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旅游研讨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149451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文人旅游研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唐代文人旅游研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唐代文人旅游研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唐代文人旅游研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唐代文人旅游研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文人旅游研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文人旅游研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 精品 Word 欢迎下载 可修改本 科 生 论 文论文题目 唐代文人旅游研究 作者姓名 所在学院 学科(专业) 所在班级 指导老师 唐代文人旅游研究摘 要: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全民生活意志旺盛、思想自由解放的时代,各种条件的满足使唐代文人的出游热情高涨。旅游作为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是与唐代科举取士、自由开放思想、经济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唐代文人积极上进的入世情怀密切相关的。唐代文人在旅游活动中对后世旅游资源开发、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关键词:唐代;文人;文人旅游从唐初至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推至巅峰。为了长治久安,唐

2、代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笼络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唐代知识分子心系社稷、入世报国的热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成为唐代文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同时也客观地使文人旅游群体成为唐代旅游主体的中坚。因此探究唐代文人旅游的原因、旅游方式及历史作用,对于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以及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 唐代文人旅游的原因1.社会经济繁荣稳定 六朝文士开创的游风,传至唐朝,在我国古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人远行离不开发达的商业设施以及安定的社会治安等条件。疆域辽阔,政治统一。唐的疆域东南皆濒于海,西越葱岭,纵然也有边患和后期的藩镇割据,除安

3、史之乱外,全国大部分时间总的来讲还算是安定和太平。能够漫游江南塞北,又不担心兵火匪患。在古代社会,已属难得。交通畅达,馆舍遍布。大运河的开凿筑起了南北交通大动脉,广通渠、新嘈渠等运河和天然河道的充分利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运网。陆上交通则有大道五万里,骤一千多所,构筑了一个相对稠密的释路网。而夹岸沿路,皆有店肆,既有官方的馆骤,又有 民间的客舍,“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出门远游可免山水之患、风雨之虞。唐朝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进步。杜甫忆昔二首中说 “忆昔开元全感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略微夸张了一些,不过唐朝百姓确实前所未有的富庶。

4、人们获得温饱后,转而寻求视听之娱的满足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交通发达,旅馆林立,社会安定,这些都在经济要件和交通设施要件两个方面为文人旅游提供了可能。2. 思想文化的自由开放及功利主义盛行 唐代在思想领域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虽然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印证自己的高贵血统采取了一些扬道抑儒、释的政策,但主流上还是儒、道、佛三教会流,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这就使得唐代文人能展开自由的翅膀,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壮游求索。正如张岱年等人所总结的那样,“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

5、来充满了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 ,他们“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 热烈的时代气质” 。他们要么秉承着“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的儒家 “比德说” 的旅游思想,始终不改民胞物与、匡时济世的情怀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壮游一生;要么自信高傲,热情奔放,豪迈不羁,衷情于自然的“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仙游;要么参禅悟道,隐于名山大川,抱着“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的出世情结的释游,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旅游情趣和审美选择,使唐代文人旅游形成一个亮丽的风景线。3.科举取士的政策史料称:“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至于官员不充,省符

6、追人赴京参选,远州皆率衣粮以相资送,然犹辞诉求免。”这说明初唐的知识分子参与时政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而唐初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末” 。因此李唐王朝为了政治统治需要,延用并强化了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科举取士制度,这既可以笼络人才,又可以抑制士族地主对仕途的垄断。时至盛唐,科举已成为文人步入仕途最重要的途径,而诗、赋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那些追求功名的士子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去汲取养分。同时诗人的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唐代大多数文人选择万里远游这一途径,或求知,或交友,通过文人之间的唱和来

7、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学术沙龙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正如高适所表达的“忆昔游京华,自言生羽翼,怀书访知己,来路空相识” 。杜甫正是通过漫游结识了李白、王维、岑参、房琯、严武等文人名士;李白以蜀道难干谒贺知章、白居易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干谒顾况,都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和文誉,广泛的社会认知为入世报国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4.受魏晋南北朝文人遗风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隐逸之旅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信仰上强调理性思辨的玄学,形成了崇尚自然的人生观。人们主动脱离黑暗的社会现实,到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去寻求自然之美、逍遥之趣、自足之乐,强调山水的怡神寄情作用,“畅神说” 成为这一时期旅游

8、审美思想的重要特征。“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并以优美的文字阐述旅游山水审美活动时畅神的心理感受 ,极大地推进了山水文学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如陶渊明、葛洪、谢灵运、 谢脁、庾信均受到唐代文人的推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直接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知识分子,魏晋遗风在陈子昂、李白、杜甫的作品中明显可见。同时,满腹经纶的唐代士人学子虽然胸怀报国之志,但在个性特征和知识结构方面却与唐朝政府的选用人规则不太协调,致使一些士人学子仕途不顺、挫折重重。“贞观二十年,王师旦为员外郎 ,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瑾并文词俊楚,声振京邑。师旦考其文策为下等,举朝不知所以。及奏等第,太宗怪无昌龄等名,问师旦。

9、师旦曰:此辈诚有词华,然其体轻薄,文豪浮艳,必不成令器,臣櫂之,恐后世仿效,有变陛下风俗。上深然之。”从唐朝政府择人标准可以看出,唐政府在知识分子中选拔治世能臣时是有倾向的。从唐代士人学子本身来分析,他们张扬的个性和放荡不羁的行为也成为入世的阻力,有史料称:“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采,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事实上,李白、 孟浩然、 杜甫都因文名受到唐玄宗召见,且都没有得到重用。而这些愤世嫉俗而又失落的知识分子则大多仿效前人,通过寄情山水,回归自然 ,放任自我的旅游,作为平衡自我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政治上的失意却极大地激发了这些大唐才子的创作灵

