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162547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水平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古诗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注释醉书:喝醉酒时写下的作品。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1)“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意思是(2)这四句诗就像四幅画:“云、”四字,写岀了夏日暴雨骤至又雨过天晴的特殊景象。(3)诗的前两句巧用比喻,“”“”描绘云和雨的特点;“”和“”又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后两句中一个“”字突出天色由骤雨到晴朗的转变之快。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泊船

2、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诗人借助山、水、_抒发了_的感情。2传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才用了“绿”。那么他为何要用“绿”字?_3. 读诗句,完成练习。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牵牛织女”指的是民间故事中的_和_。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作者以浪漫的想象,并结合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形象。(_)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_)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_)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晚春二首

3、(其一)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这首诗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列选项中的文人都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一项是( )A.曾巩、王维B.苏轼、柳宗元C.李白、欧阳修D.王安石、杜甫2读第一、二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致?下面选项中与你所想的相符的一项是( )A.冰雪消融、嫩芽点点B.遮天蔽日、荷花满池C.草木留春、万紫千红D.金桂飘香、四季常青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满怀着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之情,言辞诚恳,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B.人言草木无情,而这首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斗”、能“解”,想象

4、奇特。C.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似雪花般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寄寓着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5.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这一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_2诗的前两句写的是_,后两句写的是_3后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妙?试作简要分析。_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分析。_5诗中对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_6. 阅读

5、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中庭地白树栖鸦_今夜月明人尽望_2前两句诗描写出了景物_的特点。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诗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月光的皎洁。B.第二句诗中的“湿”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C.末句中的“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情感。7. 课内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6、,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解释词语。故人:_辞:_烟花:_下:_唯:_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送别的时间:_;故人的去向:_。3后人评说本诗是千古丽诗。请说说“丽”的具体内容。_8.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_,_。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C.作者

7、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3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_,_”。4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9.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突出写了一个“喜”字,表现了听闻捷报后欣喜、激动的感情。B.“满”字描绘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样子,情感真实、感人。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象是明

8、丽的,正好与“喜”的心境相匹配D.“下”说明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向”则表明从“洛阳”到“襄阳”走的是陆路。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3解释字词的含义: 涕泪:_ 却看:_ 漫:_。4本诗表达了作者_的心情。5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6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_。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诗人“涕泪”是因为_。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的心境。10. 诗词阅读。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

9、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之情。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词的上片,一个“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之情。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_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_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本

10、词的作者是_,_(朝代)词人。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明月别枝惊鹊_(2)路转溪桥忽见_3对本词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在江西闲居期间,夜行经过黄沙道,看到月夜乡村景色时写下的一首小令。B.词人描摹了一幅江南山村初秋月夜图。C.上阕中,夜间的“鸣蝉”反而更衬托出乡村的幽静。D.下阕中的“星”“雨”,与上阕中恬淡清幽的氛围相得益彰。12.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1请用“”划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2写出下列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吾:_淡墨痕:_夸:_满乾坤:_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句意:_。3

11、诗中表现诗人王冕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 。4“岁寒三友”指的是_、_、_。“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5历代文人墨客喜欢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节操。请你默写一首课外搜集的描写梅花的古诗。_,_,_13.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1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2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 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_,_。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写的_,描写了他在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_、_和_。1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渔家(明)孙承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1“好作寒江钓雪图”中“好”读为“ho”,意思是_。2诗的前两句营造了_的环境,从“_”“_”这两个动作,可以看出渔家的艰辛。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