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碎石弃渣地段的隧道进洞方案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48787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碎石弃渣地段的隧道进洞方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2碎石弃渣地段的隧道进洞方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2碎石弃渣地段的隧道进洞方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2碎石弃渣地段的隧道进洞方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2碎石弃渣地段的隧道进洞方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碎石弃渣地段的隧道进洞方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碎石弃渣地段的隧道进洞方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碎石弃渣地段的隧道进洞方案摘要辽宁省丹东至本溪高速公路道扎子隧道从304国道路基下穿越,其右线隧道进口段约40m为早期修建该国道时的弃渣,其柏油路面有长近百米、缝宽0.32cm的裂纹带。本文介绍了在保证国道安全、畅通情况下对明挖、顶推、暗挖等方案取舍的情况,并最终采用了抗滑钢管桩、坡面钢管注浆加固、超前长管棚、自钻式锚杆等综合处理措施成功进洞。文章也对隧道内的结构处理、施工掘进方案的选择及主要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为类似情况的隧道设计与施工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1. 工程概况道扎子隧道位于本溪市南芬区下马塘镇南部,与304国道立体交叉,为上下行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左线长295cm,右线长

2、350m。隧道净宽10.5m,净高5.5m,最大埋深约75m。其中右线隧道因为路线所经地带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差,而且受路线走廊带上分布的丹东至本溪的铁路、304国道及细河的影响,逼迫其从修建304国道的堆积碎石土中进洞。根据进口有关的岩土层的成因时代、岩性特征、埋藏分布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可分为以下情况。素填土:为1997年修建304国道时对山体开挖而造成的块碎石人工堆积物,结构松散,极不稳定,堆积形态不规则,块、碎石占90%,该层素填土在YK120+921钻孔处厚度8.1m,动力触探7.97击,结构松散。向下8.18.5m为地表腐植土,含有植物根系。8.5m以下为碎石土,动力触探10.3击,

3、稍密。-1层强风化混合花岗岩:灰褐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多为张性,少数为微张,呈块(石)、碎(石)镶嵌结构,层厚411m。-2层弱风化混合花岗岩:浅灰-浅肉红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该层中有混合岩化变粒岩、混合花岗片麻岩残留体出现。-3层微风化混合花岗岩:浅粉色-粉红色,节理发育,偶见有石英细脉充填,岩体呈块(石)、碎(石)镶嵌结构。在该层中有混合岩化变粒岩和混合花岗片麻岩残留体。隧道进口围岩以素填土为主,且全、强风化混合花岗岩受F17断裂带及上盘平行低序次断裂影响,节理发育,岩体被切割成块石、碎石状,呈不稳定状态。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水量贫乏,丰水期间大气降水沿

4、坡向流下,对施工有较大影响。进口地质坡角约30度,隧道轴线与坡面呈45度斜交。隧道成洞面拱顶离304国道路面垂直距离约为15m,与304国道路肩水平距离约为20m。304国道约有2/5修筑于碎石土及素填土上,其余位观于全风化混合花岗岩。在YK120+935处,国道柏油路面有裂纹带,带长近百米,裂缝宽0.3 0.4,最宽达2cm,推测裂纹处为填挖分界线,填方侧出现沉降23m。2.方案的选择丹本高速公路是辽宁东部边防城市丹东通过沈本线连接沈阳的、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国防意义的国道主干线。由于304国道为丹东通向本溪、沈阳地区惟一的一条的公路,因此方案的选择首先必须保证国道的安全、畅通。第一方案:明

5、挖方案。即304国道挖断,其下素填土全部清除,做成明洞,隧道成洞面向前推进至强风化花岗岩。此方案隧道施工简单、明了,设计与施工难度都较小,关键是国道如何保证能保证交通不中断,最直接的想法是国道改道,但经实地多次勘察和对各界人士的调查及咨询,发觉由于本地段山势陡峭,304国道无法改道,且无地段可以局部饶行;另有一设想是在挖断处做一临时高架桥,但设计和施工难度都很大,且由于该地段大型集装箱货柜车较多,难以有效的保证行车安全。第二方案:顶推方案。该技术在铁路施工中当两线交叉,且路线下穿时,曾经使用过,但其截面积较小,且其所过地段多为均质的砂性土或粘性土,而本地段块、碎石含量较高,且隧道截面积大,所要

