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599867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思考内容摘要: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的目标有机结合,实践证明,金融、尤其是区域金融合作对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能有效提升其后发优势。本文立足于成渝经济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现实,分析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推动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的战略建议。关键词: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经济增长成渝经济区自2011年规划获批以来,开局良好,区内投资、地区生产总值等均有显著提升,规模增长必然要求增长质量的提升,即解决规模增长可能面临的瓶颈问题。笔者选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视角,强调金融对成渝经济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

2、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等的支持作用。尤其“在现有行政区划格局下,成渝经济区竞争多于合作”,其必然引致区内各经济主体间的摩擦和内耗加剧,导致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推进过缓。较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地处西部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社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成渝经济区推进区域金融合作无疑将极大提升成渝经济区的后发优势,进而推动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成渝经济区“一中心、一基地、三区”五大战略定位的实现。一、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的现状(一)成渝经济区金融发展现状概述1.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态势。依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15个市

3、和重庆31个区县,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区域资源丰富、交通发达,GDP占西部地区31%。成渝经济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区域,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增速,近年更表现出后发加速态势。2.四川省金融业发展基本状况。四川省金融业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4%,金融业地税收入占全省地税的8.61%。四川省金融机构数量、总资产、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位居中西部第一,金融总量2万亿元位居GDP经济大省第五位,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等组织形式齐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成为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截止2011年

4、底,全省银行业法人和省级机构455家,证券业法人机构7家、证券期货营业部219家,基金分公司9家,保险法人和省级分公司64家、法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88家。金融从业人员34.14万人,金融业总资产达到4.47万亿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3.重庆市金融业发展基本状况。重庆在国务院正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中国的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之后迎来了携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政策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机遇。2011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全行业资产规模约2.57万亿元,增长27%,融资总量达到3135.5亿元,较2010年增加242.5亿元。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6128.8亿元和131

5、95.1亿元,同比增长18.4%和20%,贷款增速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4家企业首发上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1家。各类银行总数已达61家,新增13家。证券营业部总数112家,新开业13家,期货营业部25家,新增6家。保险市级公司以上机构41家,新增4家。地方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已在市外设立省级分支机构22家。花旗贷款公司成立,重庆汽车金融公司获批。8个金融要素市场全年实现交易712.98亿元,增长90%。金融领域引进外资15.65亿美元,新引进外资银行3家,已有开业外资银行分行及代表处12家、村镇银行4家。惠普结算中心运行顺利,贝宝结算公司开始运行,2011年实现结算量2500亿元。打造金融后

6、服基地,新设重庆金融结算中心和重庆金融后援服务中心。人民币跨境结算量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13倍。(二)成渝经济区内金融合作已具雏形1.政策面的交流互动增多。尤其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布后,各地金融管理部门协调金融管理政策,交流金融信息与经验,共同组织各种金融论坛,参与成渝企业上市、股权投资等。2.加大了区内金融机构的互设力度,越来越多的区域金融机构开始内联外引,走出西部、走向全国。成渝两地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合作广泛,尤其是在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方面较为突出。2009年5月,成都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成都市锦江区翰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由重庆等地的几家知名法人机构和自然人共同出资组建;

7、2009年1月,重庆银行选择成都作为其全国首个分行所在地,迈出跨区域经营的第一步;2010年3月,成都银行首家省外分行在重庆开业,成为推动成渝两地金融机构交流与合作、支持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渠道。3.加强了区内金融业务合作,尤其是在银行业务方面,异地贷款、银团贷款等业务不断增强,2010年2月,重庆银行成都分行崇州支行开业,担负起落实、结算重庆对口援建资金的重要职责,并向崇州市授信10亿元作为首批援建资金。(三)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较多不足1.金融合作推进机制落后,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较低。成渝经济区内各地,尤其是成渝两地的政府以及市场主体的金融合作渊源已久,但目前的金融合

8、作主要靠协作论坛、研讨会等会议形式推动,参会人员以专家学者为主,这种会议形式决定了会议必然是务虚的,难以形成操作性强、与实际金融业务有关的合作协议,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则主要体现在互设网点方面,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合作创新、金融风险合作控制等还未实现。2.成渝经济区推进金融合作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1)金融业条块分割的现状影响了区域金融合作的力度。成渝经济区分属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重庆营业管理部,各地因此在管理办法、考核机制、统计信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加大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协调难度,在金融资源的整合利用上易产生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区域金融分割,阻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金融业的发展活力。

