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唤起创新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1487339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疑唤起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质疑唤起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质疑唤起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质疑唤起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疑唤起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疑唤起创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质疑提问唤起创新意识李 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宋代学者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作为学生思维的体操,离不开问题,教师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提问水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鼓要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数学知识,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水平,塑造创新人格。一、 转变观点,端正教

2、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创新始于问题”,即培养学生的“提问”水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问题意识在整个思维过程乃至整个理解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创新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的教学。创新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就是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加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的教学。教师充分理解质疑对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水平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点,坚持以“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会学习的学生”为标准,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揭示问题,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努力实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 我们要转变思想观点,明确质疑提问意义,“提问”不但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能够问教师、问课本,还能够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让学生享受乐趣,养成习惯,当一回伟人试试。我觉得,如能带上全班学生顺着那些大科学家的思路走走,看看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引导,提供思路,启发学生掌握“提问”

4、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问题,以达“善问”,以培养创新。 二、 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水平古人称学习为学问,不无道理。“问”是开山的斧,“问”是深耕的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着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朝着主动创新精神的培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水平要通过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敢解,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

5、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善于创设质疑提问情境。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悟空分桃子”的故事。一天,猴王让悟空把10个桃子平均分成5个猴子吃,悟空听后,很不高兴,猴王问:“悟空,你为什么不高兴啊?”悟空说:“每个猴子分两个,太少了。能不能多分一些?”猴王听后说:“能够,我给你们100个桃子,分给50个猴子吃。”这时,老师问学生:“你们说,这次猴子分得的桃子多了吗?为什么?”如此教学,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让问题寓于其中,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

6、地需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疑问是思考学习的开始,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创新水平,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问题氛围,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策略,诱导学生质疑提问。倡导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以前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能够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能够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

7、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面积的理解”,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理解“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

8、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争辩过程中可以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敢于质疑提问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芽。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唤起创新意识审视传统的教学,我们

9、的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正像李正道博士说过的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去做“学答”。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性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学贵生疑”,质疑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有效策略。当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时,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我们教师不能采取回避、应付、推诿,甚至置之不理、挖苦讽刺的做法,我们要从积极方面给予鼓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经历、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火苗得

10、以燃烧和发展。在“万以内退位减法”教学中,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教学进入练习作业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这就把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土壤。)在沉默半分钟后,一个同学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让老师和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该教师首先让同学们猜测“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老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是循循善诱、步步到位,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

11、-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教学的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教学中,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的重要品质。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多质疑,让他们敢想,敢怀疑,敢提问。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提问意识,改变学生只知做“学答”的习惯,让我们的学生都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性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培养,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