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59757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阅读】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陈师道是江西诗派里除了黄庭坚之外,声望、成就最高的诗人,往往黄、陈并称。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部分专门列有“后山体”。宋元间方回瀛奎律髓为江西诗派张目, 有“一祖三宗”之论,而陈师道名列“三宗”之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之后山集提要详论师道诗歌的渊源、优劣:其五言古诗,出入郊岛之间,意所孤诣,殆不可攀,而生硬之处,则未脱江西之习。七 言古诗,颇学韩愈,亦间似黄庭坚,而颇伤謇直,篇什不多,自知非所长也。五言律诗,佳 处往往逼杜甫,而间失之僻涩。七言律诗,风骨磊落,而间失之太快太尽。五七言绝句,纯 为杜甫遣兴之格,未合中声。长短句亦自为别

2、调,不甚当行。大抵词不如诗,诗绝句不 如古诗,古诗不如律诗,律诗则七言不如五言。看来后山诗渊源不止一家,杜甫、韩愈、孟郊、贾岛、黄庭坚等前贤时俊都在陈师道钻 研学习之列,显示出师道颇能博采精研,自成一家风格。不过,这些对陈师道有影响的诗人,于后山体所起的作用并不能等量齐观,其中杜甫、韩愈的沾丐尤其重要。如果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加以研究,探讨陈师道是如何接受杜甫和韩愈诗歌的,而接受者对两个被接收者有着怎样不同的接受态度,以及杜、韩对后山诗的形成和艺术特质起多大作用,上述问题的研究非但有助于观照陈师道诗歌的艺术渊源和特征,而且对分析唐宋诗歌转关中关键人物所发生的影响力,乃至体味唐宋两种不同类型诗歌的

3、特质和旨趣,都有不可忽视的诗学意义,耐人寻味,启人思索。首先,为何不“分而治之”,却要把杜甫、韩愈放在一起,同时研究陈师道对两家诗的 接受?笔者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杜甫、韩愈的诗歌本是一脉相承的艺术关系,而两人又对宋诗的定型和艺术特征起了关键作用。诸多宋人都是既接受杜诗,同时又接受韩诗,杜、韩对宋诗时时有交织互补的作用。清代田雯云:“今之谈风雅者,率分唐、宋而二之。不知杜、韩海内俎豆久矣。(宋)梅、欧、王、苏、黄、陈诸家,亦无不登少陵之堂,入昌黎之室。”杜、韩两家诗的艺术特征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宋人在品评、接受杜诗时,时常附带论及韩愈;而在研摹、评析韩诗时,又往往会追溯到杜甫。陈师道作为宋诗大

4、家,他对杜、韩都 有所接受、有所评价,以陈师道为研究中心,向上联系杜、韩,进行诗歌接受的比较,无疑 是一种富有新意的研究路径。在杜甫、韩愈接受史上,陈师道的情况较为复杂难辨。杜甫、韩愈的诗肯定是后山诗的重要艺术渊源,殆无疑义;然而,杜甫、韩愈诗对后山诗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两者之间有 无差别,尚需细细斟酌。陈师道的后山诗话涉及对杜诗、韩诗的评价多条,在师道眼里, 两人的优劣高下差别极大,判然分明。对于杜甫,陈师道顶礼膜拜,一力称许,几乎尊为诗 坛教主;而对韩愈,则一再批判贬低。虽然陈师道对韩诗的否定贬抑多于肯定赞美,但所论 往往在关键的节骨眼上,富于理论思辨色彩,启人深思,故而师道批韩绝非不分青

5、红皂白的刻意诋毁;相反,这些评论对于后世论韩诗影响极大。下面,拟考察后山诗学杜、 学韩情况,罗列、评述师道论杜诗、韩诗,并从整体上对陈师道接受杜甫、韩愈诗歌的异同和意义作一 评骘。陈师道作为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其诗在后世毁誉参半。力捧师道的方回甚至说:“老杜诗为唐诗之冠,黄、陈诗为宋诗之冠。黄、陈学老杜者也。”推崇到了极点;而后来一些反对江西诗派的人, 则又对后山诗贬损不遗余力,认为其诗艰涩、瘦硬、拙俗、难解。其实,我们应该撇开门户之见,进行综合客观研究。陈师道游于苏轼门下,向曾巩执弟子礼,又学诗于黄庭坚。单就诗论,陈师道最佩服前代的杜甫和当时的黄庭坚,其后山诗话云:“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

6、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其诗皆成一家之风格,但杜甫更能融汇贯通,显示出地负海涵、千汇万状的 艺术表现力。陈师道又云:“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与李白的惊人天赋相比,杜甫显然更适合材质普通者的脾胃,有规矩可寻正是诗人中的芸芸众生所期盼的。陈师道接受杜甫,不是停留在点点滴滴的模仿,而是希望把杜诗的格调、思致、章法等技巧法度学到手。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记载了陈师道的学杜体会:陈无己先生语余曰:“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 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余曰:“如何等是?