6、克服的摩阻力较大,千斤顶的后座力也很难保证有效的支撑,故施作难度极大。 第三方案:暗挖方案。采用抗滑钢管桩、坡面钢管注浆加固、超前长管棚、自钻式锚杆等综合处理措施进洞。实际施工采用此方案,以下对此作一详细介绍。3. 进洞前的加固处理及超前支护3.1 抗滑钢管桩由于涉及到304国道的安全、畅通,为避免隧道进洞时,一旦坡面或掌子面产生滑动,极有可能造成304国道会产生滑移、塌陷,中断交通。进洞开挖前沿304国道路肩外1m约20m长范围打长度为13m的两排1086mm有孔钢花管注浆,梅花型布置,间距1m,外露1m,钢管要求深入强风化花岗岩1.5m。有孔钢花管应从两侧向中间施工,必须保证注浆完成后才能

7、施作下一根。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水泥与水玻璃体积比1:0.5,水泥浆水灰比1:1,水玻璃浓度为35玻镁度,水玻璃模数为2.4,注浆压力保证初压0.51.0MPa,终压2.0MPa。注浆结束后应及时清除管内浆液,并用30号水泥砂浆紧密填充,增加钢管的刚度和强度。注浆参数应在施工中不断调整,以尽量保证钢管之间浆液充填饱满,形成稳定壳体。抗滑钢管桩施工前必须用C15号混凝土局部拓宽304, 国道,即靠山侧加宽国道34m,施工时占用半幅公路,并对该段公路进行交通管制,有利于正常施工,且保证行车安全。3.2 坡面钢管注浆加固在抗滑钢管桩施工完成后,才能对仰坡面进行局部刷方清除表面危石、滚石,并根据

8、抗滑钢管桩施工效果可进行适当的清方。 整个边、仰坡面采用423.5m长3m热轧小钢管,间距1.5m1.5m单液注浆加固。钢管前端10cm加工成尖锥状,管壁四周钻8mm的压浆孔,但尾部一米不设压浆孔。注浆前以8钢筋网(20cm20cm)及10cm厚喷射混凝土封闭坡面。单液注浆不仅可简化工艺,降低造价,而且固结强度高,但浆凝时间长,因此,本单液注浆以水泥砂浆为主,添加5%的水玻璃(重量比),由于空隙率较大,注浆压力要求较低,终压不超过0.5MPa。施工时由于围岩注浆可灌性差,效果不好,不能达到固结围岩的目的,改成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原3.0m长的钢管加长至67m,更好地加固松散土体。3.3 超前

9、支护进洞的辅助施工措施的好坏、强弱是本项工程成败的关键。长管棚是对付隧道不良地质的有效手段,适合特殊困难地段,如极破碎岩体、塌方体、岩堆等地段。设计时以管棚作为进洞的辅助施工措施,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且较安全的超前支护手段,当然,在本堆积碎石土中因大块状碎石含量较多且直径较大,管棚的施作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造成管棚偏位,因此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必须要有较丰富管棚施作经验的施工单位,且其机具设施也要合适。管棚的施作要求施工单位注意以下方面:做套拱时应尽量少破坏坡脚,以避免引起边坡失稳。管棚长度要求拱腰侧的第一根深入混合花岗岩3m,由于围岩松散,施工时要求钻进速度不应冒进,应减低转速,防止钻

10、杠在外力作用下偏位。遇到孤石更应减速,不宜强行对钻杆施加顶压力,造成孔位偏斜。下管时如遇到塌孔现象较严重时可先注浆固化,再钻进,反复多次。困难地段亦可用厚壁钻杆打入后在钻杆内注浆,把钻杆留在孔内代替钢管。注浆设计时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施工前要求施工方现场做了双液注浆配比实验,按水玻璃浓度为35玻镁度,水玻璃模数为2.4,水泥-水玻璃体积比分别为1:0.5至1:0.1时,浆液胶凝时间为3075s,因此注浆采用单液,添加5%水玻璃。实际施工时钻孔43m,但由于操作人员钻进速度太快,不能及时用罗盘测定钻杆偏角,使得部分钢管仰角过大,管棚末端超挖严重,开挖时在管棚施作的末端加设了超前小导管,从而

11、有效控制了超挖。4. 洞内结构设计隧道洞口段的设计与施工历来是隧道建设的关键部位,进口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只能从碎石堆积土中进洞,衬砌参数先以工程类比法拟定,以有限元对其进行校核。由于结构受力明确,计算时按全部松散土荷载作用于结构上。采用杆系有限元计算,拟定的初期支护结构参数见下:18工字钢间距0.4m一榀,喷C20混凝土25m,挂8双层钢筋网(20cm20cm),注浆锚杆长3.0m, 间距1m1m,且在每榀钢拱架两侧分别设置两根3.0m长注浆小导管,以保证基础的足够承载力。初期支护的安全与否,按计算得出的锚杆和钢支撑(含喷射混凝土)的承载力情况验算。锚杆承载力计算主要按承载拱理论计算:由于系

