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474854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6.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总体方案1.1 总体架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应用系统三个层次,基础平台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监管系统、综合决策系统和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从层次上分为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在数据层,建设一个全市统一的、数据高度集中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基于数据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平台;基于平台扩展城市综合管理、社会安全与应急监管和社会服务管理三类应用;在平台整合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建立综合决策系统,为城市管

2、理提供量化的分析指标,为各级领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大量参考数据;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提供与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信息大集中。整个架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利用数据交换共享技术充分整合现有信息化成果,建立集中统一的城市监管数据库,通过平台技术扩展城市管理三大应用。1.2 项目关键技术总结1、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有线网、无线网的互联,构建了城市管理新模式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2、应用数据存储技术与备份技术搭建了SAN结构信息管理平台;3、利用网络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4、利用地理编码技术,

3、实现了城市管理对象在管理区域中的有序、精确定位;5、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应用环境;6、利用CTI(计算机电话集成)、IVR(交互式语音应答)、ACD(自动话务排队)技术,实现了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途径;7、利用移动网络定位技术,实现了“移动巡查子系统”的准确定位;8、利用RS技术,获得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9、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东城区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多行业、多领域数据整合;10、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11、利用信息安全技术,构建了信息平台的安全

4、保障体系,为应用系统的运行保驾护航;扩展能力 1、工具化的构建平台实现业务和数据扩展2、COM组件开发接口3、工具插件接口实现功能的可插拔4、客户端二次开发接口使得定制更加灵活5、脚本编辑接口增强了用户交互的逻辑控制6、自定义存储过程接口增强了数据分析能力2 组织机构建设2.1 组织机构设置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要求,在管理机构上将形成“集中监督、分级指挥、综合执法、网络覆盖、行业拓展、全市域管理”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构架,组建市级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并设立区级指挥中心和市执法指挥分中心。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是城市管理问题信息的集散中心、监控中心和评价中心,通过直属城市管理监督员的问题信息报告,随时掌

5、握城市管理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对全市的城市管理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的即时监控;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是市、区两级政府城市管理的指挥调度派遣中心,根据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传送的信息,统筹协调调度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及时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城市管理监督员的管理、考评工作主要由市监督中心负责。市执法指挥分中心是全市集中的执法调度、指挥中心,根据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收集的问题,接收来自市级指挥中心分派来的执法任务。统一调配执法队伍,实现对需要执法的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高效处置,并及时反馈给市级指挥中心,并接收市监督中心考评。2.2 项目组织本项目工程采用分级管理模式。由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部统筹领导

6、,下设相关的工程项目小组,工作班子在组织上实行主任领导下的各单项工程负责人负责制,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负责到底,避免人浮于事,互相推诿。在管理制度上制定工程管理工作条例,实行岗位责任制,实现对设计、施工的管理协调和对质量、成本的管理控制。2.2.1 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责和机构编制设置1、 主要职责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作为专司城市管理监督工作的行政机构,主要承担五项职责:(1)研究制订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的办法,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2)负责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现场信息和处理结果的采集、分类、处理和报送,随时掌握城市管理现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实施对全市城市管理全方位、全时段

7、的即时监控。(3)负责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的整理、分析,对城市管理状况以及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履行城市管理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评价。(4)负责领导和管理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员的配置、招聘、培训、考核及日常管理。(5)负责组织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日常维护和管理,建立城市管理工作电子台帐,实施信息管理。2、 机构设置编制方案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是隶属于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正处级行政机构。具体的人员编制与机构拟设置为:行政人员编制为40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下设五处:综合处(9人)、技术处(7人)、组宣处(6人)、考评处(8人)、法规

8、处(5人);全供事业机构及编制为:呼叫中心、数据中心和监督支队共3个部门:l 呼叫中心呼叫中心的机构和人员按事业单位管理,拟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下设综合办(6人)、12319热线管理科(6人)、业务审核科(5人)、业务受理科(5人)。另外拟设接线员(合同工)30名。 l 数据中心城市管理数据中心的机构和人员按事业单位管理,拟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下设综合办(6人)、信息科(6人)、技术科(5人)、业务科(5人)。l 监督支队城市管理监督支队的机构和人员按事业单位管理,拟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50名,其中支队长1名,副支队长3名。下设综合

9、办(4人)、监督科(3人)、法规科(3人)、市直大队(正科级;队长1名、副队长3名)、八个区大队(正科级;每个大队设队长1名、副队长3名)。另外拟设城市管理监督员(合同工)1000名(含中队长)。2.2.2 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责和机构编制设置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双轴化”管理体制的另一个轴是指挥处置轴,由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组成。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组建,不像监督中心一样重新设立一个机构,而是从打破原有的部门条块分割出发,整合政府与城市管理业务有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形成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城市管理新格局。1、主要职责负责统一调度分散在市政、园林、房产、规划、国土资源、工商、公安交通等专业管理部门

