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1491809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努力培养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努力培养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努力培养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努力培养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她文化内涵深厚,人文潜质丰富,韵律优美动听,结构错落有致,意境幽邃深远。她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背诵几十首,乃至几百首诗歌,怎么对得起我们的民族文化?让学生背诗,不仅能让他们学到很多的知识,更能让他们得到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让他们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意而不伤的诗教,养成至大至刚的人格。但是当前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喜欢古典诗词的并不多。平时背诵几首诗还行,但考试时就会捉襟见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诗歌含蓄蕴藉,不像小说那样有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那样有矛盾冲突,

2、学生不很感兴趣;其次,老师本身水平有限,对诗歌的理解也只是局限于教学参考书上的阐述,信口拈来,旁征博引的人极少;另外,前几年中考的诗歌鉴赏题目,只是涉及了诗歌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句理解、感情抒发等,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即让学生选出“不合理、不正确、不对”的项,容易引导学生投机取巧,体现不出对诗歌的深度理解,更不能让学生借助考试平台,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全国高考从2004年开始,泰州市中考从2005年开始,诗歌鉴赏考题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从考诗歌的语言和内容,到考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体现了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新导向。我们语文老师应当有所警觉,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古典诗词的鉴

3、赏能力,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达给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一、重视诗歌朗读作为初学诗歌的中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多,缺乏情感体悟,更没有切身感受,所以鉴赏起来错误率较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吟诵。因为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法,也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最好途径。朗读前,可先听老师的范读或录音,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兴趣,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这样进入角色后,更易熟记和理解。也可借助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诗歌朗读的兴趣,要求学生以每天读一首诗,到时开展各种各样的比赛形式,可按

4、诗歌内容比,可按诗人的作品比然后完成相应的诗歌阅读题,并尝试给这些古诗词进行归类。二、重视诗歌鉴赏诗歌以其深远的意境、丰厚的内涵而成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这就需要做老师的在诗歌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们深入体悟诗歌的深远意境和丰厚内涵。诸如标题的暗示,作者的生平、思想,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以及关键词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对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中“寒”字的理解,不但是季节的交代,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暗示,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还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也要着重理解“大漠孤烟直,黄河入海流”中“直”和“圆”的妙处,“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

5、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鉴赏时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不可忽视,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用白描式的手法简单地勾画出一幅冷寂萧条的画面。还有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就是运用联想,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言杨柳抒离情的老调。当然,诗歌鉴赏要建筑在学生熟读成诵又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否则鉴赏会成为空中楼阁。三、重视诗歌创作实践朗读、鉴赏

6、只是一种活动,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教学的效益所在。目前从教材的安排到考试的形式都涉及到诗歌的鉴赏创作。如苏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对联教学,还有前年某省的一条中考题目,让学生据上联“最无益,莫要一日曝,十日寒。”整理乱词,要求对出下联“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教完了初中教材第五册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言文,好多老师要求学生根据两篇的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如:岳阳楼上范仲淹忧国忧民,醉翁亭旁欧阳修与民同乐。这些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习诗歌的简单创作,掌握诗歌写作的一般常识,如:押韵、平仄、对偶等,养成爱诗、读诗、写诗的兴趣。今后这样的尝试必将继续并深入。我深信,只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胆探索,一个回归诗性和人性的语文教学天空将会更蓝更青;只要长期坚持,学生们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不仅很快得到提高,而且必将硕果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