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面面调研活动的总结报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528200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习俗面面调研活动的总结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春节习俗面面调研活动的总结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春节习俗面面调研活动的总结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春节习俗面面调研活动的总结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春节习俗面面调研活动的总结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节习俗面面调研活动的总结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习俗面面调研活动的总结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节习俗面面观调研活动的总结报告实践是一件听起来轻松实则却韵味十足, 甚至意义深刻的是。 实践能使你一成的惯性和被特定的环境保护的生活重新增添一些色彩, 确切的说 i ,这是一个过程,过程中夹杂着忙于快乐。这次春节实践调查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了解了平时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原来许多的民俗习惯的背后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听我讲讲吧: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每到除夕之夜, 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 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

2、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 几天后热退病去, 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 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 吹灭了灯火, 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 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

3、边, 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 压祟钱 ,又因 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 压岁钱 了。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 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 如 千秋万岁 、 天下太平 、 去殃除凶 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 ,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

4、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 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 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 长命百岁 ,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 、 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 家长们喜欢选用号

5、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 因为 联 与 连 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 、 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 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 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

6、们把饺子叫“馄饨” 。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 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 宛署杂记 记载: “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 , 如今已通作“扁” 。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 、 “水点心” 、 “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

7、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 12 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子”为“子时” , 交与“饺”谐音, 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 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 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女娲抟土造成人时, 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 用细线把耳朵拴住, 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

8、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 ,用嘴咬吃。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 人们常常将金如意、 糖、 花生、 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 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

9、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 然后连汤带饺 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 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 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藏族 除夕那

10、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 。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 表示除旧迎新, 驱邪降福。 到了新年早晨, 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 , 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

11、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 ,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耙,人口少的一家人一 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 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 沸腾的生活。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 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 的姑娘。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 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 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

12、一年的吉祥开端。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 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 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 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白族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开”的庆祝活动所谓“放 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 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 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 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

13、回纪念品的人, 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 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 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 。 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 ; 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 。 初一、 初二、 全

14、村青壮年男子, 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 。 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 另一半由大家平分。 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僳僳族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 , 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 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 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

15、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 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 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 和生活都能“年年高:侬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侬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 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 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 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 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 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 分吃牛肉。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 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 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