10、和8个区的管理资源和执法力量,共同履行城市管理职责,对监督中心报送过来的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派遣,并负责督促检查专业部门处置情况,反馈处理结果。2、拟定机构编制指挥中心的机构和人员按行政编制单位管理,隶属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为正处级单位。指挥中心拟定行政人员编制30名,其中指挥长1名,副指挥长3名。下设有综合处(6人)、城市设施处(4人)、协调处(6人)、派遣处(6人)、组宣处(4人)。2.2.3 市执法指挥分中心的主要职责和机构编制设置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思路组建的城市管理执法指挥分中心,直接归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管理,承担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责。市执法指挥

11、分中心的主要信息来源分为市指挥中心派遣、执法车辆巡查报告、社会公众投诉以及视频监控子系统上报三种,均由市执法指挥分中心进行受理和分派到各级执法队伍,各级执法队伍接到任务派遣后,按要求尽快进行处置,随后将处理结果反馈到市级指挥中心。1、主要职责l 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调度、指挥工作。l 负责本市城管监察行政执法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工作。 l 拟与建委、市政局、规划局、园林局、环保局、工商局、公安局等部门共同承担城市管理有关任务,集中行使上述部门的相关行政处罚权。即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公用、违章建设等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

12、规章规定的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以及对城市饮食服务业排污行为的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2、拟定机构编制市执法指挥分中心是隶属于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处级行政机构。具体的人员编制与机构拟设置为:行政机构及人员编制为:行政人员编制为25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下设五处:综合处(5人)、信息处(4人)、组织处(3人)、派遣处(5人)、法规处(3人);另设一个执法调度中心作为事业编制机构,拟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30人: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

13、名;下设综合办公室(8人)、3个执法所(每个所8人)。3 数据建设3.1 总体作业流程3.2 航测成图技术流程3.2.1 首级基础控制测量1) 控制作业区基本情况首级GPS控制测量任务,控制测量约400平方公里。测区位于中心区,北至开元路、东至国道;南至南三环;西至西南绕城公路。测区除西部和北部有少量丘陵外,东部和南部地势平坦,测区内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绿地和行道树覆盖稠密,通视条件较差,城市道路发达,但车流量很大;交通不通畅。2) 控制点布设首级GPS点按四等布设,点位宜布设在开阔的道路中心或通视良好的建筑物顶上(5个)。点距平均约5公里,均匀分布。点位应远离建筑物和高强度无线电信号源。测

14、区有国土资源局布设的GPS C级网点三个。即:须水农行、花园口和老南岗,这三个点均匀分布在测区。根据已知点分布和实地情况,布设由独立基线构成的首级GPS控制网布设如下图所示:航测首级GPS点布设图3) 点位埋设 控制点埋设道钉或钢筋(=20cm),其中心嵌入细铜丝,埋深200mm。具体埋设规格如下图所示4) GPS观测技术要求已知点检验:对已知点进行检测,分析其可靠性和精度,在其满足精度要求下,作为四等GPS网的起算点。四等网观测:四等网采用Leica双频接收机,用静态观测,四等网的观测技术要求如表所示: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数观测时段数时段长度()数据采集间隔()PDOP15424515

15、83.2.2 像片控制测量1) 像片控制网布设本项目采用平高区域网加密方式确定1:2000航测成图的像控点。根据测区情况、本次项目的特点、现在空三加密的流程及设备条件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在过去类似工程的经验,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加密区域。整个区域约12条航线,每条航线约30个模型,计划每条航线的重叠区域布置一排像控点,间隔不超过3-4个模型,另外为了全面评价整个区域的空三加密精度情况和为了将来进一步工作的需要,在整个作业区域均匀分布20-30个检查点,这样整个区域的像控点和检查点数量约在200个左右。为了提高区域网的可靠性,在区域的四角处和边缘中部布置双点,双点间的距离为4080m左右。如果制图区域中存在航向或旁向重叠不足的情况,应根据实际像片情况分别布点,分别布点仍不能满足需要的,采用进一步划分区域或部分区域直接采用全野外布点方式进行解决。2) 外控点的选刺与编号规定根据像控点布置方案,先在航片上初步选定像控点位置,实地施测时应对照像片予以辨认和确定,进行标记。同时在像片上准确刺出点位并按规范规定的格式作必要的整饰,在像片背面绘制点位略图,签上选、刺点者和检查者的姓名。空三加密完成后,还应提供一份基础控制点、像控点测量基站和全部像控点的点之记成果,点之记表格见附录。像控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