12、统锚杆的作用,洞室周边围岩承载拱厚度变得与锚杆长度相当;由于锚杆的加筋作用,使得承载拱岩体强度提高。根据锚杆长度、间距以普氏理论计算承载拱厚度,对锚杆支护直接加固的洞周围围岩体取用较高的c,值。钢支撑(含喷射混凝土)承载力计算:以型钢拱架和喷射混凝土根据等刚度换算后进行内力计算,因允许喷混凝土开裂,故轴力由混凝土和型钢承担,弯矩只由型钢承担,按容许应力法分别进行强度校核,经计算锚杆承载力约在34m土荷载,而型钢拱架和喷射混凝土可承担约89m土荷载。由于衬砌顶土荷载为15m,即二次衬砌将担当约3m土荷载,素混凝土即可满足要求,但由于本地段不均匀沉降严重,差异沉降所造成的内力是巨大的,左右两侧拱脚

13、即便有5mm差异沉降,其所造成的内力也是素混凝土不能接受的,故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必须进行严格的监控量测,内容包括地表沉降、洞内拱顶下沉、两侧位移收敛,应每5m设一量测断面,二次衬砌必须在洞周变形基本稳定后再施作。5. 施工注意事项5.1 开挖方案开挖方案应在围岩加固完成好后,根据其加固的效果综合考虑。在软弱围岩地段开挖方案制定尤其重要,由于本段地质差,埋深浅,断面大,且对地表下沉有严格要求,为稳妥进洞,采用的是CD法(即中隔墙法),见图4。CS法开挖是分为四部,因为每部断面小且都及时封闭成环,故开挖时引起的地表沉降量较小。施工时,由于坡面注浆效果良好,抗滑钢管桩及长管棚的施作都

14、很成功,决定改用台阶分步导坑开挖法(即环型开挖留核心土法),上台阶可适当加长,约为1倍洞跨,要求1012m,增加锁脚注浆小钢管,每榀钢拱架每侧设两根,5.0m长,以保证上导钢拱架基地牢靠。台阶分步导坑开挖法比较CD法具有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可以加快,核心土可以有效地稳定开挖面的优点。由于是采用人工开挖,故要求施工时严格控制超欠挖,断面轮廓力求圆顺,减少应力集中现象。且要求施工工序紧凑,缩短仰拱封闭时间,改善初期支护受力条件。5.2 锚杆施工由于普通系统砂浆锚杆在碎石堆积土中难起作用,而普通中空注浆锚杆成孔困难,反复的钻孔、清孔对土体的扰动严重,且用水冲孔也易造成土体的滑动而失稳。因此系统锚杆

15、采用的是3m长自进式锚杆,以高压风冲孔排渣、注浆,避免对土体造成过多扰动。由于堆积碎石土的特殊地质情况,主要采用耐磨合金钻头并要求具有预留浆液孔。锚杆本身即为钻杆,内为中空,当锚杆的钻设达到设计规定的深度时,孔内的所有浮土岩屑应利用钻机的压缩空气清理干净,注浆主要采用水泥浆液,其水灰比0.40.55。注浆可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边钻进边注浆,钻进速度不应过快,以保证浆液的扩散,当钻到设计深度时,应继续注浆,直到注浆压力达到0.2MPa,并持续5分钟,以不吸浆或孔口返浆为结束标志;其二是一次性钻到设计深度,用专用注浆接头和止浆塞进行注浆作业,注浆结束也应满足其上条件。锚杆原则上在安装约24小时后,

16、应将螺帽及载板旋紧至3吨,载板必须紧贴喷射混凝土面,以把承载力均匀传给锚杆,避免锚杆产生弯曲应力。6. 几点体会(1)软弱破碎的复杂地段的处理方案应采用综合治理,多种手段并举,而注浆是基础。(2)长管棚作为超前辅助施工手段对付不良地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对于管棚仍没有较详细的施工规范、方法或准则,长管棚的推广仍不够普遍,造成力量稍薄弱的施工单位不愿施工,愿采用土方法,因此长管棚的推广还应加强。(3)自进式锚杆可以避免对土体造成过多扰动,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安全顺捷通过不良地质段,尽管造价有一定偏高,但对付局部不良地质具有安全、方便、快速的效果,因此该项技术应得以更好的推广。(4)CD法由于具有及时封闭结构的优点,故其对控制整个断面变形较有利,但也具有低效、烦琐的缺点,如果辅助施工措施得力(如采用了长管棚),可采用简便、快捷的台阶法。ut2ApOdfXXc02GyB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