10、感,他们以优美的诗篇将大唐气象浓缩成一幅不朽的永恒画卷,向我们展示着有唐一代的青山秀水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二、唐代文人旅游的主要形式1.壮游唐代文人对壮游情有独钟,包括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等在内的唐代文人基本上都有过壮游经历。文人们出于各种目的而外出旅游,对观赏之山川河流、名楼佳园的唱颂都或多或少蕴含着豪迈与豁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卷“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在对这些泰山、峨眉山等本无生命的景观描写中,文人们的鸿鹄之志却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豪情托美景,风光壮雄心,这正是唐朝文人旅游所独有的行为特点。虽然 “壮游” 一词最早见于杜甫公元 766年创作的壮游一诗中,但自

11、初唐至晚唐三百多年间,唐代文人壮游活动从未停止过,他们独辟蹊径,通过壮游山川为帝王歌功颂德和阐明效国理想的独有方式,讯达和逢迎帝王显贵,以实现曲线入仕的目的。即使安史之乱、仕途艰险等不利因素也并没有减缓唐代文人们壮游的脚步。虽然他们也同样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学理念,但在政治思想相对宽松的唐代们从来没有真正彻底放弃过对功名的追求,如安史之乱后避难于长江流域的李白,也仍然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的呐喊。2.隐游出于“岩穴靡遗,俊可致”和“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的政治目的,唐朝帝王大多“访道山林,飞书岩穴,屡造幽人之宅,坚回隐士之车”同时颁布了很多征召隐者的诏令,如

12、高祖颁布的授逸民道士等官教、玄宗下的搜扬怀才隐逸等敕等,高宗、天后、肃宗、中宗、代宗等也制定了礼遇隐者的优惠政策,而且唐代统治者还改革了科举制度,增设了“天子自诏” 的制举,白履忠、吴筠、 李白、吕向、王远知、潘师正、李泌、刘道合、司马承祯、王希夷、李渤就是凭借隐逸时有较大名气而被天子直接授予官职的。唐朝科举考试中有时还会增加 “销声幽薮科”“安心畎亩科”“养志邱园科”“藏器晦迹科”“不求闻达科”等科目。在各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隐游在唐朝文人中非常普及。3.宦游文官宦游在我国由来已久,诗经召南小星中就有“会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实命不同” 。隋唐推行科举制后,为确保政治稳定和强化中央集

13、权,各级官吏往往需要经常处于频繁地赴任、升任、贬谪、调动、公务、出使、流放之中,因此若非时间或任务急迫,这些官员往往途中游山玩水、体会民生、感悟哲理。因此隋唐时期,文人宦游较为普及,到了唐代更是成为当时的流行风尚,唐朝官吏绝大多数借助科举考试或权贵推荐而走入仕途,因此他们一般均有较高的文化造诣,如杜审言、王勃、王维、李白、杜甫、崔颢、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等。他们在宦游期间写下了大量相关文学作品,仅全唐诗中涉及“宦游” 的就有45首,较为有名的诗句如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李德裕的“人事升沉才十载,宦游漂泊过千峰” 。迄今为止关于宦游定义研究较多,但观点并不统一。提出较有代表

14、性观点的人物有谢贵安、马勇、郑本法、张扬等,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旅游主体的外延以及出游目的的认识上。笔者认为谢贵安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他认为古代“游宦”“宦游” 是同一概念,“是反映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动的专有名词,意思是做官前为入仕奔波各地,做官后异地为官,迁转不定,概括了文人士大夫宦海浮沉的人生经历以及游宦过程中游山玩水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游是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同时唐朝士大夫的宦游是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同时唐朝士大夫的宦游表面看是出于完成帝王之命,但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交友纳贤的作用,宋之问在蓝田山庄中所说“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和徐铉在送许

15、郎中歙州判官兼黟县中所说“大抵宦游须自适,莫辞离别二三年” 正道出了宦游的真正目的。三、 唐代文人旅游对后世的影响1.造就了众多的旅游资源唐代文人在旅游活动中吟诗作对、抒发情感,他们的诗文典故增强了资源的文化内涵 ,他们的歌颂聚会提高了资源的知名度,为后世造就了众多精品旅游资源,正是由于唐代文人有关峨眉山、终南山、庐山、泰山、黄山、嵩山、衡山、九华山、青城山、辋川、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武侯庙、长江、黄河、洞庭湖、 桂林山水等不朽之作,使其成了著名的旅游景观。此外在繁荣的经济、多样休假制度、“以诗取士”的官吏选拔制度等因素促进下,在隐与仕中间徘徊的唐朝文人们往往选择休沐园林,白居易当时就修建了四处私宅:庐山草堂、长安兴昌坊宅院、洛阳履道坊宅院、渭水之滨的别墅园,王维建造了辋川别业,刘长卿、皇甫冉、孟郊、杜牧在常州等地兴建田庄,毕瑊、吴融、许混、陆龟蒙等文人也建有别墅。由于他们都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因此园林设计中融合了很多诗文、绘画等艺术手法、在堆山叠石、花草布置、建筑小品以及装饰装修中无不处处体现着文人高尚的艺术情操、深厚的文学内涵以及深邃的处世哲学。柳宗元认为旅游地开发应“凌阻峭,出幽郁,廖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则于奥宜” 。这些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