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改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616312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改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改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改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改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改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改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改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病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改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关键词:脑卒中 心电图改变 脑梗塞 脑出血 近期预后摘要:目的: 探讨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心电图的改变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收集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入住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获取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药物服用史、本次发病基本信息、主要的联系方式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等,并由专人采用固定的心电图机在发病48小时内获取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三个月后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心电

2、图的改变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196例患者入选;脑梗塞患者114例,脑出血患者82例。 1)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 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为76.5,脑梗塞为82.5,脑出血为68.3;脑梗塞组与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进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卒中后心电图异常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波改变(32.1)、电轴左偏移(28.1)、左心室高电压(23.0)、ST段改变(18.9)、左心室肥大(17.3),窦性心动过缓(13.3),房颤(9.2);脑梗塞患者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均为:T波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ST段改变;脑梗塞组与脑

3、出血组房颤发生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塞组房颤的发生率(16)明显高于脑出血组(2)。 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不同部位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高到低的部位依次为脑干、基底节、丘脑、大脑脑叶、小脑。同一部位不同类型心电图的异常率进行比较,发现半球和基底节区病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改变,丘脑病变为左心室高电压,脑干病变为心电图异常是电轴偏移,岛叶病变以房颤最常见。 2)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示:心电图异常这一协变量的相对危险度为3.408,95CI(1.2289.4

4、53);进一步将心电图的异常分为ST-T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其他异常等三类并引入回归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示:心电图ST-T改变这一协变量的相对危险度为29.501,95CI(3.769230.936)。 结论: 温州地区卒中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76.7),从卒中亚型来看,脑梗塞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脑出血更常见(82.5 VS68.3);脑梗塞后和脑出血后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均为:T波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ST段改变;脑梗塞后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出血。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与脑卒中部位明显相关;半球和基底节区病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改变,丘脑病变为左心室高电压,脑干病变为心电图

5、异常是电轴偏移,岛叶病变以房颤最常见;卒中急性期心电图的异常是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以卒中后ST-改变的预测能力最高。正文内容 目的: 探讨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心电图的改变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收集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入住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获取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药物服用史、本次发病基本信息、主要的联系方式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等,并由专人采用固定的心电图机在发病48小时内获取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三个月后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心

6、电图的改变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196例患者入选;脑梗塞患者114例,脑出血患者82例。 1)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 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为76.5,脑梗塞为82.5,脑出血为68.3;脑梗塞组与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进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卒中后心电图异常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波改变(32.1)、电轴左偏移(28.1)、左心室高电压(23.0)、ST段改变(18.9)、左心室肥大(17.3),窦性心动过缓(13.3),房颤(9.2);脑梗塞患者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均为:T波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ST段改变;脑梗塞组与

7、脑出血组房颤发生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塞组房颤的发生率(16)明显高于脑出血组(2)。 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不同部位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高到低的部位依次为脑干、基底节、丘脑、大脑脑叶、小脑。同一部位不同类型心电图的异常率进行比较,发现半球和基底节区病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改变,丘脑病变为左心室高电压,脑干病变为心电图异常是电轴偏移,岛叶病变以房颤最常见。 2)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示:心电图异常这一协变量的相对危险度为3.408,95CI(1.2289.

8、453);进一步将心电图的异常分为ST-T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其他异常等三类并引入回归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示:心电图ST-T改变这一协变量的相对危险度为29.501,95CI(3.769230.936)。 结论: 温州地区卒中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76.7),从卒中亚型来看,脑梗塞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脑出血更常见(82.5 VS68.3);脑梗塞后和脑出血后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均为:T波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ST段改变;脑梗塞后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出血。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与脑卒中部位明显相关;半球和基底节区病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改变,丘脑病变为左心室高电压,脑干病变为心电

9、图异常是电轴偏移,岛叶病变以房颤最常见;卒中急性期心电图的异常是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以卒中后ST-改变的预测能力最高。目的: 探讨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心电图的改变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收集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入住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获取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药物服用史、本次发病基本信息、主要的联系方式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等,并由专人采用固定的心电图机在发病48小时内获取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三个月后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心电图的改

10、变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196例患者入选;脑梗塞患者114例,脑出血患者82例。 1)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 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为76.5,脑梗塞为82.5,脑出血为68.3;脑梗塞组与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进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卒中后心电图异常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波改变(32.1)、电轴左偏移(28.1)、左心室高电压(23.0)、ST段改变(18.9)、左心室肥大(17.3),窦性心动过缓(13.3),房颤(9.2);脑梗塞患者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均为:T波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ST段改变;脑梗塞组与脑出血组

11、房颤发生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塞组房颤的发生率(16)明显高于脑出血组(2)。 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不同部位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高到低的部位依次为脑干、基底节、丘脑、大脑脑叶、小脑。同一部位不同类型心电图的异常率进行比较,发现半球和基底节区病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改变,丘脑病变为左心室高电压,脑干病变为心电图异常是电轴偏移,岛叶病变以房颤最常见。 2)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示:心电图异常这一协变量的相对危险度为3.408,95CI(1.2289.453)

12、;进一步将心电图的异常分为ST-T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其他异常等三类并引入回归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示:心电图ST-T改变这一协变量的相对危险度为29.501,95CI(3.769230.936)。 结论: 温州地区卒中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76.7),从卒中亚型来看,脑梗塞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脑出血更常见(82.5 VS68.3);脑梗塞后和脑出血后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均为:T波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ST段改变;脑梗塞后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出血。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与脑卒中部位明显相关;半球和基底节区病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改变,丘脑病变为左心室高电压,脑干病变为心电图异常是

13、电轴偏移,岛叶病变以房颤最常见;卒中急性期心电图的异常是患者近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以卒中后ST-改变的预测能力最高。目的: 探讨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心电图的改变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收集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入住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获取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及药物服用史、本次发病基本信息、主要的联系方式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等,并由专人采用固定的心电图机在发病48小时内获取患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三个月后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心电图的改变对患者

14、近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196例患者入选;脑梗塞患者114例,脑出血患者82例。 1)卒中后心电图改变的特点: 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为76.5,脑梗塞为82.5,脑出血为68.3;脑梗塞组与脑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进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卒中后心电图异常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波改变(32.1)、电轴左偏移(28.1)、左心室高电压(23.0)、ST段改变(18.9)、左心室肥大(17.3),窦性心动过缓(13.3),房颤(9.2);脑梗塞患者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均为:T波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ST段改变;脑梗塞组与脑出血组房颤发生

15、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塞组房颤的发生率(16)明显高于脑出血组(2)。 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不同部位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高到低的部位依次为脑干、基底节、丘脑、大脑脑叶、小脑。同一部位不同类型心电图的异常率进行比较,发现半球和基底节区病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改变,丘脑病变为左心室高电压,脑干病变为心电图异常是电轴偏移,岛叶病变以房颤最常见。 2)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示:心电图异常这一协变量的相对危险度为3.408,95CI(1.2289.453);进一步将心电图的异常分为ST-T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其他异常等三类并引入回归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示:心电图ST-T改变这一协变量的相对危险度为29.501,95CI(3.769230.936)。 结论: 温州地区卒中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76.7),从卒中亚型来看,脑梗塞后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脑出血更常见(82.5 VS68.3);脑梗塞后和脑出血后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均为:T波改变、电轴偏移、左心室高电压、ST段改变;脑梗塞后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出血。卒中后心电图的异常率与脑卒中部位明显相关;半球和基底节区病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改变,丘脑病变为左心室高电压,脑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