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50985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 程中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 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肠道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 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四部分组成,这些功能分别有相 应的结构基础,是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 成细菌及内毒素易位。1. 肠道屏障的构成 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 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 。肠道屏障 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及免疫屏障。11 机械屏障由

2、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肠上皮由吸收 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组成,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 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尤以紧密连接最为重要 。紧密连接主 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nula occludens, ZO)家族、连接 黏附分子(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JAM)等。广义的机械屏 障还包括肠道的运动功能,肠道的运动使细菌不能在局部肠黏膜长时 间滞留,起到肠道自洁作用。吸收细胞侧面和质膜在近肠腔侧与相邻的细胞连接形成紧密连 接复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

3、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潘氏细 胞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 类防御素5 和人类防御素6,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 日益受到重视。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 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的粘附定植从而可 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12 化学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粘多糖、 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构成了肠道的化学屏障。胃酸能杀灭进入胃肠道的细菌,抑制细菌在胃肠道上皮的粘附 和定植;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裂解;粘

4、液中含有的补 体成分可增加溶菌酶及免疫球蛋白的抗菌作用;其中,肠道分泌的大 量消化液可稀释毒素,冲洗清洁肠腔,使潜在的条件致病菌难以粘附 到肠上皮上。13 生物屏障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寄居着大约10131014个细菌,99% 左右为专性厌氧菌,肠道内常驻菌群的数量、分布相对恒定,形成 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此微生态系统平衡即构成肠 道的生物屏障。专性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等)通过粘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 合,形成菌膜屏障,可以竞争抑制肠道中致病菌(如某些肠道兼性厌 氧菌和外来菌等)与肠上皮结合,抑制它们的定植和生长;也可分泌 醋酸、乳酸、短链脂肪酸等,降低肠道pH值与氧化还原电

5、势及与致 病菌竞争利用营养物质,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14 免疫屏障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和弥散免疫细胞。肠相关淋巴组织 主要指分布于肠道的集合淋巴小结,即Peyer结,是免疫应答的诱导 和活化部位;弥散免疫细胞则是肠粘膜免疫的效应部位。M细胞:主要负责抗原的提呈;粘膜层淋巴细胞(LPL):富含T、 B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中和外来抗原;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是免 疫效应细胞,主要功能是细胞杀伤作用;肠巨噬细胞:起抗原呈递的 作用,又具有吞噬灭菌的功能;分泌型IgA是胃肠道和粘膜表面主 要免疫效应分子,对消化道粘膜防御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防御病菌在 肠道粘膜粘附和定植的第一道防线。肠道的粘膜

6、屏障功能对于预防肠源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 粘膜屏障的结构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具体免疫学等方面还需 要进一步研究。1 孙磊。02气腹对大鼠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佳木斯大学2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2 尉秀清.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及其临床检测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 册,2004,31(10):415-4183 叶强,欧希龙.应激致肠道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J.现代医学,2011,39(5):619-6224 周素芳,杨景林,王敏.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5):344-3465 胡翔,贺德.肠黏膜生物屏障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 程,201

7、0,18(2):173-1766 王兴鹏,黄晓曦.全国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基础与临床专题研讨 会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9):6197 李伟,陈庆森.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及其菌群与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8,29(10):649-6558 徐鹏辉高杰英陈德蕙等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对肠上皮屏障功能的影响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5. 29(4): 301-304.9 陈忠龙.肠黏膜屏障与胃肠道疾病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2):31-32.10 刘云芳,陈耀星,王子旭.胃肠神经肽对肠黏膜免疫的调节J. 解剖科学进展,2006,12(3):259-262.11

8、武金宝,王继德.张亚历.肠黏膜屏障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 杂志 2003,11(5):619-62312 李宁.肠屏障功能障碍及我们的对策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20:353613 方文慧.姚咏明,施志国,盛志勇.肠源性防御素与肠道天然免疫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0,25: 463-46514 宋红丽.吕飒.马力.李颖.刘沛.TNF-a影响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 连 接 蛋 白 的 表 达 J. 世 界 华 人 消 化 杂 志 2004,12(6):1303-130615 戈娜.袁慧.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J.广东畜牧兽 医科技 2008,33(1):9-1116 吴仲文.肠道屏障与肠道微生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 ,16(12):76877017 彭乃宝.维护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性及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0):1182118418 张喜平,陈汉卿,急性胰腺炎并发肠黏膜屏障损害机制与作用J.医学研究杂志,2006, 35(7): 7880.19 吴国豪,肠道屏障功能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11(1): 4447.20 滕占庆,张东萍,曹建春,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疑 难病杂志,2007,6(3):1841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