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总结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1503181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兽医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兽医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兽医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兽医学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兽医学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兽医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兽医学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兽医学总结(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老师说,把这些题目搞定,七八十分没问题)一、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症防治等部分。二、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三、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1、阴阳属性的划分:阴阳既然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代表了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一般认为,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动静、有形无形等为准则。概括起来,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无形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

2、进的、兴奋的及强壮的均属于阳,凡是向下的、静止的、有形的、寒冷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抑制的及虚弱的均属于阴。2、阴阳的相互关系: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四、五行属性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1、五行属性的划分:?2、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相乘、五行相悔、五行制化、母病及子、子病伴母。五、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地方,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2、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器官,具有传化浊

3、物,泻而不藏的特点。3、五脏的功能:心:心主脉;心藏神;心开窍于舌;心主汗。(心与小肠相表里)肝:肝藏血;肝主疏泄;肝主筋;开窍于目;肝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脾: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脾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肺: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通调水道;肺主一身之表;外和毛皮;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肾:肾藏精;肾主命门之火;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 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肾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4、六腑的功能: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脾胃的运化。胃:受纳和腐熟水谷,称为“胃气”小肠: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即小肠接受由胃传

4、来的水谷,继续进行消化吸收以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即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水谷残渣或浊物,经过吸收其中的多余水液,最后燥化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三焦总的功能是总司机体的气化,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通道。5、五脏之间的关系:(重点在心与肺、脾、肝、肾的关系)心与肺: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二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而气只有灌注于血液中,靠血的运载才能到达全身。)心与脾: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统血。心与肝: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肝藏血和心藏神、肝主疏泄两个方面。心与肾:心位于上焦,其性属火、属阳;

5、肾位于下焦,其性属水、属阴;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滋养、相互制约的关系。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的代谢两个方面。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保持正常呼吸两个方面。肝与脾:主要是疏泄和运化关系。肝与肾:主要表现在肾精和肝血相互滋生方面。脾与肾:主要是先天和后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肾主藏精,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六、气和血及津液以及气与血的相互关系。1、气、血、津液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2、气是不断运动的、及其细微的物质;气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种,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的生理功能:(

6、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6)营养作用3、血是循环于脉中的红色液体;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血藏神4、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而稀津,浊而稠液)5、气与血的相互关系:(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以载气七、病因和六淫的致病特征和病理过程。1、病因,即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兽医称之为“病源”或“邪气”。根据病因的来源、性质及致病特点,中兽医学中将其分为外感、内伤和其他致病因素三大类。2、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反常气候。它们原本是四季气候变化的六种表现,称为六气。六淫致病,具

7、有下列共同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 (3)兼挟性 (4)转化性3、六淫致病特征:(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风是春季的主风,但一年四季皆有。因风邪多从皮毛侵犯机体而致病,其他邪气也常依附于外风入侵机体,外风成为邪气致病的先导,是六淫中的首要致病因素,故有“风为百病之始”(2)寒邪:寒为冬季主风,但四季皆有。寒邪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由外感受,多由气温降低,保暖不够,淋雨涉水,汗出当风,以及采食冰冷的饲草饲料,或或饮凉水太过所致。内寒是机体衰退,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病症。(3)暑邪:暑为夏季的主气,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令。(4)湿邪:湿为长夏的主气

8、,但一年四季都有。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等外在湿邪侵入机体所致;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骤而成。(5)燥邪:燥是秋季的主气,但一年四季皆有。燥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多由久晴不雨,气候干燥,周围环境缺乏水分所致。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以致机体阴津亏虚所致。(6)火邪:火、热、温三者,均为阳盛所生,其性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是程度上有所差异,即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二是热与温,多由外感受,而火即可由外感受,又可内生。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 风性善行数变 风性主动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寒性阴冷,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寒性收引暑邪的性