7、”曰:“冬日谒玄元皇帝庙诗叙 述功德,反复致意,事核而理长;阆中歌辞致峭丽,语脉新奇,句清而体好;兹非立格之妙乎?江汉诗言乾坤之大,腐儒无所寄其身;缚鸡行言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兹非命意之深乎?赠蔡希鲁诗云:身轻一鸟过,力在一过字;徐步诗云花蕊上蜂须,功在一上字;兹非用字之精乎?学者体其格,高其意,炼其字,则 自然有合矣。何必规规然仿像之乎?”可知陈师道对杜诗深有悟入,不是仅停留在字句模仿的浅表层面,“体其格,高其意,炼其字”的要求已经深入到了技艺法度的更高理论层面。除了杜甫,陈师道又对黄庭坚表现出无比的钦服。其实,师道对黄庭坚的拳拳服膺是有前提的,亦即他们都有着尊杜、 学杜的共同艺术追

8、求。陈师道最佩服者自然是老杜,而他又 认为黄庭坚是彼时学杜的最佳诗人,于是折节“愿立弟子行”。观师道答秦观书即可一清二楚:“仆于诗,初无法师。然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 而学焉。豫章以为譬之奕焉, 弟子高师一着,仅能及之,争先则后矣。仆之诗,豫章之诗也。 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不为者也,故其诗近之,而其进则未已也。”基于学杜的共同好尚,黄、陈交谊深厚,彼此影响。然而,高调标榜学杜并不意味着真能做老杜的衣钵传人。清人翁方纲说话不留情面:“后山极意仿杜,固不得杜之精华。”师道学杜的实绩如何,还得要检验他的创作实践。宋人葛 立方韵语阳秋卷二记录了其父葛胜仲

9、与友人论师道学杜的一段话:鲁直谓陈后山学诗如学道,此岂寻常雕章绘句者之可拟哉。客有谓余言后山诗, 其要在于点化杜甫语尔,杜云“昨夜月同行”,后山则云“勤勤有月与同归”;杜云“林昏罢幽磬”, 后山则云“林昏出幽磬”;杜云“古人日已远”,后山则云“斯人日已远”;杜云“中原鼓角 悲,后山则云“风连鼓角悲;杜云“暗飞萤自照,后山则云“飞萤元失照;杜云“更觉 追随尽”,后山则云“林湖更觉追随尽”;杜云“文章千古事”,后山则曰“文章平日事”;杜 云“乾坤一腐儒”,后山则曰“乾坤著腐儒”;杜云“孤城隐雾深”,后山则曰“寒城著雾深”; 杜云“寒花只暂香”,后山则曰“寒花只自香”。如此类甚多,岂非点化老杜之语而

10、成者?余 谓不然。后山诗格律高古,真所谓“碌碌盆盎中,见此古罍洗”者。用语稍同,乃是读少陵 诗熟,不觉在其笔下,又何以足病公。陈师道在字句点化方面仿效杜甫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有的可能是刻意模仿,有的因对杜诗烂熟于胸, 无意间偶合。除了字句点化,师道学杜还表现在风格、意境等深层 面上。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六转述他人论诗云:赵章泉先生尝云:“学诗者莫不以杜为师,然能如其诗者,鲜矣。句或有似之,而篇之全似者,绝难得。陈后山寄外舅郭大夫 诗,乃全篇之似杜者也。”那么,师道学杜究竟到了何种程度,不妨就来考察这首全篇似杜 的寄外舅郭大夫:巴蜀通归使,妻孥且定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

