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1511844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要: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模式发生变化和日趋不稳定,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政治生活日趋复杂化,各种信息传播增多增快,受这个大环境影响,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关键时期的部分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而且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数正呈上升趋势,这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以及研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并浅论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语文教学;现代社会,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

2、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们既要注意身体健康又要注意心理健康。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全面的健康。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它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其实不然。有些人虽无心理疾病,没有精神病、神经官能症或者变态人格,但他们或者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感到厌倦,认为没有意义,对别人不信任,拒绝与人交往;或者唯我独尊,狂妄自大,人际关系严重失调;或者情绪偏执,缺乏自我调控能力,遭遇不幸时往往不能自拔;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学生人格,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复杂的新问题。一、我国目前中小

3、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不寻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2001年省教院的刘红教授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占9.29%29.47%,问题较严重的占3.43%18.59%。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失衡,如任性、厌学、嫉妒、多疑、自卑、易怒、多愁善感、记忆力衰退、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自我失

4、控、轻生等;二是心理障碍,如多动、焦虑、抑郁、恐怖、癔症等等。(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上述种种数字说明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社会能力发展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语文是一门从事学习、工作和交际的基础工具,是文化科学的载体,它是各门学科基础的基础,它是培养各种能力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素质包括:语文与思想品德、文化智能、个性心理、生理健康

5、、劳动技能这五类素质相互交织、紧密联系、或轻或重,都通过语文教育这个主渠道进行培养。在这五类素质中,身心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这个素质的重中之重,因此语文教育中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探析(一)社会因素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加上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多,随着知识的增多,阅历的拓展,对人生、社会会有更多的认识,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会或多或少在孩子心中产生消极影响。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诚信缺失、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等现象和行为在他们心中会留下

6、永不磨灭的阴影,学校正面教育远远抵挡不住社会负面影响的强烈冲击,这会使他们的心理失衡。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淫秽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长此以往,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残等心理健康问题和不良行为将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成材。(二)家庭因素社会变革时期,家庭结构、家庭模式随之发生改变,家庭的稳定性也面临严峻考验,这不但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其价值观念也带来强烈的冲击;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继亲家庭、特困家庭、不和谐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等问题逐渐增多,问题家庭的学生处境堪忧。

7、这些学生大多学习没有上进心,一天到晚心事重重,郁郁寡欢,任性、对人缺乏起码的同情心,自卑,孤僻,消极,自暴自弃,不遵守校规校纪,厌学、不学,逃课,有的甚至早恋,严重的会打架斗殴,偷偷摸摸,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个人因素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转折期, 初中生大多在1115岁之间,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其自我意识、成人意识增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个性发展属于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存性交错的时期,因而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平衡性和矛盾性的“边际”心态。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让教育者很为难。如果不采取科学引导处理方法措施,学生就会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

8、、宽于律己、严于对人、狭隘自私、自命不凡,认识事物缺乏客观评价,偏激固执,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独断性;有的则表现为自卑、行为猥琐、孤僻、心理空虚、寂寞;有的表现为言行举止莽撞冒失,头脑简单,感情用事,行为不思前想后等等。(四)学习上的压力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多,教材难度加大,加上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教育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所学知识基本上是为了考大学的, 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有极少部分,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境地。从而导致精神萎靡不振、神经衰学生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症状以及毕业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再则目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得不分重点班、普通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教育方法、手

9、段和措施不是“一切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分数”。“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校园成了“失乐园”,学生的生命质量就像他们编的歌曲一样的令人心颤:“起得最早的人是我,归得最迟得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活得最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学生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失眠、注意力涣散、头晕、心悸,除了痛苦的简单机械无味的重复学习外,就没有快乐可言。同时,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往往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三、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一)爱心教育关爱是教育的良药。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特殊的生活经历或生活在问题家庭环境中,他们渴望得到的是

10、真正的关爱。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去弥补这些孩子丢失的爱。学习上,多辅导;生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疏导。要经常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用自己真挚的爱心去温暖他们,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朋友,思想进步的引路人,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善,使他们不再感到自卑和孤独。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向偏远乡下的小学捐赠衣物、笔墨纸张,以及给集镇上孤寡老人打扫清洁卫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关爱普通人,尤其是弱者,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渐渐地,大部分学生的情感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

11、懂得去爱护、关心体贴他人。学生在相互关爱的过程中,人的怜悯、恻隐本性被激发出来,自我为中心、任性、孤僻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可贵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内心压抑、愤世嫉俗、对人和事都充满着敌意,长期以往,心中的“千千结”得不到解开,突发伤人、自残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将会使他们产生蔑视生命的心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些主观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从小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性情。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生命”为主题,表达了作家们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探究这些文章,看看作者对人生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

12、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我们的生命可贵意识,热爱生命,欣赏生命。以本单元冰心的谈生命一文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重视生命的意义和来之不易的情感价值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由生长到壮大的过程的艰辛以及生命中的痛苦与幸福相生相伴的一般规律。(三)智育和心育相结合的方式。在新课改理念下三维教学目标中,不仅要落实好“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力图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课文中,有很多文章就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像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理想、我的信念等课文能让学生

13、明白要实现美好愿望,必须坚定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生活、学习中,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和斗志,“破罐子乱扔”,最终将一事无成。这种教学目标实施得好,能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克服诸如烦躁、自卑、畏难的等心理,健全学生人格。在丑小鸭我让学生体验到自身条件差,不能作为自己不求上进,悲观厌世的托词,心中时刻要有看到希望,自身必须始终不屈地奋斗, 实现自我价值。芦花荡一文中老头子,性格过于自尊、自信,一次护送任务没有圆满完成,让悔恨交加,痛苦不堪。通过课文的学习,我让学生感悟到健全人格,看问题不要走极端化,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生活是坎坷不平的,失败并不可怕,

14、怕的是永远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而不能自拔,痛苦一生不得解脱。(四)融心理教育于语文活动课中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精力旺盛,具有较强表现欲望,他们都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才华和优点,以博得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尊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以增强 其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我班的有一名学生李某,语文成绩很好,文章写得很不错,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强,不足的是偏科,他也尽了力,理科老是搞不上来,只要一到理科考试,他就变得焦虑、失眠,有时会得神经衰弱,久而久之,他还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我知道,我班的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他的这种考试恐惧心理。语文实践课,我组织开展一次主题为“要不要考试”的辩论会。李某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正反双方辩论得非常激烈,即便有些观点显得很幼稚。通过这次活动,减轻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培养了学生们的相互合作共同进取的精神,同时,部分平时思想较偏激的学生,也在这次活动中调节了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参考文献1罗俊.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罗仕芳.班主任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林崇德.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