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的概念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1490083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识流小说的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意识流小说的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意识流小说的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意识流小说的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意识流小说的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意识流小说的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识流小说的概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意识流小说streamofconsciousnessfictionof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

2、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

3、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意识流通常是指在世纪初心理学风行时候,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在文学创作中而产生的文学作品。通常意识流作品脱离传统的叙述方法,在时间上彰显其特色进而以表达作者的复杂心理。早期的意识流作品以小说为主。现下在中国国内风行起意识流作品,大概多用于散文、个人作品中。即通俗所讲的想到什么写什么。但是非凡的语言以及不可琢磨的心理活动更容易打动读者。意识流小说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

4、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詹姆斯乔伊丝的尤利西斯伊塔罗卡尔维诺的宇宙连环画纪念尤利西斯用狂欢向意识流致敬(图)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今天是“布鲁姆节”10周0年纪念日。布鲁姆是谁呢?他是著名小说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作者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在书中,以近千页的篇幅,记录了一位普通市民利奥波德布鲁姆在年月号这一天里的经历和感受。从195年46月16号,一群痴爱尤利西斯的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于是一个虚构的日子和那些真实的纪念日一起写到了日历里。“布鲁姆节”恐怕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因为一本书而诞生的节日。每年的“布鲁姆节”,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

5、都柏林,以各种方式对小说的作者乔伊斯表示敬意。虽然这些人十有八九没有读过尤利西斯,却毫不拘束地参加到庆祝活动当中。庆祝活动一般都会从“乔伊斯塔”出发,然后人们就会来到奥康纳街品尝一份“布鲁姆早餐”。这份早餐可不同寻常,它是照着书中所写的布鲁姆食谱做成的,内容有猪腰子、猪肠子和其他杂碎。想不到吧,布鲁姆的口味和咱中国人还有些接近呢。看,这些游客吃得多津津有味啊。此外,人们还会沿着布鲁姆在一天中去过的地方,比如说邮局啊、图书馆、海滩、妇产医院等等,寻找布鲁姆的感觉。不过,光是各式各样的街头庆祝活动就会让你眼花缭乱,街头卖艺踩高跷的、玩吞火把戏的、杂技表演等等都引来了游客的围观,连传统的爱尔兰刮脸都

6、被搬上了街头,男士们纷纷跑来过把瘾。因为今年是10周0年纪念日,爱尔兰政府从4月1号就开始举办历时5个月的庞大庆典活动,活动在今天达到高潮。光是来吃猪腰子的人就将超过近万人。不过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官商合谋、无限抬高乔伊斯的地位,把他当做摇钱树的明证。还有人挖苦说这是“乔伊斯产业”。但是,在都柏林的旅游官员眼中,“乔伊斯产业”倒真是名副其实,因为乔伊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旅游收入“不计其数”。尤利西斯是本意识流小说,所谓意识流通俗点说,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您想想用上百万字写一个人一天的经历和感想,那得写得多细呀!难怪有人觉得都这本书太难懂、像天马行空地让人找不着北。别看参加布鲁姆节的人那么多,里面真

7、正看过小说的估计没多少,参加布鲁姆节挺有好处,逛了柏林、凑了热闹,还显得自己挺有文化。央视国际20年046月17日什么叫意识流前几日不知在那看了个贴,意识流一个新名词不知其意上网收集如下:所谓意识流:一是指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一是指一种描写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重要的区别。现代主义流派的“意识流”小说,它流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法、英、美等国家。最著名的是法国的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英国的女作家陶乐赛理查逊、维吉尼亚沃尔芙等人。他们先后写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意识流”小说,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

8、流”派别,已不复存在;但他们创作的意识手法,却被许多不同倾向的文学家广泛地采用、发展,并且创作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通过研究证明,意识流同多数现代主义流派不同,“意识流”小说作家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打出统一的什么旗号;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着相似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互通声息,互相影响,所以也应该称为一个比较独特的小说流派。不过“意识流”这个用语,首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流动的状态中,所以称为“意识流”。他解释说:“意识对它自己来说并不是以劈成碎片的样子出现的。象“链条”可“系列”这样一些字眼都不能恰当

9、地描述意识最初使自己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东西,它流动着。“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自然地把它描写出来。以后当我们谈到它的时候,让我们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吧。他的这段精辟论述,从而告诉我们“意识流”这个词是怎么来年,并不能使我们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也不能使用权我们对“意识流”小说同传统小说的区别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因为从作品实际看,一些传统作家,如司汤达、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也是以精于刻画心理著名的,而且他们写人物的意识,也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流”,并不可能跟着人物的意识永远“流”下去。任何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时,实际上都是“流”和“片”的统一。即

