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旗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536642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社旗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社旗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社旗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社旗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社旗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社旗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社旗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社旗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6题;共14分)1. (2分) (2019高三下静海模拟)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_,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_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苏轼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四大家”。前不久,这里曾山洪_,致使公路堵塞,交通陷于瘫痰。A . 素养 情境 独树一帜 暴发B . 素养 情形 独树一帜 爆发C . 素质 情形 不落窠臼 爆发D . 素质 情形 不落窠臼 暴发2. (4分) (2018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

2、文字,完成小题。【甲】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心浮气躁 , 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乙】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动自己,震撼世人。然而,【丙】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及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

3、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提不高?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1) 文段中划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心浮气躁B . 清芬可挹C . 及时D . 从而(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B . 乙C . 丙3. (2分) (2017高一下太原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真正的思想家寥若晨星 , 孔子就是集夏商周三代礼文化之大成,又开启中国经学体系的思想家之一。近年来高校频频曝光的学术造假现象暴露了中国为数众多的高层科研工作人员缺乏坐

4、而论道的实干精神,喜欢走捷径、钻门路。于恕成先生是中国诗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主攻中国古代文学,真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因为在分众化时代,走大众化路线,就意味着要面对众口难调的尴尬和困难,有可能你想让所有观众都满意,结果所有人都有不满意的地方。虽然离开母校多年,但一提起各位老师的名字,我就能回想起他们在讲台上讲课的样子,他们对我的耳提面命 , 我一刻都不能忘。A . B . C . D . 4. (2分)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B . 瞿塘峡

5、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自古就有“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门”之誉。C . 孔雀东南飞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我们读完了这篇课文,却不知到何处才能找到乐府诗集?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太少了。D . 修正案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关系,使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5.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 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正是深重的灾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B . 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

6、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混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C . 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方最多的。D . 在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今年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6. (2分)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B . 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为上片、下片,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C . 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

7、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D . 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7. (6分) (2017高三下龙泉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莫把汉学当国学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仪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

8、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

9、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10、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

11、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1) 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汉学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B . 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12、。C . 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D . 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2) 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B . 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C . 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D . 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3) 根据原

13、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B . 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C . 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D . 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8. (18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梧 桐 树丰子恺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

14、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

15、,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