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603431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1-3题。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科学倒也罢了,我们自愧不如,虚心甚至甘心亦步亦趋尚无可厚非;而眼下的状况是,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同样是“西风压倒东风”,举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照单全收,现学现卖,似乎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 情商中国的问世弥补了以中国老式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公司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

2、是“以情为教”。由于重情义,故而贬财利,于是有了儒家的“义利之辨”。其实,儒家亦认同人们对富贵利达的追求,只但是儒家主张的是合乎道义的富与贵。古代中国早有成熟而自洽的市场互换原则及富国庶民之道。特别是秦商、徽商、晋商的浮现,以及票号、钱庄、银楼的通行,无不阐明儒道与商道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共生共荣,成为滋养社会生活和自然经济的肥沃土壤。 情商中国的新颖在于它将老式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颇具现代感的“情商”二字出之,更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以及商业的情感参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例如情感可以互换,“不平等产生情感

3、”“不公平产生情绪”。 作者试图告诉人们,由于老式文化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无论时代及个人生活多么“瞬息万变”,在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然挺立着某种“不变”的东西,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顽强地存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社会而言,形下之“器”的不断增量,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那些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古老法则,绝不会由于人类衣食住行的日益趋同而就此失效。换言之,我们可以接受一种“顶层设计”的调节和借鉴,却无法接受一种民族在文化心灵和生活趣味上的整体溃败,犹如在一次其乐融融的亲朋约会上,我们固执地回绝所谓“AA制”,而喜欢看到有人抢着买单。 徐彦平说:“人的事,从

4、主线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主线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话似乎还可以这样理解:商道其实就是人道。1下列有关情商中国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情商中国的问世弥补了以中国老式文化为本位,来探讨现代公司经营管理之道这一方面著述的空白。 B情商中国将老式儒家伦理中的“义利”关系问题加以置换,以“情商”二字出之,颇为新颖。 C情商中国将“情”与“商”做了拆分,非常细腻而精彩地分析了情感的商业性质与商业的情感参与。D情 商 中 国觉得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中仍有一种超越一切的“道”,而从古到今所有国人对此都严格遵守。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所有现代学术研究,无不唯西方是瞻。自然

5、学科、社会学科以至人文学科等无不奉行“拿来主义”。 B古代中国早有成熟的富国庶民之道,特别是各地商帮及票号的浮现,无不阐明儒道与商道互相依存的关系。 C东方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形下之“器”的量的变化,绝不会成为形上之“道”的“终结者”。 D中国自古以来便无经济、社会、管理之学问,“临渊羡鱼”之后,完全无法“退而结网”。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淡于宗教,而最重人情,甚至可以说是“以情为教”。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历来宗教虽多却始终无法替代儒家。 B情商中国提出“情感可以互换”“不平等产生情感”“不公平产生情绪”,这阐明中国古人始终找不到自信。 C国人可以接受“顶层设计”的调节和

6、借鉴,却无法接受民族在文化心灵上的整体溃败,这也反映了“道”对国人的影响。D“人的事,从主线上说就是心的事;心的事,从主线上说就是情的事。”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人道其实就是商道。(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4-6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 李辉 结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当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我保存有她的一份手稿,是一篇好文章,大概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刊登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不久给我寄来她的读后感。一见手稿,爱不释手。她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

7、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文字略有修改,却解决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刊登前,与之商量,她批准改为“一篇好文章”。为什么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竭力推荐?应是在她看来,其文体现了她所推崇的文学观。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她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体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体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

8、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种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佳的传人。特别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她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曲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她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有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去她的蒲黄榆家中,和她聊天,看她挥毫写

9、字绘画。我曾专门请她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顿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筹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她写释迦牟尼传,她虽勉为其难,最后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她的创作习惯,始终为之内疚。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她加盟,她编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她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风趣天然合成。她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同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她不仅仅体现出一种故事家的才干,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她也是一种

10、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她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初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约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涉及汪曾祺。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她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每次约会,她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那天只有啤酒,她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参与约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不久,便传来她去世的噩耗。她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

11、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她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她把这些都带走了。多可惜,她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有关链接】我喜欢看这部杂记里的文章,质朴的语言,平和的心态,以及时时造出的天真和风趣,让我在轻松愉悦中受益。结识到作文可以质朴如斯:少雕琢,无卖弄,不做作,平白如话。(田娟华作文可以质朴如斯读汪曾祺)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干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布满盎然的兴致。世界是喧嚣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措施是闹中取静。(汪曾祺无事此静坐)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

12、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是1986年结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B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她觉得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因此她在为黄永玉举办的约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种人安静地坐着。C作者与田娟华觉得,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风趣,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协助。D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体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承认,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5汪曾祺为什么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请简要分析。(4分)6汪曾祺的“自然天成”重要体目前哪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

13、解结识。(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7-9题。修 鞋 摊 左岸 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她。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在这个都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种角落,摆了一种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老于天生八字步,两只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时间长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于就去找小枣修鞋,一来二去就和小枣熟了。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夭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余孤儿寡母,家境越加贫寒。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到这里。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后,协助小枣就成了老于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出啥事了?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冲冲

14、往小枣的鞋摊赶。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愣。“小枣,谁惹你气愤啦?”老于迫不及待地问。小枣昂首,见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俺只有回家。“那,你走后,这个鞋摊咋办?”“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一种月的收入起码两千元,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的,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别上火,这事包在我身上,赶紧收拾收拾走吧。事发忽然,我也没准备,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回家路上老于心里犯起嘀咕

15、,话好说,事难办。这难有二:一是她有份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二是她对修鞋一窍不通。思来想去,直揣摩得脑袋昏沉沉的,也没想出个子午卯酉来。第二天一大早,她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开始修鞋了,虽说她是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知。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昏眼花,不仅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今天手指磨破了,明天手掌叫改锥扎了。尚有一种让她头痛的问题,由于不会修鞋,来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少了,照这样下去,小枣回来她怎么交代呢?俗语说“急中生智”,她把小枣的遭遇和临时看摊的原由以及在小枣没来期间她免费修鞋用毛笔字写下,挂起来。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非常理解老于,都向她伸出大拇指。 一种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加重,回不来,叫她再替她看着摊。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枣仍然没回来。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她辞掉了工作。老于的老婆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手粗糙不堪,禁不住问老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