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60693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XXX(教科院07级1班xxxxxxxx)内容摘要:前一段时间四川省高中课程改革的说明会在我校举行。而创新学习作课题正是通过各方面的研究,来探索基础教育课改的有效实施。要创新学习必须先有创新意识,形成实践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内涵,结构的分析,编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和评估标准来评价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为创新学习的研究做铺垫,为课改做贡献。关键词: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教育评价 一、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分析(一)创新意识内涵1、创新内涵的界定什么是创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时报在其社论拿起

2、创新的思想武器中指出:“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但它并不局限于经济学的范畴。”然而,龚春燕却认为,创新是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与别人不一样,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创新,就是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例如,做一道习题,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者独立求解,探索新法,是创新;制作一件小工艺品,搞出一个小发明,也是创新;至于造出新产品,制造新工艺,产生新技术,提出新理论,那是高水平的创新。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运用的基础上。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龚春燕认为我

3、们既要重视有一定范围的“大创新”,也要重视相对自己的“小创新”。2、意识现代汉语词典中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是人的一种认知结构,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有觉察的意思。3、创新意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新意识就是促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机制。即在对知识的传播、转化、运用时,人们的头脑所产生的感觉、思维的心理过程的总和,而这种心理过程能够有助于人们提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东西。而智力因素下的创新意识是个体首先要能认识现实生活中学习的一般本质特征,能够运用事物的知识合理地行动,根据规律性预见某一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创新意识是人的创新性能力反

4、映。有些学者的观点认为: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二)、创新意识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表现根据龚春燕架构的创新人才的结构来看,创新意识是属于创新素质中的一种,而创新意识又分为创新动机、创新欲望、创新兴趣。(1)创新动机所谓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个体朝向某一目的的行为的动力倾向。创新动机中的这一动机的目的就是创新了。(2)创新欲望现代汉语词典中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3)创新

5、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趋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一个人渴求深入的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接近该事物或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1、内部结构(1)创新学习意识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运用的基础上。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中小学生要创新,必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而创新学习意识激励者中小学生对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认真学习,通

6、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破除迷信,探索,发现解决新的问题。(2)创新想象意识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创新思维意识创新思维意识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和从事学习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以新颖的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意识。(4)创新实践意识如果前面的几种意识停留在认知层面,创新实践意识要求我们 “心动不如行动”把创新意识运用到实践层面。2、外部特征创新意识,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它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特征。(1)新颖性创新意识或

7、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的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2)社会历史性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3)个体差异性人们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相应,它们对创新起重大推进作用。而这些方面,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二、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分析(一)实践能力内涵马

8、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实践能力则指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它标示了人的价值和主体性的水平,也决定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自我实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实践性智力则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从教育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基础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综上所述,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就是将所学知识特别是以间接方式获得的

9、知识,如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实际任务。一方面,相对学生主体而言,要么实际情况是学生未曾遇到过的,要么实际问题或任务是学生未曾遇到过的,或者是完全未曾经历,或者是部分未曾经历, 总之相对学生有新的成分。另一方面,对学生经历过的事情,在完成质量和完成效率有提高。实践能力的高低可以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通过新情况、新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体现。学以致用是实践能力的核心。(二)、实践能力的结构1、有研究认为,实践能力有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1)实践动机是指由实践目标或实践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

10、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者内部动力。(2)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包括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它不指向解决具体问题,但影响个体问题解决的效果,构成个体实践能力的生理和心理基础。(3)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指个体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专项技能。(4)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要素。2、如果按照主体实践活动的内容来分类,依据多元智力理论, 实践活动及实践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八种能力。(1)语言实践能力:对词义特别敏感,擅长有效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2)音乐实践能力:对乐曲、旋律、节奏特别敏感,有

11、很强的感知、鉴赏、表达和创作音乐的能力(3)数理逻辑实践能力:有效利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的能力(4)空间实践能力: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5)身体运动实践能力:动作灵巧、敏捷,在身体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6)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善于觉察并区分他人动机、意图、情绪的能力(7)自我认识实践能力:善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善于分辨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8)自然实践能力:善于观察和洞察生物界以及自然规律的能力三、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评价与知识评价(一)知识评价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习系统化认识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我要讨论的知识是有

12、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经验,是一个人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即为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指各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典型事例等。知识目标应该包括“知识”和“理解”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知识的评价指在所学的范围内,正确的记忆、掌握和再认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理解的评价伴随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学习内容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评价。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的即是评价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评价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测验。我们学生最常见的测验就是学绩测验。学绩测验通常用于个体经过学习、训练之后学习成绩的鉴定和诊断。传统学生学绩评价主要进行以知识为主要(唯一)目

13、标的单维评价。这样一来,往往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把考试成绩与知识的掌握等同起来。考试单纯采用笔试,试题复述书本和老师所讲的内容,阅卷总是按照标准答案要求确定答卷的优劣。这种评价把分数看的特别重要,甚至把它绝对化。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师生以追求分数为目标,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限制或者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发挥。(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评价策略首先应该认识到评价并不能直接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但它能够促进或者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及实践能力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必须确立正确的评价策略。1、 评价目的的激励性传统的评价观

14、只是着眼于人才的选拔与淘汰。而这些被淘汰的学生带着失败的心理体验走向了不同的学校或者走向社会,他们很少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甘甜,对自己和未来缺乏充分的信心,因而不可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或者工作,这样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欲望。现代教育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目的就演变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正确的评价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素质结构,这种素质结构有利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正确的评价不仅有激励作用还有强大的导向作用。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完整、系统

15、的素质结构,这不仅使他们学生时代的创造活动成为可能,更为他将来走向社会,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活动打下雄厚的基础。这样也为评价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随着评价内容的丰富,评价方式的增多,从而改变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雷同的局面。这样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获得多方面的进步,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创新。3、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和实践能力养成产生不同的效果。(1)大力倡导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这样将评价对象学生自身作为参照点,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将其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它以个体差理论为基础的,充分考虑评价对象的个性差异,因而更符

16、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形成于发展,有利于求知欲和好奇心、成功感的形成。另一方面,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会给评价对象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不断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去。(2)灵活的运用绝对评价法第一,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客观标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就使得学生与各自的客观标准的差距水平大致相同,使学生保持正常的心态。第二,不同的学生可以不同步达到客观标准即允许学生提前或落后一步达到统一客观标准。尽管时间标准不一样,但是最终结果会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和创新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