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小故事210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1547266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日小故事210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每日小故事210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每日小故事210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每日小故事2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日小故事2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每日小故事210王安石输给了谁2014-10-11 07:22阅读(10)评论(0)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改革的失败,一般都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但也不尽然,比如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它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另一方面又来自王安石想竭力保护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当时农民最恨的莫过于“青苗法”。农耕经济时代,农民的日子是过得相当艰苦的,粮食吃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告急,他们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这种民间借贷导致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弊端显而易见,王安石决定实施“青苗法”解决这个问题。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介绍了“青苗法”的内容:官府向农民放贷,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

2、一年,年息两千。这个利率明显低于民间的高利贷。然而,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牟取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却耍小动作,他们春季和秋季各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收回,取利两分,这样年利就达到了四分。有些地方利率之高,竞达到原来设定的35倍。加上农民向官府借款,要申请、审批、还贷,手续繁琐,个个关节都必须求人、支付好处费,农民的负担反而比“变法”前更重。“变法”期间,就曾发生过东明县一千多农民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件。公道地说,如果执行不走样,“青苗法”确实不失为一项好政策,它既有利充实国库,更可以调节贫富悬殊。当年,王安石在宁波鄞县做县长时,就按“青苗法”的内容操练过,史书记载:他“贷谷与民,出息以偿

3、,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区域“试验”做基础,王安石对“青苗法”的实施才底气十足。然而,王安石忘记了一点:在一个县推行“青苗法”,只要做县长的王安石品质高尚,具有足够的威信就行了,因为他王安石本人就是执行者;而在一个国家推行“青苗法”,则需要整整一个官僚集团的廉洁作为保证,毕竟此时的王安石是决策者,而不是具体的执行者,当时的政治体制恰恰不能让官员做到最基本的清廉。于是,历史也就开了这样一个玩笑:王安石做县长推行“青苗法”,能够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王安石做参知政事(宰相),想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推行“青苗法”,反而惹得天怒人怨。官员的大规模腐败,永远是与体制的不合理连在一起的。在民

4、主社会,普通公民有足够的力量监督官员的所作所为,官员的行为自然会变得非常规矩,国家出台的有利民生的政策、法律,能够得到认真的执行。而在专制社会,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上级,只要通过拍马溜须、跑跑送送之类的方式就可以确保自己官位的稳定,于是官员对老百姓的利益漠不关心,甚至不惜以权力大量牟取私利,好经被和尚念歪的事也就屡见不鲜。一得体制这东西,真的很玄妙。莫迪在地方能够推行的政策,放在全国不一定行。正如王安石在地方能够推行的青苗法,放在全国就不一定行。学校的课程改革也是这样的,改革到深处,就会触及一些灵魂、观念和利益,就会在各个小团体之间产生一些调整和整合,就会在权利和义务之间重新界定范围。这会让所有人都必须改变才行。而不仅仅是既得利益者。就拿学校的做法来说吧。为了让中层能上能下,不成固定板块,学校实行每年一聘,为了克服老师只唯上的思想,学校引入家长委员会,考核全体教师,这些东西,放在一个特定的学校,可能能行,但放在全县的大环境中,可能就不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