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498215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五行学说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 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四通八达,流行和行用之谓,是行动、运动的古义,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气有阴阳,一气分五行,故五行也含阴阳。五行的运动也必然受阴阳的制约。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中木火属阳,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中每一行又各具阴阳。五行的特性是:“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

2、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 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

3、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 “金”。“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 水”。由此可以看出, 医学上所说的五行, 不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五种物质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总之,五行学说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 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化育特性者统属于土;

4、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五行属性归类表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 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关系中, 任何一行都有 “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 “母子关系” 。以火为例, 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

5、者土,火能生土,则土为火之子。余可类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叫“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木,则木为土之“所不胜”。 “我克”者水,则水为土之“所胜”。余可类推。制化规律:五行中的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

6、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 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五行的异常调节机制: 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胜复: 五行结构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为子母相及和乘侮胜复。子母相及:及,影响所及之意。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的相生现象。 包括母及于子和子及于母两个方面。母及于子与相生次序一致,子及于母则与相生的次序相反。如木行,影响到火行,叫作母及于子;影响到

7、水行,则叫作子及于母。相乘相侮:相乘相侮,实际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相乘规律: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 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克”和“相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在人体,前者为生理现象,而后者为病理表现。但是近人习惯将相克与反常的相乘混同,病理的木乘土,也称木克土。相侮规律: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相侮现象也表现为两个方面, 如以木为

8、例:其一,当木过度亢盛时, 金原是克木的,但由于木过度亢盛,则金不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悔金。其二,当木过度衰弱时,金原克木,木又克土,但由于木过度衰弱,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土亦乘木之衰而反侮之。习惯上把土反侮木称之为“土壅木郁”。乘侮,都凭其太过而乘袭或欺侮。 “乘”为相克之有余,而危害于被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对其“所胜”过度克制。“侮”为被克者有余,而反侮其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胜复规律:胜复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 五行学说把由于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称之为“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抑下

9、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气”,总称“胜复之气”。胜复的调节规律是: 先有胜,后必有复,以报其胜。“胜气” 重,“复气”也重;“胜气”轻,“复气”也轻。在五行具有相克关系的各行之间有多少太过,便会招致多少不及;有多少不及,又会招致多少太过。由于五行为单数,所以对于任何一行,有“胜气”必有“复气”,而且数量上相等。故曰:“有重则复,无胜则否”。总之,五行结构系统具有两种调节机制, 一为正常情况下的生克制化调节机制, 一为异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机制。 通过这两种调节机制,形成并保障了五行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 又以类比的方法, 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

10、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 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 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 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 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有疏泄的功能; 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属土,脾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

11、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清肃之性,肺气有肃降之能;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属水,故肾主闭藏,有藏精、主水等功能。用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 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 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

12、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 除五行之间的

13、生克制化胜复外, 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 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 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五脏外应五时,所以六气发病的规律, 一般是主时之脏受邪发病。由于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当其时者,必先受之。所以,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长夏的时候,脾先受邪;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主时之脏受邪发病,这是一般的规律,但是也有所胜和所不胜之脏受病的。气候失常,时令未到而气先至,属太过

14、之气;时令已到而气未至,属不及之气。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 他脏之病也可以传至本脏, 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母病及子系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子病犯母系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反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相侮:又称反侮,是反克为害。总之,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及其传变规律, 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如肝脏有病,可以传心称为母病及子;传肾,称为子病及母。这是按相生规律传变,其病轻浅,难经称为“顺传”。若肝病传脾,称为木乘土;传肺,称为木侮金。这是按乘侮规律传变,其病深重,难经称为“逆传”。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