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3152783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教师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诗歌鉴赏景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概括景物特征。2.品味景象中蕴含的思想情感。3.了解鉴赏景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其答题方法。二、考纲解读、知识链接1景物形象,即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如杜甫旅夜书怀中所描绘的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的,诗中的景物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2分类。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冷暖、褒贬)。3.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

2、等)。有些形象可引发我们的丰富联想。形象是意象的根。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阅历为资本,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4.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 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三、 质疑探究 成果展示活动一:真题导航,明确考点(完成下列高考题,明确考点)例1:(2014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 送 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参考答

3、案】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点评】抓住总体之景:时间、地点、氛围;细致描写每一个画面,将每一种景物写出来即可。例2:(2014年全国大纲卷)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试题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

4、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例3:(2014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艳丽 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

5、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例4:(2014年天津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

6、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解析】分析诗歌情感,要抓住诗歌的意象的特点,进而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感情。例5:(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阮郎归 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例6:(2013年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

7、答问题。(7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答案: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例7:(2012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

8、,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参考答案】(1)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课堂小结:高考题考察角度有哪些?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2、诗歌营造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景”与“情”的关系) 5、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景,请从景物描写角度作简要赏析。 6、开头两句描写

9、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活动二 结合意象,体悟情感:(描写画面类)完成下列题目,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B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虚堂 寇准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

10、难忘是旧情。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注】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诗人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方法探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结合诗句具体叙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活动三:把握技巧,体悟情感(鉴赏技巧类)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题元十八溪居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 水槛山窗次第逢。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声来枕上千年鹤, 影落杯中五老峰。更愧殷

11、勤留客意, 鱼香饭细酒香浓。注: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踯躅:杜鹃花的别称。(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答案: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景物描写的特点: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竹轩诗兴 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工,陿径初成

12、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方法探究:明确鉴赏景物的角度:1、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2

13、、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3、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静和静景、远景和近景、形色声味)四、检测反馈1、2011年高考安徽卷: 琅琊溪 宋 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

14、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南宋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问: 词的下片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答: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

15、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五 点评提升:小结本堂课,可谈谈本堂课的收获或者自己的感受,或者分享自己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心得体会等。规律总结1、把握画面,描摹图景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2、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3、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