11、 情亲未忍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师道贫穷至不能养家糊口, 妻儿竟随娘家远走他乡, 真太辛酸。此诗情真格老,有瘦硬浑成的风格,在后山诗中可算佳作。今人李庆甲瀛奎律 髓汇评卷四十二于此诗后征引了诸家评论。限于篇幅,下面仅转引方回、冯舒、查慎行等 几家评论:方回:后山学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劲,情味深幽。晚唐人非风花雪月、禽鸟、虫鱼、竹树,则一字不能作。九僧者流,为人所禁。诗不能成,曷不观此作乎?冯舒:以枯淡瘦劲为杜,所以失之千里,此黄、陈与杜分歧之处。如此学杜,岂不 敛手拊心?查慎行:“不忍”、“未忍”犯重。四十字中何至失检点若此?以为逼近老杜,吾不谓然。无名氏(甲):总而论之,凡诗情要深

12、,韵要雅,格要高,律要严,才要富。惟老杜兼之,故出奇无穷。后山此作情韵好,故得老杜之一体,方君终不解也。真是众说纷纭,有褒有贬。学杜是没有问题的,议论焦点在于是否到了“逼近老杜”的程度。往深里追,陈诗还是略显雕琢的痕迹。明人谢榛四溟诗话评云:“赵章泉谓绝似子美。然两联为韵所牵,虚字太多,而无余味。 ”后山诗注补笺引梅南本墨批云: “学杜 太有迹。”综合诸家意见,陈师道学杜的毛病恐怕在于一味追求枯淡瘦劲,而稍带雕饰痕迹。再举一首陈师道的名作登快哉亭: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 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卷一 引方回、纪旳等人的评论:方

13、回:全篇劲健清瘦,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纪旳:尾句却有做作态,是宋派,绝非老杜。动引杜以张其军,是虚谷习气。与上一首存在同样问题,师道学杜不可谓不深刻、不鞭辟入里,而终不能研炼摹刻到精 妙绝伦的境地。公认的学杜有得的佳作,尚且有人质疑,何况其他呢?人方东树引姚范论诗之语云:“后山之祖子美,不识其混茫飞动,沉郁顿挫,而溺其钝涩迂拙以为高。其师涪翁,不得其瑰玮卓诡,天骨开张,而耽乎洗剥渺寂以为奇。”师道学杜,没有学到老杜千汇万状、沉郁顿挫的境界,却陷入竭蹶寒窘而浑然不觉;学黄没有学到 山谷瑰玮卓诡的风采,而斤斤于粗朴瘦硬却不能解脱。这是非常内行的评价,师道的名言是:“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

14、粗毋弱,宁僻毋俗。”真正是自家招供。对于后山诗,钱鍾书作过非常形象的譬喻,他说:“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么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 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 字句简缩的时候,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这话表面上轻松幽默,实则如老吏断狱,辛辣非常,把陈师道的长处、短处都描摹出来了。换句话说,后山诗有两种,一种是学杜、学韩 的生硬僻涩型,一种是朴素白描的清纯沉健型,而两种之中又以前者为主, 曲折生涩是后山诗的主导风格。当然,陈师道形成这种诗风和他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他

15、一生沉沦下僚,郁 郁不得志,长期的布衣生涯、穷困清苦生活养成了他孤介耿直的个性和对社会疏远而冷漠的 态度。求深求涩是冥心苦吟的必然结果。细论陈师道学杜的得失,恰好为下文考索评价其接受韩诗作了铺垫。钱基博有一段话论述后山诗风,极恳切:诗境至师道而益仄,时境至师道而已穷,辞藻既已力浦,才气又不敢 骋,无才无华,只见瘦硬。盖师道运思欲幽,造语欲僻,而倡为宁拙、宁朴、宁粗、宁僻之 论;又谓:“学者不由黄、韩而为老杜,则失之浅。”余谓老杜诗探怀以出,无心于“好”、“不好”,而刚健婀娜,自然妙造。白居易、苏轼,能为“好”者也:逸趣横生,寓怨悱于 风情,以警快出闲暇。韩愈, 能为“不好”者也:硬语盘空,发妩媚于粗朴,以迟重出雄矫。 至于黄庭坚、陈师道,欲为“不好”者也;枯其笔,僻其句,而趣不足以发奥,气不能以运 辞。然庭坚危仄之中,自有驱迈;而师道瘦硬以外,别无兴会。庭坚尚致力二谢而得其隽致, 师道则一味韩、黄而益为瘦硬。这段话深堪玩味。老杜诗炉火纯青,已入化境,开后来法门无数,得其一端者即足以名家。陈师道为才气笔力所限,虽然学杜,但走的是偏锋。而且他明确声称,学杜应以韩愈、 黄庭坚为阶梯,拾级而上。韩诗本出杜诗,为了显示与众不同,专力写那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