充分表明B超引导下PICC置管效果极佳,可确保成功置管。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较多,特别是置管后出血发生率更高。B超引导F PICC置管是临 床医师在可视情况下置管,属于直观性穿刺操作,加上所选用的穿刺针较细,可减轻患者的 疼痛感和不适感,降低岀血发生风险。另外,静脉炎也是PICC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且

7、多发于 置管后48-72h内,多见于机体穿刺部位上方10cm处,分析其原因在于传统PICC置管穿刺 针较粗,穿刺血管较细,导致置管难,而B超引导下PICC置管选择机体肘部上为穿刺点,可 减少肘部频繁性活动,避免静脉炎的发生3。置管后血管的发生与穿刺导管、静脉选择密切 相关,B超引导下PICC置管多选择肘上部穿刺,此部位血管较粗,可人人降低血管内膜的损 伤力度,从而避免出现血栓现彖。本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这说明B超引导FPICC置管可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效果确切。综上所述,B超引导卜 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刘霑.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20, 36 (09) : 81822徐文洁,鲍爱琴,刘为红,等.104例儿童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方法的 改进J全科护理,2019, 17 (24) : 3020-30233陈秋凯,袁阳春,林嘉瑜,等.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肝胆外科危急症中的 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 9 (04) : 214-216+2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