9、质与致病特点:暑性炎热,易致发热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伤阳气 湿行重浊,其性趋下 湿性粘滞,缠绵难退。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燥性干燥,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火为热极,其性炎上 易生风动血 易伤津液 易只疮痈。八、病理的几种表现形式。1、邪正消长 2、升降失常 3、阴阳失调九、切诊的方法、内容及不同家畜切诊的部位。1、中兽医学诊察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2、(1)切诊的概念:是依靠手指的感觉,进行切、按、触、叩,从而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2)切诊的方法: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压畜体浅表的

10、动脉。3、牛、骆驼切尾动脉,猪、羊切股内动脉,犬猫切股内动脉或前肢内侧的正中动脉。十、八纲的具体内容,如何辨别寒、热证。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2、寒热是辩证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症与热症是概括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的两种证候。寒热症辩证要点:辩寒热一般应综合动物口渴与二便情况,四肢、耳鼻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加以辨别。口渴贪饮为热,不饮水或吸喜饮温水为寒;尿液短赤、粪便燥结或便脓血为热,尿液清长、粪便稀薄为寒;四肢、鼻耳不温或冰冷为寒,四肢、鼻耳温热为热;舌质红、苔黄燥为热,舌质青白、苔白滑为寒;脉数滑为热,脉沉迟为寒等。十一、脏腑辩证的具体内容,辩证根据。(内容太多

11、,书上86页)1、心与小肠辩证:心火亢盛、心火上炎、痰火扰心2、肾与膀胱辩证:。十二、八法的具体内容。(八法,重点)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1、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的药物,以驱除病邪、解除表症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表症。包括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使用汗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体质虚弱、下痢、失血、自汗、盗汗、热病后期等有津亏情况时,原则上禁用汗法。若确有表症存在,必须用汗法时,也应妥善配以益气、养阴等药物。(2)发汗应以汗出邪为度,不可发汗太过,以防耗散津液,损伤正气。2、吐法:又叫攻下法或泻下法(课本112页,内容太多,不一一

12、打字了)十三、炮制的概念、目的、几种主要炮制方法。1、炮制的概念: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2、目的:(1)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物性能,使之适合疫情需要 (3)提高药效 (4)便于制剂和贮藏 (5)除去杂质3、主要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十四、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概念。1、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四个方面。2、四气:又称四性,即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 五味:中药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称为五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

13、,浮是上行发散,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即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十五、四气五味的内容及气与味的关系。1、四气:一般来说,寒性和凉性的药物属于阴,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攻下等作用。温性和热性的药物属阳,具有温里、祛寒、统络、助阳、补气、补血等作用。2、五味:辛味、酸味、咸味属阳,甘味、苦味属阴。辛能行散,甘能缓补,酸能收涩,苦能燥泻,咸能软下。3、气与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物的气味相同,则具有类似的作用;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十六、七情,相须配伍、相制配伍。1、根据传统的中药配伍理论,可将药味归纳为七种,称为药性“七情”。七情

14、的具体内容: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2、相须配伍:就是将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物配合应用,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3、相制配伍:十七、各类中草药具体药味及异同点、常用药物名称。1、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要。解表要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固有发汗、解肌的作用,适用于邪在表肌的病症。根据解表药物的性能,可将其分为: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常用药物名称: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辛凉解表药:薄荷、柴胡、葛根、菊花2、 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属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燥湿、解暑等功能,根据清热药的

15、主要性能,可将其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暑药。常用药物名称:清热泻火药:石膏、栀子、知母、 清热凉血药:水牛角、地黄、白头翁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射干清热解暑药:荷叶、3、 泻下药:凡能攻积、逐水,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根据泻下药作用强度和应用范围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攻下药:大黄、芒硝、巴豆润下药:郁李仁、蜂蜜、食用油峻下逐水药:牵牛子、4、 消导药:凡能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具有消积导滞作用的药,称为消导药。5、 止咳化痰平喘药:。十八、方剂组成原则(主辅佐使)及变化规律。方剂又称处方,方剂是由单味药或若干味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把药物组合调剂而成的药剂。组成原则:一个完整的方剂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君药:即主药,是指方剂中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即辅药,指辅助主药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