9、金融业纵向管理、条块分割的现状也导致区域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割状态,这种分割状态与金融合作对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的要求不相匹配,限制了市场化的跨区域金融资源整合,诸如机构间的投资参股、贷款出让等金融合作手段难以顺利实现。(2)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经济一体化程度远不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区内成渝“双核”与“腹地”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呈现“哑铃式”空间分布特征,加之金融机构之间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差距都加大了合作的难度,也加剧了各地级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主观合作意愿的不对等性。虽然区内各地政府认同区域金融合作是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助推器,但在遇到具体问题时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一方面跃跃

10、欲试以期求得自身更快发展;另一方面又谨小慎微惧怕自身利益被侵害,从而导致金融合作进程的迟缓。二、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区域金融合作必然带来金融资源的流动,从各自利益出发,流入地的地方政府势必积极支持,而流出地的地方政府自然无动力支持,并有可能施以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区域金融合作中时常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对金融合作的理解和立场就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在具体的区域金融合作开展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发挥。而这应有一套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作为保证,用以协调和解决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只有参与各方、各地

11、方政府均能公平合理地从中获益,才能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二)区域内金融信息的交流和畅通区域内金融信息的畅通和共享是防范区域金融风险、保障区域金融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区域内金融机构大多实行总分制下严格的授权经营,各分支机构画地为牢、地域归属极强;另一方面,金融监管亦按属地管理原则,只对所辖地区内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因此整个区域内金融业处于相对封闭和隔离状态,金融信息的交流不畅就无法实现信息充分共享,加大了区域内金融合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各种风险,从而阻碍了金融合作的深层次推进。(三)金融公平与整体效率区域金融合作通过对区域内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将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的整体

12、发展,但事实上金融合作的深入和强化必将加剧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甚至恶性竞争造成区域内金融资源的内耗增加,进而对整个区域的金融效率和金融竞争力构成负面影响。因此,区域内竞争与合作间的尺度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博弈将贯穿区域金融合作的始终。如何让合作各方在遵循金融运作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互惠互利的同时保障合作效率的实现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四)可能引致的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合作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区域金融合作的开展亦不可避免会给区域金融安全带来挑战,引致区域金融风险。所谓区域金融风险是指由某些金融机构内部产生的金融风险在区域内传播、扩散而形成,或是由区域内其他地方将金融风险传播给本区域而

13、引起的关联性金融风险。首先,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入必然导致区域内资金的流动,进而要求跨区域的金融监管,增加了监督的难度,为潜在的金融风险提供了可能;其次,区域金融合作会促成区域内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相互持股等交易,客观上形成了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和财务联系,原本分割开来的各金融机构就会受到相互间的影响,增大了该区域的总体金融风险。区域金融合作过程将伴随着产业的转移和集聚,加速各类企业集团的跨区域扩张,引致巨额资金在区域内的流动,加大了潜在风险。三、建立健全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的推进机制(一)发挥“双核”、“腹地”的比较优势,明确分工定位区域金融合作的基本原理是比较优势原理。根据区域内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

14、,确定差别化的金融发展目标是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成渝两市作为区域金融合作的“双核”特征明显,不仅是整个成渝经济区甚至整个西部的金融决策、金融管理、金融信息和服务中心,也是西部的金融清算结算中心。“腹地”即成渝经济区内除成渝两市外的其余地区,其金融市场的发育、金融体系建设、金融规模总量等各方面均与“双核”有较大差距,呈“哑铃式”空间分布。而成渝两市“双核”的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上,对“腹地”的辐射和带动效应远落后于长三角经济区上海对江浙两省的带动效应,而且这种差距在短期内很难改善。因此笔者以为,立足成渝经济区实情,理想化的“优势互补”思路实用性不强,建议走竞争性、分层次、相向对接的金融合作发展

15、道路。成渝两市应不断提升和完善其“双核”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挖掘“腹地”资源优势,可为“双核”打造金融后台,为“双核”的众多金融机构前台提供服务和支撑,利用经济发展差异承接成渝“双核”金融发展的溢出资源,在成渝周围筹谋组建金融聚集区和金融服务区;广大“腹地”区域经济则可立足其以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为主、“腹地”金融基础薄弱的客观实际,以建立和夯实诸如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地方性担保机构等的中小金融机构来针对性地满足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基层金融需求,从而有效拉动“腹地”经济发展,并支撑“双核”发展。(二)建立健全合理的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运行机制1.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沟通

16、协调机制。首先,可建立健全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即由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重庆营业管理部牵头,区域内各二级城市中心支行参与。通过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研究、分析并解决制约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的关键性问题,可主动向各级地方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争取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区域金融合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其次,切实加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派出机构及内部机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再次,建立金融机构协作平台,推进金融行业各分支业务在成渝经济区内互动发展,可借鉴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的跨地区建立共同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成渝经济区共同金融组织。2.建立健全成渝经济区金融合作的利益均衡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