10、从局部看,是“流”;而从全局看,不过是其中一“片”或几“片”而已。那么“意识流”小说同传统小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把两面三刀类小说认真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其区别并不在是不是刻画了心理,是不表现了意识之流,而在于披露了什么样的心理,表现了什么样的意识之流。意识流的特点就是专注摹写内心生活,如果我们把人物的内心生活叫做“意识流”,那么人物外部的生活就可以称为“生活流”。“意识流”是“生活流”的反映,但“意识流”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行动反作用于“生活流”,两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即写“意识流”,也写“生活流”,一般以“生活流”为主体。“意识流”为辅助,在写“流

11、”交融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意识流”小说,则主要甚至全力写“意识流”,其兴趣专注于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隐曲,对“生活流”则不甚关心。他们的作品或孤立的写“意识流”,很少或根本不去反映“生活流”,以至“意识流”成为无源之水,显得神秘难测;或者是完全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去反映,而“主观”屏幕又常常是反常的、变形的,因此反映出来的“生活流”往往歪歪扭扭,支离破碎,是真正意义上的“碎片”。他们的作品往往没有连贯的情节,也没有明晰完整的场景,连人物形象都朦朦胧陇,行文着墨都以意识流动为转移。这个特点在最早的意识小说中已有表现。法国的艾杜阿杜夏丹的小说月桂树砍掉了可以说是意识流小说的先声。全书用内心独白表现

12、了一个恋爱中的青年在六小时里的心绪变化,用乔伊斯的话来说,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脑海里”。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温曾说,意识流小说“几乎总是用来描写某一人物个人的平凡的经历和他对这些事情的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多少给人以没有对准焦距的感觉”。“意识流”小说家热衷于写内心生活,并不仅仅是个描写角度和表现方法的问题,而是同他们对世界对艺术总的看法有联系的。他们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一样,以为只有主观世界才是“最高真实”,客观现实反而不真实。普鲁斯特认为主观真实是“最基本的东西”,只有主观作品才是“唯一真实的著作”。乔伊斯要求艺术家去表现“经验的真实”。福克纳则认为作家只应写

13、人类的“内心冲突”和“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陶乐赛理查逊反对描绘外部现实,主张意识垄断一切,专门去表现“个人思想和信仰的真实”,让“沉思默想的现实”来“独立发言”。维吉尼亚沃尔芙要求以主观代替客观,努力表现人物“私有的幻想”。在她看来只有意识流才是生活,才是真实和道理。她有一段很有名的话:“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规、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共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在她看来,“生活”即内心世界,并不是左右对称

14、”,合乎逻辑的,而是象“一圈光晕”,模糊朦胧,变化万端。文学作品应当着力于表现这种错综复杂变化的“根本精神”,而不应该去描写“意识流”本身以外的事物。意识流作家们的这些看法,来源于现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弗罗依德主义。柏格森认为“真实”只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威廉詹姆士认为宇宙间最根本的东西是“纯粹经验”,也即“意识之流”。它就是“现实”,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品级高的现实”,弗罗依德认为人生是由两种基本本能求生本能和死亡本能的内部冲突所构成的。这些就是“意识流”派的理论根据。着力于表现无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流作家所表现的内心世界,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无意识、这也与传统小说不同。

15、传统小说刻画人物的心理,着重描写有意识的内心活动,他们的意识是有次序的,合乎逻辑的,有时也写无意识、潜意识,但总的说来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主体还是写真正的“意识”之“流”。而“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要写非理性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突出人物内心的混乱、迷离、恍惚、无逻辑性、动物性和疯狂性,以为只有这样才算写出了心理的原始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流小说所写的,其实是“无意识之流”或“潜意识之流”,应该叫“无意识流小说”或“潜意识小说”才比较贴切。无意识、潜意识是非理性的,它的特点是杂乱无章、繁复多变。弗罗依德曾把无意识比喻为一口疯狂的混乱的大锅。詹姆士则认为“意识流”就是“感觉的一种原始的混沌”。意

16、识流作家主张把人心里的这“原始的混沌”全部地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他们提出“非人格化”和“作家退出小说”的口号,反对作家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整理和提练,更反对作家出面进行介绍和解释,而要求让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潜意识活动。按照原始的方式杂乱无章地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沃尔芙强调要把人物头脑中“千千万万个印象”,无论是“细小的奇异的、倏而逝的,或者是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全部应该写出来,要把那些“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般的印象都记下来,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写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沃尔芙还说:“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不管它们表面上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