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149838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考题班级:_ 姓名:_1.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清明:.纷纷:.欲断魂:借问:.3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_”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_、凄凉的,再加上春雨_,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_。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_、明快。

2、4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_。_,夜深篱落一灯明。(1)默写古诗。萧萧梧叶送寒声,。,夜深篱落一灯明。(2)“萧萧”是指;“促织”是指。(3)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时间)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滁州西涧独怜幽草_,上有黄鹂_。春潮带雨_,野渡无人_。1把诗句补充完整。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独怜幽草涧边生(_) a.喜欢 b.可怜(2)野渡(_) a.郊外的渡口 b.郊野的渡口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感情。A.孤独寂寞 B.恬淡的胸襟和忧伤4. 古诗阅读理解。望天门山_,_。_,_。1默写古诗2这首诗的

3、作者是_代诗人_,我还知道他的另一首古诗_。3这首诗描写了_、_、_、_等景物。4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_。5诗句“_,_”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6诗题为“望天门山”,我认为诗人是在( )望天门山。A.天门山脚下B.天门山山中C.行驶的小船中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_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晨牧晨雾浓,似云烟。谁家的孩子,打一_呼哨,甩几_响鞭,赶一_鸭子往河沿。没入晨雾中,人鸭皆不见,只闻鸭欢呱呱叫,伴一_牧歌,轻悠悠,四面传。(1)选择合适的量词填写在短文的横线上。群 支 竿 声 打一呼哨,甩几响鞭,赶一鸭子往河沿。伴一牧歌,(2)照样子,写词语。轻

4、悠悠、(3)这首诗歌描写了的情景,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的心情。(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晨雾浓,似云烟”的意思。(5)读了这首诗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画面?6.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1)对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的声音来去匆忙,非常短暂。B.不知道秋的声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C.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秋天。(2)片段中哪一句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辛苦?用横线画出来。(3)片段中第一小节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无处不

5、在、随处可寻的。7. 按要求做题。( ),歌声振林樾。( ),( )。1补全古诗。2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诗人(_)所写的(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牧童:(_)欲:(_)立:(_)4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诗句回答)_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_8. 阅读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赠刘景文_擎雨盖,_傲霜枝。_君须记,_橘绿时。1把诗句补充完整。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擎:_ 君:_3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行诗句的意思。_望洞庭_,_。_,_。1默写古诗。2这首诗的作者是( )A.唐代诗人李白B.唐代诗人刘禹锡C.宋代诗人苏轼3“白银盘”指的是_,“青螺”指_。4诗中“_”

6、一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表现了秋月湖光互为映衬下洞庭湖_、_的美。5诗中“和”的读音是(_),意思是(_)Ahe Bhuo C和谐 D温和,温暖6诗的前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把_比作_,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_与_。饮湖上初晴后雨_,_。_,_。1默写古诗。2诗中的“西子”指_。3下列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正。B.亦:也。C.欲:贪心。D.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西湖_和雨天的景象。5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比作_,突出了西湖的_。6在诗中,诗人_(谁)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美。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_,_。7诗中描写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

7、茫茫、若有若无的诗句是“_”。9. 阅读后回答。绝 句宋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1写出诗中下列字的读音。系( ) 藜( ) 沾( )2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色。_3从前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写了作者( )时的所见所闻。A.春日赏花B.夏日淋雨C.春日远足D.夏日游园4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 )的春天(双选)。A.草长莺飞B.生机勃勃C.色彩缤纷D.花红柳绿小 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选出下列词语在古诗中的意思。(1)惜:(_)A.可惜 B.珍惜 C.爱惜 D.痛惜(2)

8、尖尖角:(_)A.蜻蜓尖尖的尾巴 B.还没有展开的嫩荷的尖端 C.尖尖的树枝 D.尖尖的莲蓬2诗中描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后面的括号里画“”;没有描写到哪些景物?在后面的括号里画“”。泉水( ) 柳枝( ) 树荫( ) 荷叶( ) 荷花( ) 蝴蝶( ) 蜻蜓( )3这首诗清新自然,写的景物虽不多,却勾画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景图。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或者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10. 古诗品鉴。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1本诗写于_之际,从诗句中可以了解到此节日的习俗有_,_。2“归心归望积风烟”这句诗中,连用两个“归”有什么好处?_3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溪 边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1文中的比喻句是_,这句话把_比作_。2这首诗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_3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和_。4这首诗有静、有动,如一幅水墨画。请把写“动态美”的语句画上“”。11. 阅读理解。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心聊代醉。注释帝里:京都。茗:茶。1诗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 )A.翠柳B.花C.草D.飞燕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在清明的时候写的B.诗的三、四句通过马车声和城外的柳色,写出了人们清明踏青出游的情景C.诗的五、六句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舒心、畅快的感觉D.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京城内真实看到的景象3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 )的。A.兴奋B.激动C.愉悦D.沉郁4对比杜牧的清明一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_12.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写话。游子吟( )_,_。_,_。_,_。请你用一两句话赞美一下自己的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