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说课稿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147990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逍遥游》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逍遥游》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逍遥游》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逍遥游》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逍遥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表达在这个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增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水平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继续增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课文中常

2、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点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水平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掌握、积累第一段常用文言字、词、句式。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第一段,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本段文意。情态价值观:初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教学重点:掌握、积累第一段中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理解本段文意。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二、教法使用

3、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对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协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水平。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水平,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

4、,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实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三、学法分析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有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实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升。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理解作者,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结合巩固新

5、旧知识。四、教学程序设计(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实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缺乏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增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六)布置作业,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内容包括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五、教学效果预测课上,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经过这节课,学生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升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